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理论研究项目化管理工作浅析

2015-03-31 12:11吉林大学党委组织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理论管理研究

吉林大学党委组织部 何 山

一、高校党建理论研究实施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1.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既继承和弘扬我们党九十多年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又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科学”就是求真务实,就是发现规律、适应规律、运用规律,在操作上最大限度实现严谨和规范,并按照规律对实践产生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党建研究的长远发展方向、明确特定时期阶段任务、规范研究行为、产出更有价值的成果,都需要项目化管理作为坚强保障。这种保障作用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为研究者、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组织形式上的遵循,从而使研究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化的要求。

2.适应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状况的现实需要

从“211 工程”到“985 工程”,再到“九校联盟”(C9),我国高校重点扶持、优势互补趋势越来越明显,校际交流日益频繁而深入;2006年中组部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 号)出台后,民办高校党建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比2005年度增长近一倍,增速迅猛;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给高校党建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年来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研究理念的与时俱进和研究主体的多元化,促使党建理论研究对学科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需求更加强烈,只有强化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机制,才能最大程度满足这一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

3.促进知识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

自发的、零散的党建理论研究工作,依靠的力量主要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科研及党务工作者。这类研究组织形式的优势在于,研究者可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和研究任务,具有较高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但与此同时,受制于研究者主观意愿的起伏和客观条件支撑的不足,这种研究组织形式难以完成需要长期攻关或大量投入的研究任务。建立在以科学基金为基础、多种经费统筹渠道共营框架上的项目化管理,不仅拥有研究资金体量优势,而且在政策环境和成果推广方面,都因其独特的优先权而对广大研究人员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高校党建理论研究进行项目化管理,能够有效减少研究资源闲置、重复浪费和无序使用等问题,对党建理论研究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高校党建理论研究项目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国内高校党建理论研究管理工作发展速度较快,高校不断扩大的办学自主权催生了党建研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然而,从研究质量和应用前景来看,相当一部分研究项目水平依然有限,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科研成果的含金量无法得到充分保证,个别项目研究过程不够深入细致,也难以指导实际工作,存在学而不实、学而不用的形式主义表现,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党建理论研究项目化管理工作的不足有关。

1.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组织管理一般依托各级学会开展。全国党建研究会的业务主管部门是中央党校,各地方党的建设学会一般为社科联的团体会员,业务主管部门一般为组织部门。全国党建研究会和各地方党建学会都经民政部门批准登记注册为法人单位,都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社会团体。高校党的建设研究会一般也设置在组织部门或党校,但是绝大部分都是高校自行成立、无需注册的,也不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非实体研究机构,因此在职能行使上往往独立性不够,甚至经常受到校内其他工作和部门的干涉,党建理论研究的学术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项目管理组织形式不够规范

作为一种新型科研组织管理制度,“课题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较高的适应度,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特性明显,被普遍作为高校党建理论研究的组织管理形式。通常情况下,课题制应实行合同(或任务书)管理,以便对研究目标任务、研究手段、研究成果等作出限制约定。但不少高校开展党建理论研究管理工作时,受科研经费支出渠道等条件限制,有的无法制定完备的项目合同,有的以行政审批形式(申请书与审批书)代替合同形式却又缺乏严格的契约精神,未能合理体现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以上问题一方面导致高校党建理论研究受管理者主观因素影响较为严重,经费管理与使用不够规范(在课题不能如约完成而产生分歧时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降低了准入门槛,容易导致课题设置的低水平重复。

3.项目研究过程监管不够严格

高校党建理论研究项目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年,研究人员按照身份类别大体分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党务工作者。在特定研究周期内,研究人员往往因为忙于既定教学、管理等工作,极易对其承担的项目任务分工缺乏经常性的投入。许多高校现行的党建理论研究管理,工作重心呈现出“两头掐”的局面,即严把立项和结项关,对研究过程指导监管不够充分。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只得在结项前“突击”开展相关工作,不利于研究项目的充分调研论证,也有违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科学精神。

