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网络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2015-04-01 19:51刘洋,尚菲菲
关键词:文化融合网络文化文化差异

*本文已于2015-05-13 15∶33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0513.1533.011.html

【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方网络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刘洋, 尚菲菲

(沈阳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沈阳 110870)

摘要: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使中西方网络文化在受众群体、应用方向和管理制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的区域性被逐渐打破,中西方网络文化在思想观念、应用发展和监管手段上愈加相互融合。网络文化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冲击,为此必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坚持核心价值观,提升网民整体素质;发挥创新精神,优化网络产业;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以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 网络文化; 网络环境; 网络监管; 网络产业

收稿日期:2015-02-05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4029)。

作者简介:刘洋(1974-),女,辽宁海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英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5.03.16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

自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诞生至今,其迅猛发展之势掀起了全球网络浪潮,现代社会迎来了以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以网络为依托的全球化时代。互联网在西方产生后传入我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新时代背景下诸如网络电视、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等新业态的不断繁荣和全球化的持续深入,使网络文化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1]。简言之,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社会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网络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网络技术基础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行为文化、网络心理文化、网络内容文化”[2]。网络文化在属性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文化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而中国文化的显著长处则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观念[3]。中国在引入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中西方网络文化在彼此频繁交流中日益显示出其差异性。中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历程不同,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不同,所以从不同轨迹上延展而出的网络文化在其表现和形成过程上显示出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强力引导下,西方社会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网络经济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新的媒介文化在此消彼长的冲突过程中也在不同领域逐渐融合,因此中西方网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又表现出彼此共性的一面。通过对中西方网络文化差异和共性的分析,能够引发我们对我国网络文化的思考,使得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意识和素质、发挥市场机制和加强网络监管等方面获得有益启示。

一、中西方网络文化的差异

分析众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象,关键在于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4]。对于中西方网络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从网络文化受众群体、网络文化应用方向和网络文化管理制度几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1. 中西方网络文化受众群体的差异

中西方网络受众群体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西方网民的数量差距、群体类别和受众心理上。西方的互联网发展较早,现已非常成熟,所以普及率很高。2014年1月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北美洲和西欧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分别达到了81%和78%。可见,西方社会不仅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受众数量上的全民覆盖,更是在受众群体的阶层和年龄阶段上实现了全面均衡普及。而我国互联网起步晚、发展快。根据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5]。可见,我国现处于经济发展爬坡阶段,互联网的普及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从受众结构上看,我国网络受众群体的主力军仍然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和儿童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而西方所占比例较为均衡;从受众地域上看,虽然中西方的网络普及率城乡之间均有差距,但是中国的城乡差距较之西方更大一些。在受众心理上,我国网民通过网络表达个人言论观点较西方更加积极,也就是说,互联网成为中国民众表达和表现自我的主要途径,这是由我国民主发展的历程和现实的国情决定的。

2. 中西方网络文化应用方向的差异

中西方网络应用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网络使用平台和网络使用目的这两个方面。首先,中西方都实现了网络接入方式的重要转型,人们迅速地从PC机脱离出来而更频繁地使用智能手机、平板和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网络。美国目前拥有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数量最多,然而亚洲将成为移动电商增长最快的地区。根据2014年5月底“互联网女王”玛丽米格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美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50%,市场逐步走向饱和,增长率将不如从前。而CNNIC的报告所示,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相比于西方,我国正在迎来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期。其次,中西方的网络用途不同,这是因为中西方网络应用文化的发展路线有较大差异。西方网络应用于商务方向的比重较高,商务实用价值高,即便如此,其近几年也逐步进入了平稳期,与之相应的娱乐应用的使用率有所增加。与之相异,中国互联网最开始是以娱乐形式进入到大众视野的,商务使用率并不高,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络用户开始投身于商务互联网中去,尤其是中国青年人,从在网络中单纯地寻求自我释放逐渐转变为利用诸如阿里巴巴这类网络平台和智能工具来发挥其商务功能。中国网络的娱乐应用和商务应用正逐步走向均衡发展。

3. 中西方网络文化管理制度的差异

网络文化形态的迅速发展在对人们的生活、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有害信息和不良文化充斥泛滥,包括黑客技术威胁网络正常运转,低俗文化内容导致网络信息失德,虚假谣言和网络暴力误导社会风气,既是对社会道德的拷问也是对法律法规的挑战。面对严峻挑战,中西方均加强了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如出台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等。西方国家法律法规关于网络安全、网络隐私、网络知识产权等各种权利和措施的出台比较早,所以相关机制比较成熟,但仍不能避免网络安全漏洞和黑客袭击行为。例如美国网络信息管理模式是在宪法权力至上、市场作用主导的指引下,通过行业和民间组织平台推动法律以保障公民言论、隐私及其他权力,赋予终端用户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使其在社会主流意识影响下自觉对网络传播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多重标准的灵活性确保了管理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6]。我国为适应网络文化的动态发展,也颁布了一系列与网络文化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7],但是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没有构成强大的系统性专业性完整体系,另外,法规制度的更新不能完全跟上网络文化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因此中西方在此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西方网络制度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二、中西方网络文化的融合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无不伴随着碰撞—适应—融合的发展变化过程[8]。西方社会在带来先进网络应用技术的同时,也不断地运用网络渠道通过文化信息的传递冲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网络监管手段上我国也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融入本土文化。

