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争鸣的哲学忧思

2015-03-30 11:36王松俊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医哲学

王松俊

摘要:本文对目前中医科学性争鸣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并对争鸣中的非科学现象表示忧虑,提出中医理论的存亡是否真的关系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如何看待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存在的合理性是否等同于内涵的科学性,“科学人”应该不说套话、大话,中医是否科学不是由谁说了算的,批评中医与爱国主义是否对立等问题。文章认为,中医科学性争鸣的过程重于结果,科学争鸣既需要批判精神,也需要包容精神。

关键词:中医;哲学;争鸣

中医存废之争的历史和现状中“饭碗”、“政治问题”、“非学术因素”甚至“互相谩骂”等百味百态,使得辩证中医者需要更大的勇气去接受这些不该发生、却又会实际发生的事情。

历史学者看中医,当然会用历史的时间概念去度量;文化人看中医,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的评价尺度;而民族主义者看中医,则难免会带有更多的民族感情色彩;科学主义者看中医,当然会带有科学的理性特征。中医并不需要同情,科学也不相信眼泪。口号没有用;名人所言也不足为凭;文化学者的感性褒扬并非是科学论证;“指示”更不能视为科学鉴定。中医科学性的争鸣需要的是科学和理性。

1、中医理论的存亡是否真的关系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

有哲学家说:“所以中医理论的存亡,实际上也涉及到了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如果能够把中医的理论重新确立起来,让大家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合理性——虽然它不一定符合现在所谓的科学概念,但它本身是科学的一一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也可以恢复、确立起来。因此,复兴中医,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已经将中医上升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高度,谁还敢辩论?难道想怀疑“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不成?对中医并未作任何科学探讨,就斩钉截铁地宣布“它本身是科学的”,那还用得着辩论吗?这种既缺乏严密逻辑、又没有严格论证的武断,不是哲学家的思辨逻辑,更不是科学家的论证方式。其在哲学层面存在至少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将社会科学哲学思想泛化并取代了自然科学哲学。客观地说,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决定了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之间,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更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但是,并不能因此说,社会科学的哲学思想方法适用于指导,甚至评价医学的一切问题。医学在生理层面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自然科学问题;在生理心理层面,部分是自然科学问题,部分是社会科学问题;在心理社会层面,则是社会科学问题。二是视东西方自然科学哲学为对立,而不是统一。动辄以“你们不懂黄老哲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等拒人于千里之外。其实,中医本身就是强调对立统一的,为什么在这方面就不能有大一统的胸怀和勇气呢?辩证中医,需要理性地讨论,不需要武断地定论。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几千年医学历史的源远流长,而且有经史子集、农工商兵、天文地理的博大精深,更有诗词歌赋、衣食住行、世俗民风的丰富多彩。从天文、历算、兵法、宗教,到戏曲、书法、茶文化、酒历史、词牌名、民歌谣,真可谓样样特色、件件精彩、行行辉煌。

中医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中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器入道”、“以艺显道”。即使说阴阳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中国的文化学者们也已经证明了并非中医造就阴阳,而是以阴阳来统摄中医。因此,无论如何,中国传统文化是“道”,中医是“器”或“艺”;中国传统文化是“源”,中医是“流”。

“否定中医,就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言重了。“否定中医的科学性,就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上纲了。

2、如何看待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有中医坚持者说“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脊梁”。这样的话,即使是爱国的同胞们,恐怕也都难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训诂——“过犹不及”啊!

任何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都有不可忽略的贡献。传统文化对文明的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贡献是文字。文字是文明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承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最基本、最主要承载体,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是人类文明中一朵奇葩,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这些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不容置疑。

中医只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华文明是“源”,那么,中医就是“流”,而且仅仅是“流”,还算不上是“主流”。中华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对于农耕文明的天文、气象的深刻认识和经验累积,以及天工开物般的技术发明等,才是中华文明之主流,不仅养育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而且至今仍然奉献于中华子孙。

“否定中医就是否定中华文明”的论断,难免有感情用事之嫌,不是理性的言辩,过于无限上纲上线,不足以服众,更不足取。

3、存在的合理性是否等同于内涵的科学性

社会学者所谓的“存在就是合理”只能说明事物存在有其社会需求或者生存土壤。但是,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并不等于其自身内涵的科学性。对中医怀有纯洁而崇高感情的老中医们,以及中医传统世家的传人们,他们对中医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热情甚至生命,誓死捍卫中医,这种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神可歌可泣,令人敬仰,值得尊重。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动机是纯洁的,愿望是善良的,意志是坚定的,行动是自觉的。但是,中医的科学论战需要以“论”为战,重要的是科学根据和理性,用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说话,以科学论证为手段,以走向真理为目标,而不是以某卫生官员被免职为指标,也不是以领袖人物的指示为标准。中医论战的焦点是中医的科学性,需要参照其背景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但是,不要与文化性混为一谈,也不要与社会性混为一谈,更不能与政治混为一谈。

