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业长青之路

2015-03-31 23:32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3期
关键词:柯林斯企业家经济

张兴军

顺应形势、颠覆创新和敢于亮剑,是企业家在“新常态”下生存与发展的必由逻辑。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用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这句话来诠释“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有着充分的理由。探寻商业蜕变的逻辑,总要面临整体与个体的分野:即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纪元,也有企业在全面繁荣中掉队;即使是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也有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思考中国企业群体的未来向路,也是岁末年初几乎所有媒体与智库的共同命题。

2015年1月25日,第十二届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中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过去半年多时间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联袂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与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组委会,以创新力、影响力、贡献力、发展力和经营力的综合标准,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投票、数据搜集等形式最终评选出了包括201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等在内的多种奖项,在探寻中国企业成长潜力的同时,也为那些卓越的商业领袖赋予本该属于他们的荣誉。

创新与机遇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再度面临着选择的路口。这个路口之后,将是企业发展的分野,一些企业在市场的变换中获得新生,而另一些企业则可能由此沉沦。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在亚当·斯密之后学界早就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创办和经营企业所面临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更自由的商业环境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投资创业,为更多的人提供工作机会,也鼓励企业加不断创新,推动生产力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当下无疑是创业者和企业家的黄金纪元。2014年,来自中央层面的简政放权、加大反腐和推进法制化等重要举措,都为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中央层面推动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也为企业创造财富与价值、缔造经济新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新的数据显示,在以简化企业注册程序、降低注册资本为代表的简政放权实施以来,企业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比政策简化之前增长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中国注册在籍的企业已经突破了4200万家。

除了政策红利,资本红利也同样推动着企业不断地去创造财富和价值。根据道琼斯风险资源的统计,中国2014年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155亿美元,创下该机构2006年开始统计这一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两倍于2011年创下的73亿美元的最高纪录。风险投资之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投资基金也都纷纷抢位,寻求投资中国的价值高地。当过去经济政策、创业资金这两个天然门槛的逐渐降低,创新,尤其是企业与企业家的创新在客观上的限制也变得越来越少。遍观中国当下,“创新”二字出现在几乎每座城市的“精神”、每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及每个企业家的宣言中。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分析认为,当前企业创新面临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和不能创新四个难题。这基本概括了那些不创新的企业所面临的主客观的因素。

事实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逻辑,在创新的世界同样适用,那些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无论是在明媚春天还是料峭的寒冬,都能顺利突围,无往而不利。

迷思与亮剑

二十年前,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吉姆·柯林斯等著的《Built to last》(中文译名为《基业长青》曾经深入思考过企业永续经营的特征,在过去二十多年它也被众多的企业家奉为圭臬,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经营管理心得。

这本书的开篇,就是《破除12个迷思》。在这篇厘清“迷思”的文章里,柯林斯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如一个伟大的公司是否需要靠伟大的构想起家?最成功的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的吗?永远在变的公司属于创新吗?公司只有礼聘外来的CEO才能刺激根本变革吗?

吉姆·柯林斯通过实证调研所总结出的这12个问题或多或少也都存在于中国企业家的群落当中。在《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的采访中,不时会有一些企业家宣称要做电商界的马云,要做手机界的乔布斯……在其各自从属的业界中,几乎每个企业家都有其借鉴的标杆和榜样。这些企业有些能够与自身的实际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了成功。也有一些变成了“邯郸学步”,沦为商界的笑柄。

尤其是在时下的中国,三十多年里还没有出现过“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型的企业。

无论是从《基业长青》这样的经营管理类的书籍中,还是从各自的商业运营里,企业所获得的称之为“经验”的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柯林斯把那些伟大的企业称之为“高瞻远瞩”,认为那些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成功企业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核。事实上,每家企业从诞生之始都是向着“高瞻远瞩”而努力的,但通往成功道路的第一步,就是要破除迷思,

“做自己”对于创业者而言无疑是艰难的,即使是中国当下发展最好的互联网企业,也大多从模仿西方的巨头开始的。这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着文化不自信的因素。当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从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转变终于有了有利的环境。时下,我们欣喜于见到中国正在崛起一批充分研究中国市场、扎根客观需求和定位差异化的企业,他们或看到了当下移动互联网中的机会,或看到了价值长尾中被忽略的领域,通过适时布局来完成自己的卡位。

维珍品牌创始人Richard Branson在《不怕失败》中说,小而未决的事情往往是企业家焦虑的根源之所在。面对恐惧,你只需要记得要让自己振作起来,再一次做出最勇敢的决定,并不断尝试。这也是Branson对创业者的一种寄语。

张维迎在《市场的逻辑》中曾经这样写道:“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要靠企业家去实现。市场的好处在于,总能挑选出能够预见未来趋势的企业家,使他们成为新兴产业的领导者。”

敢于亮剑,正是诠释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标尺。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置身于4200万家的企业之中,如果不想创新、不敢创新,结局只能有一个。

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做好准备迎接挑战了吗?让我们拭目以待,也希望在2016年的第十三次中国经济高峰论坛上与未来新兴产业的领导者们在这里重逢。endprint

猜你喜欢
柯林斯企业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