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2015-03-31 04:05董梅
科技与创新 2015年4期
关键词:温度应力施工方案混凝土

董梅

摘 要:阐述了后浇带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着重解析了后浇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结合某工程项目实例中后浇带的设计方案、实施措施和施工技术要求分析了后浇带设计,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后浇带设计;温度应力;施工方案;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4.13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城市中的高层、超高层和大跨建筑已开始大规模投入建设,而相应的技术难题也随之出现。比如,现代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普遍复杂化,导致很多建筑不断出现裂缝。

自身和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着后浇带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基于后浇带设计的理论、分析方法和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结合某高层建筑项目设计实例中的应用实际,全面剖析了后浇带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

1 后浇带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对于现浇整体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该类型结构在施工期间常会发生混凝土自身的温度收缩、变化或基础不均匀的沉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结构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混凝土表面或内部产生有害裂缝。而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采用后浇带设计可有效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通过大量研究实践证明,由于不同温度作用和环境的影响,导致钢筋混凝土膨胀和收缩程度不尽相同,进而导致建筑出现裂缝,而后浇带是总结了众多工程经验后,被采用的以防止裂缝出现的有效措施。在工程设计中,要留设梁、板和墙的施工裂缝,考虑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多部分划分情况。在施工操作中,等到各个部分混凝土构件完成物理膨胀或收缩,即混凝土的内部应力完全释放后,再对后浇带填充混凝土,并将几个分开的结构形式连接成统一的整体。

虽然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后浇带,可改善因结构超长、温度应力和基础沉降等问题而导致的裂缝问题,但也需要明确相关的设计程序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操作。具体应注意以下5点:①确定后浇带的类型。通常分为温度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两种类型,因它们的用途不同,导致其设计侧重点也不同。②计算并校核结构中各个部分的基础强度。③依据计算沉降量确定浇筑后浇带的时间。④计算结构连接成整体后沉降所引发内部的应力。⑤计算复核,以确定后浇带的位置、数量、构造和封闭时间等。

2 注意事项

通常在建筑结构平面尺寸超出混凝土规范中所规定的最大伸缩缝间距时采用后浇带设计,以适当缩小伸缩缝的间距。但不能只考虑规范要求,这是因为很多地上结构会因环境温度等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导致伸缩缝的间距超过混凝土规范中的限制。此时,如果只采用后浇带设计,则无法满足工程结构的使用和安全需要。因此,应同时加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使用高效、可靠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重要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因建筑抗震性能的需要,地上结构设置防震缝时,伸缩缝的宽度必须满足防震缝的宽度要求。最常见的结构超长情况发生在地下室的设计中。一方面,地下室的顶板和室外地面以上

外墙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地下室的内部结构和基础结构处于使用阶段时,受室内外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因此,需要解决混凝土收缩应力影响结构的重要难题。

在设置施工阶段后浇带时,还需要加强地下室外墙和地下室顶板配筋。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0.15%,钢筋尽可能采用直径较小的,通常选择10~16,且尽量选择较密的间距,宜<150 mm。为了保证结构抗裂性能,需要细密地分布钢筋。对于严重超长的地下室结构,只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收缩引起的问题,还需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方式处理膨胀加强带。

需要结合工程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并按照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具体情况确定施工后浇带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设置后浇带,一般在梁与板跨度内部的1/3处,该部位的剪力和弯矩都比较小。此外,还应从上到下保证对齐,竖直向上布置,间距30~50 m设置1道后浇带,且避免出现错开的现象。

高层建筑主体和裙楼间设置后浇带时,应将后浇带设置在裙楼一侧。在设计结构时,应重点加强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楼的连接构造,适当提高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保证抵抗后浇带封闭后,因剩余的差异沉降差而引起的结构内力。

在设计地基基础时,结构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全面考虑经济性、合理性等因素后在制订方案。应确保后浇带处的钢筋不断开,可采取将钢筋直接、连续通过的方式,即临时断开后浇带处的混凝土。

3 设计实践

3.1 工程概况

某酒店办公综合楼建筑平面图如图1所示。该综合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主楼部分为16层,裙楼部分为4层,地下室为1层。工程位于II类场地土地区,基础持力层属于中风化的砂岩、向上游强风化砂岩层、淤泥质土层和素填土层。主楼下基础部分使用筏板基础,裙楼下采用独立柱基础。该工程项目设置了沉降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是非常典型的后浇带应用实例。

3.2 后浇带的设计方案

通过结合实例,笔者对后浇带的设计流程总结如下:设计后浇带时,应充分了解现行的相关标准,全面掌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规范和设计构造图集中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工程建筑物自身的特性确定短程桩基础;分析地质资料数据;平整项目建设场地地基岩层;尽量降低沉降量且使之均匀。

本项目设计后浇带主要使用设计软件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主楼的沉降量大约为90 mm,地下室框架柱部位的沉降量大约为40 mm,主楼和地下室的沉降差达到了50 mm。因此,必须采取沉降后浇带设置,以免对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自身体型和气候原因,大跨度的楼板和地下室板块结构中会产生非常大的温度应力。因此,设置温度后浇带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后浇带时,要注重2方面的问题:①对建筑物主楼与地下室顶板间沉降缝或后浇带的设置。应以沉降后浇带取代变形缝,避免设计施工变得烦琐。②设置温度后浇带,以起到防震设防的效果。

3.3 后浇带设计

本项目要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协调,并结合场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后浇带的设计措施。在地下室底板d-d、c-c和b-b设置2 m宽的后浇膨胀加强带,并在d-d、c-c和b-b两侧铺设钢丝网片,以防混凝土流入加强带;主楼、裙楼施工完毕后观测沉降量,待沉降量趋于稳定后,再进行地下室部位后浇带的补充施工;铺设地下室顶板的温度后浇带,封闭时间为实地下室的顶板混凝土完成浇筑后的60 d;后浇带的宽度设置为800 mm,梁板上的钢筋全部断开,并加强设置了配筋;补充完成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前,要对后浇带两侧布置覆盖布,以确保施工现场和钢筋保护的安全;浇筑完后浇带混凝土后,要加强早期的混凝土养护工作,避免微膨胀对工程质量影响造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混凝土结构中合理设计后浇带,可有效使混凝土结构的后期变形趋于稳定。设计后浇带时,应适当结合结构中的沉降缝、变形缝等因素综合设置,并遵守有关的设计构造规范和施工规范要求,以有效简化结构设计、缩短施工工期等。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建筑中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J].科技资讯,2011,28(12):118-119.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温度应力施工方案混凝土
浅谈商品混凝土使用控制技术措施
混凝土早期变形对其耐久性的影响
自我修复的神奇混凝土
混凝土
浅谈路桥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技术
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桥梁现浇箱梁支架工程施工方案探究
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和裂痕控制
跨高速现浇箱梁施工方案
核主泵试验回路中热水罐应力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