论曾纪泽在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思想及其变化

2015-03-29 10:06阳宏润
关键词:曾纪泽

论曾纪泽在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思想及其变化

阳 宏 润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曾纪泽担任晚清英、法、俄三国公使,其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他在外交上提出了“邦交不可常恃”的主张,成功地改定了“中俄伊犁条约”,并且还为抗法护越而积极提出“保藩固边”等主张。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与法国代表谈判十余次,最终未能阻止侵略,除法国侵略者蛮横无理的客观原因之外,这同曾纪泽外交思想上的局限性也有一定关系。就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外交思想进行分析,并对其思想演变的过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法战争;曾纪泽;外交思想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58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7-13

作者简介:阳宏润(1990—),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历史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

曾纪泽,曾国藩长子,湖南湘潭人,1878年至1885年的八年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外交斗争,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重要突出贡献的人。曾纪泽成长在晚清最黑暗的时刻,在“泰西之轮楫,旁午于中华”的新形势背景下,曾纪泽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威力及西方人在华的肆意妄为[1]。在爱国之心的强烈驱使下,曾纪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就需要了解国际发展大趋势,并且对外人实力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1中法战争中,曾纪泽对法侵越的根本看法

法国在成功侵占越南之后,曾多次进犯越南的南部,并且将矛盾指向中国西南内陆。曾纪泽在意识到法国真正的目的后,在1881年《致总督办筹越事七条》中明确指出:“法人觊觎越南已久。越南危,非中国之福。中国不宜稍存畛之心,越南不宜自外生成之德,必须声气相通,谋猷不紊,乃得辅车唇齿之益。”此后又进一步指出,“越南亡国,则强敌法国将会与我国为邻,对我国的边境而言,怎能会有安宁之日”[2]。并且, 对于法国而言,法国得到越南之后,势必会对西南边境进行侵略,最终会成为国家大患。可以说,当时曾纪泽中肯的分析明确指出了法国侵占越南的目的野心不仅仅只是占领越南,其更大的阴谋在于图谋中国。

2“中国不愿邻近属邦改隶西洋之国”思想

曾纪泽在成功修改中俄伊犁条约后被委派与法国交涉。在1881年,当时法国并没有准备好侵略,因此尚没有决心与中国决裂,所以反应比较克制,态度和善,谈判过程中避免涉及到实质性问题。基于此,在曾纪泽本人看来,其交涉相当顺利。这点可从《巴黎复陈俊臣中丞》一函中得出。并且在曾纪泽看来,外交交涉过程中,必须以国家利益为进退依据,凡事涉及到中国利益的都要全力以赴去争取。正是在该思想的引导下,曾纪泽申明中国统属的藩属之权,制止法国大规模地侵略越南。

中越两国的宗藩关系可以上溯到北宋年间。中越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关系,原因在于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相互承担保护对方国家安全的义务,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这一宗藩关系成为联系抵御外敌的纽带[3]。中国自从进入近代化的时代,就成为西方觊觎的目标,在遭受西方一系列侵略后,清政府日趋衰落,自身无暇顾及,更别说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了[4]。法国趁虚而入,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侵占越南,1874年强迫越南签订不平等条约,称“越南为自主之国”,目的在于隔断中越两国之间的藩属关系。时隔5年后,法国政府重新制订计划,试图将整个越南变为法国的保护国。当曾纪泽获悉法国侵占阴谋后,在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与法国外交长官佛来西尼会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曾纪泽与桑迪里照会,此外,还拜会了商犀。期间曾纪泽曾明确:中越仍属于宗藩关系,安危与共;反对法越1874年条约;警告法国不得吞并越南。但是,在与法国交涉中,曾纪泽发现1874年的法越条约是法国侵占越南的根源,想要制止法国侵略,首先必须否定该条约。曾纪泽之所以反对法越条约,目的在于维护中国国际利益,制止法国进一步大规模地扩大侵略,并且使得法国侵略曾为不义之举,在国际上失去道义[5]。基于此而言,“中国不愿邻近属邦改隶西洋之国” 正是曾纪泽与法国交涉过程中具体的外交思想。

2.1保藩固边

中法越南交涉时,曾纪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均反映出他的“保藩固边”的思想,这些从上述主张中可以得出。法国侵占越南的目的在于侵略中国。当时,法国日益加紧起来,曾纪泽正出使西方,对西方列强的关系了解较多,自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国际知识,并且对法国内政外交的情况较为熟悉,因此,他既没有盲目地主战也没有一味地妥协,而是积极主张保藩固边,具体做法是:对法国采取较为强硬的不妥协政策;不放弃用和平手段解决中法越之间战争的可能性,其主张思想可以简单地概述为“备战求和,据理力争”。