4、“科学人”不说套话、大话

科学人说话,最好用严谨的科学理论、严格的科学事实、严密的科学逻辑来说话,而不是说一些凭空的套话。虽然有些“套话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套”,但是“大家都这么说”并不能因此就证明其正确。科学人应该跟真理而不是跟风。

有主管科学研究的官员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人口众多,所以中医药的贡献便自然而然地功不可没。”那么,请问,中国农村人口远比城市人口多,是不是可以佐证中国农村的中医药就比城市发达、更加功不可没呢?其实不是,哪一所中医院也不在村子里,至少在县城,大城市更多。印度人口紧随中国之后,而且人口还在快速增加,是不是足以证明印度的传统医药贡献更为巨大呢?该官员还说到,“中国人均医药费支出不多,但平均寿命却已大大延长,这便是中医药的贡献。”那么,请问,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都有不少长寿村庄,既没有医药费支出,也没有中医药,是不是也足以佐证中医药功不可没呢?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这种推断、臆测,既缺乏科学根据,也缺乏严密逻辑。

有若干位“科学家”在文章中称中医学“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亦大有“模糊”“主观”“粗略”“定性”,而非“清晰”“客观”“精确”“定量”的“通用”套话之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价值”,这种套话既缺乏必然逻辑,也并无科学根据。

当然,对于任何一位身居要职或者身份显赫的人,发表与中医药相关的言论时难免谨小慎微;说几句客套话不仅是“传统套路”,何况还有“前车之鉴”。可以感情上理解,行动上默认,但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仿效。

空话、假话、套话,有时候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像真话”。更可怕的是,有时候套话也害人啊!害你因说真话被孤立,害你因说真话犯众怒,害你因说真话遭攻击,害你因说真话而使你供职的单位被牵连,害你因说真话缺乏资助,害你被免职……科学人说真话,这不仅是个人勇气问题,更是科学精神的需要。

同样,在中医药科学研究方面,也是大话泛滥。中医药的重大科学基础问题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事情,即使是中医药现代化也许就需要几代人若干年的努力,还未必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因此,我们绝不能苛求一项重大项目研究就能够解决中医药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国家有太多的课题或项目申请,总是爱将目标说得无比高大,意义说得极其重要,预期结果说得很有把握,期待时间说得不会太久。“创立新的医药学理论和新体系”之类的豪言壮语式的预期目标已经司空见惯。

5、中医是否科学不是谁说了就算的

梁启超先生说“中医药是阴阳五行说的产物,应予以否定和清除”,这种说法是对中医的全盘否定,过于武断,同样有悖于科学精神。

毛泽东主席1958年针对又一轮取消中医的浪潮,断然裁定“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但毛主席并没有给出任何证明中医是科学的根据,因此,他的裁定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民族情结、文化性质、科学猜测和行政命令。中医也并不因为该裁定而成为科学。因为,科学原本就不可能是由谁人钦定的。

兼听则明、兼收并蓄,只会影响文化的纯粹,而不会妨碍科学的发展。

中医不应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些所谓的中医“学者”,断章取义,或穿凿附会,或望文生义地解读中医典籍的“微言大意”,不仅无助于中医的发展,反而强暴了中医典籍的原旨。自圆其说并不等于科学论证。有人文价值并不等于有科学实质。经验本身并非科学。有效性不等于科学性。

神话与历史事实是有严格的区别的。民间故事与历史是没有对应关系和必然联系的。

中医确怀“究天人之际”的思想,但“通今之变”严重不足。中药组方的“君、臣、佐、使”,虽然其实质是借以表示组方用药的主次关系,但是此类比附仍然带有浓重的“天地君”、“君神权授”等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其所谓“君主”“神明”之类,显然有悖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因此,中医遭到“落后文化”的攻击也就不足为怪。但是,因其“落后文化”之形而否定其朴素哲学之实,也同样不足取。

研究中医,不仅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念,还应将这种历史观念放到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轴上来考察。缺乏全球的视野,拒绝现代自然科学哲学,无视现代科学洪流,缺乏融会贯通的勇气,就不知道中医在历史上、在科学技术史上、在世界文明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也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容易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也就不可能发展中医。

跳出中医看中医,可能比中医门内看中医更加理性、更加清醒,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更超然的心态、更历史的眼光、更普适的标准,来看待中医、认识中医、评价中医。