1. 中西方网络文化思想观念的融合

西方网络文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正逐步改变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渗透方式企图达到殖民目的的举措从来没有停止。希拉里曾在演讲中自信地谈到:“只要充分地运用好美国的巧实力和软实力,美国就能完全掌握中国。”而网络是这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反映西方国家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影视图片等思想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文化素质乃至民族认同感。这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也是一种国际背景下新的文化殖民。

2. 中西方网络文化应用发展的融合

中西方的网络应用文化无论在娱乐领域还是在商务领域都逐渐走向融合。在西方的引领下,我国网民对各项网络应用的使用程度也愈加深入。移动设备的发展,使像视频广告这样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异军突起,占据了广大市场空间;我国移动商务类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拉动下,正历经跨越式发展,在各项网络应用中地位愈发重要,加速国际化进程;西方的Facebook、Twitter和我国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越来越得到广大网络用户的喜爱;西方的YouTube和我国的优酷、搜狐视频网站抢占了大量传统电视节目用户;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类应用首次纳入网络发展统计调查中,互联网理财产品在最近一年时间内,使用率超过10%,成为我国互联网络应用的一颗新星。正如玛丽米格所说:“美国智能手机市场逐步走向饱和,增长率将不如从前。对于全球来说,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尚未达到50%,功能手机的保有量依然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移动开发者需要考虑面向其他国家的用户,才能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可见,西方对我国网络应用文化的影响还会持续加强,而这种影响将会是双向的[9]。

3. 中西方网络文化监管手段的融合

在一些西方国家,“网络监管”很容易被误会成剥夺民主与自由而遭到反对。然而面对严重的网络侵害,西方国家对网络的监管也从未松懈,他们凭其雄厚的科技实力,限制网络上极端思想和色情内容的传播,例如澳大利亚网络主管部门——通信和媒体管理局制定了监管和处罚双严格的网络监管体系,推动网络环境良性发展;德国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成为对网络不良言论立法的国家之一[10]。我国对互联网监管手段处于不断摸索与完善的初级阶段,政府在监管过程中不断汲取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充分结合本国国情,发挥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的巨大作用来创新监管方式。监管手段上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基本规律,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监管行为也更加透明化。中西方在网络安全的目的上一致,在网络安全的措施上走向结合。

三、对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

网络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形态的变革、文化属性的嬗变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冲击,对文化传承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人们利用网络文化可以促进文化的商业产业化,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解决人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对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扰和威胁。

对于网络文化的双重影响,我国在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对策:首先,提高网络意识,坚持核心价值观,提升网民整体素质。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复杂交错的背景下,网络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广大受众群体对网络的认知和意识水平,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源泉,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此应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面对西方的网络文化霸权,应该在借鉴其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强对我国特色网络文化站点的建设,发扬和输出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提高网络受众的道德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与自信。其次,发挥创新精神,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是借助现代高新科技网络化、数字化提供精神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文化精神需求。青年人利用网络创业将会成为网络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一个健全的社会需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均衡发展,因此在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境下,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先进文化产业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再次,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一位瑞典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络不能成为超越法律与道德的纯自由世界”这一观点达成共识[11],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当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影响力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时,就必须加以限制,以保证良性秩序的实现”[12]。网络监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法治化,因此应健全完善有关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推进网络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综合治理。

综上所述,中国创新和发展了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使得中国互联网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中西方的网络文化在受众群体、应用方向和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和两者在思想观念、应用领域和监管手段上的相互融合的分析,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发展本国网络文化,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建设从提高受众群体素质,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和加强网络监管几个方面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猛建.建设主流网络文化势在必行 [J].文化市场,2010(1):33-35.

[2]周鸿铎.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J].山东社会科学,2009(1):53-57.

[3]罗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 [C]//严凌君.人类的声音.深圳:海天出版社,2012:261-267.

[4]王洪刚,唐功志.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94-9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4-10-23].http://www.inlm114.com.2014.

[6]石萌萌.美国网络信息管理模式探析 [J].国际新闻界,2009(7):95-96.

[7]龚成,李成刚.我国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传媒管理,2012(4):52-56.

[8]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92-96.

[9]周小平.美国对华文化冷战的九大绝招 [EB/OL].[2014-08-11].http://guancha.gmw.cn/2014-07/14/content_11961243.htm.

[10]百度文库.2014年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 [EB/OL].[2014-05-12].http://wenku.it168.com/d_000696539.shtml.

[11]王新,张媛.整治网络谣言:国外经验与启示 [J].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专刊,2014(4):118-121.

[12]廖瑾.加强网络监管,整饬安全秩序 [J].上海信息化,2011(9):32-35.

Difference and blend of interne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LIU Yang, SHANG Fei-f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The arrival of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has made great differences of internet cultures in view of audience group, application direction 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gradual breakthrough of global regionality, the internet culture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re being blended more and more in aspects of philosoph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ory measures. Internet cultures have strongly impacted original social-cultural value system. Consequently, the internet safety awareness must be strengthened, the core value concept must be adhered to,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internet users must be improved; the creative spirit must be exerted, and the internet industry must be optimized; and the internet supervision must be enhanced, and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must be purifi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blend; internet culture; internet environment; internet supervision; internet industry

(责任编辑:吉海涛)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网络文化文化差异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