曾纪泽曾多次致电总署加强中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以求凭借军事力量阻止法国入侵,依靠备战来避战。并且,曾纪泽多次强调联越抗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共同抗法,才能够抗击外来侵略[6]。为使得该提议得以实施,曾纪泽曾多次向清政府、越南王室提出建议,但因种种原因这种提议并没有付诸实施;除了积极要求备战求和外,曾纪泽还据理力争与法国进行交涉,多次向法国政府声明,越南是中法的藩属国,中国不承认越南与法国之间签署的不平等协议,并且义正言辞地拒绝法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因曾纪泽不屈不饶据理力争,阻止了法国的侵略,但清政府慑于法国压力,撤销了曾纪泽职务。

2.2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思想是当时开明官僚士大夫的普遍思想,在曾纪泽之前,魏源就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以夷制夷思想,目的在于反抗外来的侵略。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官僚士大夫想用“以夷制夷”来抵御外来侵略,如联英制俄、联俄制日等,而就当时半殖民地的中国而言,依靠一个强国反对另一个强国并不可取,不仅不能够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还会落得备受其害的结局,李鸿章联俄制日就是证明。而曾纪泽主张借助一国或者几国的力量去制法,与此同时,反对出卖国家权益。

曾纪泽的以夷制夷的具体做法是请英国调停。曾纪泽利用英法矛盾,企图争取对中国有利的调停。事实上,这种调停的争取只不过是幻想,主要原因在于英国首相不希望中国市场因长期的战争而枯竭,中国获取的任何胜利对欧洲来说都是重创。

3中法事实上是实力之争,必有胜败

在一系列据理力争之后,曾纪泽也发现之前自己外交思想的弊端,中法实际上不是表面的情理之争,而是实力之争。基于此,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法国侵占越南,并企图大面积地侵占越南时,清政府早已明白法国的侵占策略,但是,碍于国力有限,清政府对事态的发展无能为力。19世纪60年代,法国侵占越南六省时,清政府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受挫之时,此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1874年法越不平等条约签署之时,清政府正好被卷入和英国交涉的纠纷之中。当时,清政府自身难保,对阻止法国入侵越南也就无能为力[7]。但是,当时,清政府总理衙门在照会罗淑亚时,没有强硬地表示反对法国侵略越南,只声明越南是中国的属国。正是因为此声明,曾纪泽便认为清政府不承认法越条约。后于光绪八年一月十八日,拟照会法国指出:“查西洋各国公例,凡条约有一句不认,即系不认全约之据。”从上述的态度很明显可看出,对于法国在侵略越南这一事的态度上,清政府的态度还是比较消极的,并且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得力的,但是仅凭这些不能肯定清政府不想维护宗藩国越南,主要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自身难保,已经无暇顾及他事,而且,清政府也清楚地明白,对外交涉中,讲情理并不是唯一的,交涉中还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实力,正是因为清政府比较清醒自身的实力无法与法国抗衡,因此,只好任凭越南沦陷。在这种国力衰弱的局势下,曾纪泽与法国抗争,势必不会得到清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可以说,曾纪泽的抗争只属于个人的爱国主义行动。这期间,曾纪泽在致总理衙门的函件中,也处处表露没有得到清政府同意的焦灼之情,并且,曾纪泽因没有获得准确消息,因此,在对法国的交涉过程中,很难占据优势。在曾纪泽与法国进行多次交涉后于十二月十日才得到清政府的明确指示:“曾纪泽屡与法国外部辩诘,仍著坚持前议,相机辩论,期于大局有裨。”但是据今时而言距离曾纪泽开始和法国进行交涉的日子已有两年之久。

就曾纪泽本人而言,长时间以来,他自己不清楚清政府的军事部署,也洞察不到清政府的明确态度,所以,个人与法国方面的交涉仅仅是“据理力争”涉及不到要害也不能够“以力相抗争”,正因如此,曾纪泽认为中法的矛盾仅是一场情理之争,不可能会发展成为军事对抗。在当年年底,曾纪泽上报清政府: “微臣揣度大概情势,法国除在廷数员之外,能深明东方情形者实无多人,竟有不知越南为中之属邦者,继见总理衙门屡次声明不认法越条约,又屡次声明中国保全属国以固边困不能漠视之意,该国或者畏威怀德,有所顾忌而不敢遵发,亦在意中。”[8]正如上述所说的原因,在曾纪泽本人看来,对于与法国方面的交涉仅仅是情理之争。而实际上,中法交涉事务的进展,现已明显证明曾纪泽的这次外交判断是完全错误并且离谱的。