6、批评中医与爱国主义是否对立

将批评中医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完全是人为的、可笑的、荒唐的。

葛剑雄等提出:有些人往往会将这种纯粹的学术问题与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和所谓的爱国主义联系起来,或者为了迎合某些现实的需要,故意突出某些观点……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和历史学的基本原则,而且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根本利益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还有一些人借着弘扬中国文化的名义,把《周易》及阴阳学说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似乎成了集科学的大成,成了中国以至世界一切科学的源泉。其实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就不难看出,先秦的学者再伟大,也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达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即便有现代科学家学习和运用《周易》或阴阳学说取得了成就,与《周易》或阴阳本身的科学价值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尽管莱布尼茨从中国的八卦得到启发而发明二进制的故事已经不止一次被指出并非事实,而只是国人一厢情愿的误解,事实不过是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之后,从在中国传教的法国传教士处获得了宋代邵雍的六十四卦图,发现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数学来解释,但不少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以此来证明《周易》的伟大。即便真有其事,那么比莱布尼茨对《周易》不知熟悉多少倍、又不知有多少《周易》专家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人发明二进制,并进而研制出计算机呢?

近年来,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已经到了以糟粕为精华、视腐朽为神奇的地步。照这些人的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己尽善尽美,中华民族只要守着传统文化就可以进入现代化了。照这样说来,那改革开放岂不成了多此一举?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百余年来的曲折迂回,这种“天朝大国”、“世界革命中心”的心态难辞其咎。对今天中国在世界地位和影响的过高估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发挥的作用的片面夸大,对21世纪和未来的过高期望,时下依然颇有市场,实际上不过是“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式的虚幻自慰而已。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但又往往丧失了自信;陶醉于昔日的光荣,却不能正视今天的落后。

中国历史上曾经被无数次惨痛教训重复验证而没有得到根治的老毛病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其实,我们在科学、民主、经济、法律、教育等若干方面,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仅以经济为例,在科学技术可转化为生产力的今天,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只有5%,这还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才取得的结果。而占全球人口八分之一的北美和欧洲(约7亿人口)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却超过了50%。既然中医药是我中华特有的早已领先于世界的医学科学,为什么不仅没有能够走向世界、引领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反而被20世纪初才在中国兴起的外来现代医学所排挤?难道真的是因为“制度陷阱”吗?不是!难道真是国人的“无知与偏见”吗?也不是!

7、科学既需要批判精神,也需要包容精神

在中医科学性问题的辩证上,要承认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也要充分考虑到医学的人文需求。但是,不要因为医学的文化特征和人文需求,而将科学与文化混为一谈;不要将“中医”首先定位在“国医”的所谓国粹的高度,从而让人们因感情上的偏向而淡化科学上的理性;也不要将“中医”称为“旧医”,给人们因时空上的错觉而掩盖内涵上的正见。

科学需要批判精神,同时,科学也需要包容精神。中医、西医,东学、西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既非十全十美,也非一无是处。中医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宏观的、联系的、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辩证的思想方法。中医药里很可能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大智慧,尚未被深刻认识。“言有易,言无难”是一条重要的历史学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医科学性争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否“唯一”还可以从哲学理论角度继续探讨)的精神实质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对待中医药,同样需要倡导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四个尊重。一是尊重科学。要坚持科学精神,本着科学的态度,开展科学的研究,探讨科学的问题,倡导科学的争鸣,走向科学的真理。反对不分科学和文化,混乱搅局、谩骂攻击。二是尊重现实。尊重中医、西医并存的现实,尊重西医代表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的现实,尊重中医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独具其哲学思想体系的现实,尊重现代自然科学哲学体系是科学主流的现实。三是尊重历史。尊重中医的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的丰富实践,尊重中医典籍的原旨、严肃性和史实性,尊重伴随历史而必然伴生的感情,尊重新文化运动不因否定中医而黯然的重要历史贡献。四是尊重对手。要以“相生相克”的思想看待中、西医,要相互尊重才能相互了解,相互了解才能相互争鸣,相互争鸣才能相互理解。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雄辩事实才能逐步消除争议。挽救中医的根本就是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历史悠久也好,实践丰富也罢,感情需要、文化传承、行政干预等等,都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医。发展才能走向繁荣,发展才能走近真理。

“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医”、“西医”,之所以还有争论的前提和必要,就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治病救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人民服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定会走到一起来的。

慈爱是感性的小爱。严爱是理性的大爱。

厚德载物是对现实的宽容。自强不息才是发展的根本。

猜你喜欢
中医哲学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