4.项目研究成果鉴定和分级不够明确

与自然科学类研究项目显著不同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成果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使是应用对策研究的成果也很难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估。研究内容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党建理论研究,其成果更难以明确鉴定和分级。一方面,以论文或研究报告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只要符合党建理论基本规律,难以从中捕捉足以验证是否完成预定研究任务的观测点。另一方面,以试点实践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即便在现实中发挥了预期影响作用,却难以根据影响程度强弱判定成果等级。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和分级标准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着高校科研经费的支持额度和研究项目奖励级别。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探析

引起上述高校党建理论研究管理工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部分管理人员对党建理论研究定位不够准确,思想引领和政策把握作用不够突出,科学研究专业性和严肃性有所放松,课题研究准入门槛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导致与高校其他思政类、社科类项目相比,党建理论研究品牌化和差异化抓得不够,成果认同度不高。其次,党建研究项目化管理不够规范、严格,相关要求缺乏制度性引导和约束,以课题形式确立的项目立、改、评、结等各个环节存在一定的管理疏漏,导致对个别不符合要求的课题难以进行强制性处理,往往因管理者和研究人员之间的私人关系干扰正常的研究工作,甚至导致公平竞争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不仅给组织部门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造成科研成果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为彻底扭转以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党建理论研究基本原则,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大浪淘沙的勇气高标准严要求,在管理制度化、评审严格化、研究科学化和成果精品化上下功夫,继续坚持理论研究核心地位不放松,紧跟中央精神和高校党建前沿,坚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管理,同时注重提高党建研究对工作实践的指导性和参照价值,立足具体工作实践推动理论应用和经验推广。

1.拓展完善高校党建研究会职能。在章程中明确高校党建研究会的性质、工作原则、业务范围、机构设置等职权,加强对高校党建研究会理事会、秘书处及会员的管理,完善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实施高校党建研究会申请成立非实体研究机构工作。将党建专员、特邀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在党建研究中的主导地位与高校党建理论研究统一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党建研究会资源群聚优势,以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核心组织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促进高校党建理论研究管理工作形成一个良性的内部循环,既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巩固和加强,也有数量的原始积累和质量的连续攀升。

2.确立高校党建理论研究管理的制度规范。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基本要求,抓好高校党建研究管理的建章立制工作,为研究项目管理者提供长期管用、严格规范的政策依据,用制度管好人、管好经费,用制度约束项目、服务项目,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研究乱象,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拟设立的党建理论研究项目做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科学基金划拨,扩大并规范课题组组长的职权,采用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合同、招标、评估等管理形式,促进横向联合和委托研究项目的发展。在立项评审、中期检查、总结评优各环节都引入阶梯退出机制,对虽有研究价值但条件不成熟的及时建议列入下一研究周期,保证课题研究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3.明确评审专家全程跟踪制。在做好党建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两个基本点的工作基础上,将两点连成一线,加大对党建研究过程持续跟踪、实时引导和动态监管的力度,增强对党建研究全方位、立体式、不间断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选聘、委派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化整为零”的阶段审查,根据研究进度表对每位课题组成员承担的研究任务进行阶段性检查。通过定期巡检与典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止“突击式”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进度。

4.强化项目研究品牌化建设。坚持抓长期树品牌,积极引导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发挥专长、塑造亮点,进一步扭转研究项目同质化倾向。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研究人员专长和需求,对选题指南、成果形式等进行合理分类,通过拟定不同的资助和奖励方案实行研究项目难度阶梯化管理。要全力打造高端研究平台,组织研究能力较强、研究经验丰富的党建理论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课题,加强高等院校彼此间合作,促进与科研机构及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合作深入,将参与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作为研究人员更为有效的经历资质。

5.增强对研究方法和阶段研究成果共享的引导。在充分尊重研究人员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课题研究中期成果的共享,使其广泛应用于高校党的建设各个具体工作领域,并对其他研究项目和党委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避免研究资源的浪费和研究成果的重复。要合理延伸研究项目实效,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增强党建研究“大课题”观念,将课题生命延续到宣传推广和指导实践中来。凡是指导性强、科学价值高、符合学校实际的研究成果,都选取试点大胆创新。将研究成果的实践效果列入项目负责人科研档案,对忽视实践意义的研究项目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猜你喜欢
理论管理研究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