法国在侵占越南企图侵占中国时,最关键的是实力,法国方面在中国所做的一切事情,特别是一系列宣言,其真实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日本方面给予军事行动支持。因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惨遭失败,其军事力量大大受到折扣,在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法国并没有从那次战争中完全恢复。1879年法国殖民部长游列居伯利时谈到,只需要一些海军陆战队或炮兵队和少量安南部队,再加上十二艘炮舰或通讯舰,这样,行动的目的便可以达到。在之后的三年中,法国在越南的兵力逐渐减退,可以说,当时法国的兵力情况仅仅可以对付羸弱的越南,但是想要用来抗争数量众多的黑旗军和中国军队则是痴人说梦。当时的法国正是清楚地意识到本国的实力后,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茹费理政府前的法国政府还是主张在对越南控制之前,尽量不要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而法国公使宝海提出的《李宝协议》正是这种克制政策的一种集中体现。可以说,法国的这种缓和政策经常体现在与曾纪泽的交涉过程中,并且法国政府也曾多次发表声明明确提出,他们一定不会吞并越南,更不会损坏中国方面的利益。

法国的这种缓和政策截止在茹费理内阁1883年上台之后,宝海和外交部长沙梅拉库就谈到,中国政府可能已经决定反对法国在东京的行动,并且它将派大量军队直接开往东京对付法国,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有力的证实,`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法国当局认为宝海的推测似乎受到中国好战倾向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在当时的国际和国内情况下,中国驻巴黎公使提出的抗议以及中国政府散播的军事方面准备信息,事实上还只是一些恫吓的企图,其真实的目的仅是延迟对付东京的计划。1884年,由于事态发展紧急,曾纪泽再次被清政府任命为与法国驻英公使瓦定敦的谈判代表,曾纪泽仍旧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可许者,开口即许;不可许者,始终不移。”而恰在此时法国军队在淡水战役中失败,清政府态度骤变,开始对法国提出了强硬的八条草款,但英方认为,这是胜利者对战败者提出的提案,拒绝帮助中方转交。因而,曾纪泽重新拟定八条草约转交给法国,但是法国方面拒绝条约。此时,法国政府与曾纪泽的会谈中,他们的言语之间不再是缓和的周旋,而是极其明确地表示拒绝中国过分过问法国的纠纷。

除此之外,法国政府还威胁曾纪泽,说中国的败局是必定无疑的,但是曾纪泽并不为所动,使得格兰维尔的威胁流于形式。并且法国方面还明确地表示出,中国现在是在帮助法国的敌人,这就说明中国将法国看作为敌人,如果中国过分地帮助法国的敌人,法国势必会和中国交战。 可以说,曾纪泽在中法战争期间除了同法国侵略者做不妥协的斗争外,还对表明“中立”的国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随着法国态度的转变,曾纪泽个人力量不足以撼动法国侵占中国的计划。在严峻的事实面前,曾纪泽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外交思想,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外交思想。

4曾纪泽对中法外交失败的检讨

在曾纪泽本人看来,中法外交的交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军事力量的筹备不足,光绪十年一月二十三日又有函曰:“法越之事,虽强邻蓄意已久,然实由吾华示弱太甚,酝酿而成。”[9]从上述中明显可看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在交涉中,曾纪泽认为交涉是情理之争,而时至今日,在与西方列强的谈判过程中,仅仅靠讲情理是行不通的,还需要进行军事斗争的配合,外交和军事二者不可缺一,并且强硬的军事力量比讲情理更实用。否则,情理必定会向军事让步。事实上,曾纪泽外交上的失败,除了客观原因外,还在于主观上其外交活动没有和军事部署进行紧密的结合,再加上军事力量不足,使得曾纪泽在外交中显得极其被动,最终导致失败。

总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曾纪泽单凭交涉不可能阻止中法战争事态的发展。但是不得不说,曾纪泽是晚清时期最具有敏锐力的观察家,虽然在中法交涉过程中,以失败告终,但其政治功绩永不可灭。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M].北京:中华书局,1983:67.

[2]李峰.曾纪泽与中法战争时期的英国调停[J].安徽史学,2004,(3).

[3]胡代聪.曾纪泽——有爱国热忱和外交才干的晚清使节[J].外交学院学报,2001,(1).

[4]邱展雄,王文彬.中法战争中的曾纪泽[J].益阳师专学报,1985,(4).

[5]黄庆鸿.论曾纪泽在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活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6]赵佳楹.论左宗棠、曾纪泽伊犁交涉的外交、军事思想及其取胜原因[J].外交学院学报,1990,(2).

[7]李宜霞.论曾纪泽的主要外交思想及其外交实践[J].社会科学家,1998,(5).

[8]杨鹏程,谭扬芳.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及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9]曾纪泽.曾惠敏公遗集[M].北京:艺文印书馆,1964:601.

责任编辑:李增华

猜你喜欢
曾纪泽
跟曾国藩学“训”孩子
近二十年曾纪泽研究综述
外交巨子曾纪泽
曾国藩长子:没功名而成大器
英语世界对曾纪泽经世外交思想和实践的研究
“官二代”曾纪泽:“拼爹”不如拼才气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中俄伊犁谈判中曾纪泽的功与过
曾纪泽折冲樽俎索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