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的思绪与灵魂对话(四章)

2015-04-02 01:10陈永明
昭通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日月潭

走进女儿国

一直以来,泸沽湖传说中的美景和神秘的摩梭文化让我对她充满憧憬和幻想。

想起摩梭,内心总有一份无以名状的激动与向往。告别丽江古老的四方街,驱车前往最后的女儿国——泸沽湖而去。

“泸沽湖漾漾水边,背依青山,木楼小院,生息着世代留传的母系社会生活习俗的摩梭人家。那些摩梭女子,总是盛装如嫁。/欲启又合的朱唇,掩不住洁白的虎牙。/神秘的摩梭女人,书写着一页奇幻的走婚史实。/精悍挺拔的摩梭男子,以其坚韧垒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哦,那划着猪槽船接送客人的兄弟俩,不就是昨天夜里篝火晚会上领舞那摩梭汉子吗?/湖碧似玉,山色如染。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用民族的传奇叠映出泸沽湖不朽的史诗……”读着一位作家手下的墨宝,亦真亦幻,让我的思绪飞到了泸沽湖畔,把我带进了神秘的女儿国。

“不管你从哪里来,来了就是朋友,就是朋友,玛达咪!上火铺给你留着座位呀,谢纳米给你留着小舟。你看多情的格姆女神,也向你伸出了热情的手,玛达咪……不管你从哪里来,来了就不要走,不要走,玛达咪!温暖你的心有苏里玛酒,甲搓舞跳到月照当头。这里是深情的一方热土,山和水凝聚着无限风流,玛达咪……”

从丽江北行约百余里,越过莽莽群山,穿过苍苍森林,突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蓝澄澄的静谧温柔湖水——泸沽湖。近了,泸沽湖。耳边,传来一阵阵高亢奔放而嘹亮、恍若天堂里传来的缥缈的歌声。难道,这就是神秘的女儿国,最后的母系部落摩梭人的歌声?

泸沽湖,当地人称“谢纳咪”,意为大海、母湖,从高处鸟瞰,如一只展翅的飞燕,湖水面积50.8平方公里,另有万亩草海,水面海拔2688米,被誉为“高原明珠”。

在高高的观景台上,我第一眼看见泸沽湖时,眼前的一幕幕景色使我心情为之一振:泸沽湖,一泓清澈湛蓝的湖水正静静地躺在群山之间,安祥地等待着我们这群好奇的客人。湖的四周群山起伏,林木葱郁,湖水碧蓝,湖中七岛,婷婷玉立,苍山、白云、湖心小岛,倒映湖面,浑然一体,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湖的西北面,雄伟壮丽的格姆山巍然矗立,这即是摩梭人为之崇拜而人格化的格姆女神。湖的东南面,与草海连接,牧草丰盛,牛羊肥美,浅海处茂密的芦苇随风荡漾,簇簇花草迎风招展。冬季来临时,天鹅、黑颈鹤等珍稀候乌数以万计栖息于此,凭添一种生气,一种景致。湖周,在那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虎、豹、獐、鹿、岩羊、小熊猫、短尾猴、斑羚羊等珍稀动物出没其间,给人几分畏惧,几分野趣。湖畔,阡陌纵横,田园万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木楞房舍,炊烟袅袅,牧歌阵阵,渔火点点,阿哥阿妹,结伴相随,好一派景象万千的农家乐园,令人魂不守舍。

泸沽湖随四季的变化、太阳一天的位置不同而各具特色。最美的还数金秋时节,大地一片黄澄澄,金黄色的秋叶,点缀着周围的青山,湖水碧蓝,波光闪烁,彩霞飞渡,高空雁鸣,“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代诗人胡墩赋诗云:

泸湖秋水间,隐隐浸芙蓉。

并峙波间鼎,连排海上峰。

倒涵天一碧,横锁树千重。

应识仙源近,乘搓访赤松。

传说,很久以前,泸沽湖并不存在,而是一个宽阔的牧场。那里有着九个村寨,周围都是莽莽森林,土肥草美,粮丰物盛。西面狮子山脚下偏北的山岩下,有一个“谢报库”,意为涌泉之洞,终年四季,清澈的泉水从这里流出。有个放牧的哑巴每天在这里放牧,渴了就在这股泉水里喝上几口。有一天,洞里不出水了,他很奇怪,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鱼堵在洞口。于是哑巴抽出腰刀割下一块鱼肉烧着吃了。第二天,鱼身上被割去的地方又长复原了。从此,哑巴不再从家里带食物,每天以鱼肉做午饭。时间一长,家里人见哑巴不带食物出门,仍然长得红光满面,不禁感到奇怪。问哑巴却说不出来,便尾随他看个究竟。一见到洞口那条大鱼,贪婪的人们便想拖回家中享用。于是赶去了九架十八头牛,架上抬杆,用九根绳子设法套住鱼,拼命往外拉。鱼被拖了出来,但灾难也随之发生了。大水从洞口汹涌而出,顷刻间淹没了所有的村寨,也淹没了所有人畜,整个盆地成了一片汪洋。一位正在喂猪的老妈妈,见大水滚滚而来,危急时刻,她急中生智,把两个幼童抱进猪槽里,逃脱了灾难,得以幸存,其余人全部遇难。被淹没的村子成了一个湖,便是今天的泸沽湖。为了纪念那位无私的母亲,人们制造了像猪槽一样的船。同时,也有了摩梭人“该你得的可以得,不该得的不能贪,贪了要遇大灾”的人生哲理。

俊俏的狮子山是女神格姆的化身,关于泸沽湖的传说也多与女神有关,有的说是女神幽会的男神在黎明离开时失落的马蹄印记,在男神化作恋恋不舍的神山时,汇聚了女神的眼泪而成的;又有的说是女神钟情的男神赠送的镜子,每一个传说无不透着淡淡的女性色彩。

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神奇,那么古朴。她那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亘古独存的母系氏族遗风民俗,基督教中的“诺亚方舟”,喇嘛教的朝钟暮鼓,是那样的惹人瞩目,使众多凡夫俗子把目光和思绪投向这块神秘的土地。每个礼仪,每种风俗,都是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一支支优扬动听的牧歌,无不充满几分神秘,几分浪漫,几分诗情,几分画意,从而给人以遐想与思忆。

到达泸沽湖,我们在湖畔一家名叫“摩梭屋”的旅馆安顿了下来。

“摩梭屋”有着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院。走进“摩梭屋”,我们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和遐想。热情的女主人三十来岁,和她年轻漂亮的妹妹一道,操持着家务和对外的接待。虽然上有年迈的老祖母掌管家务,但可以看得出来,她在这个家的分量与作用。把大家都安排好了,然后狡诘地笑着说,住在这里,晚上就有得热闹啦。

泸沽湖的神奇美丽,不仅仅因为清澈湛蓝的湖水和连绵的群山。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民风民俗,和它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制度。提起泸沽湖,知道的人都会脱口而出:摩梭人走婚。对,那是一个叫做杨二车娜姆的摩梭族女人告诉世界的地方,那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走进女儿国,也就走进了一个神奇、梦幻的世界。

在泸沽湖,美是阴柔的美,一切都是阴性的、女性的、母性的,山是母山,湖是母湖,神是女神,一家之长是女主人,家族的未来是属于女孩,男人们只好靠边站。沿着泸沽湖,傍湖而居的摩梭人,千年来留下了厚重的摩梭文化。在这里,男不娶,女不嫁,整个社会、家庭以女人为主轴,人们称之为“女儿国”。

在泸沽湖畔,居住着五万多摩梭居民,他们最奇特的习俗就是走婚。简单的说,摩梭人不结婚,孩子没有父亲只有母亲。摩梭人在十三岁进行成年仪式之后就可以走婚。按现在摩梭人的习惯和规矩,一般要在18岁左右才可以走婚。女孩儿住在花楼,男孩子中意女孩子之后就会在晚上的篝火晚会上向女孩子暗暗示意,也就是在舞蹈的时候轻轻抠女孩子的手心三下,如果女孩也有意,就会回抠三下。然后在午夜,男孩子就会带上信物悄悄爬过女孩子家的院墙,来和女孩幽会,再等到天不亮的时候离开。这样,白天男女各自为自己的家庭劳作,晚上走婚,并不住在一起。如果有了孩子,则由女方抚养,女方的长辈会摆上一桌酒席,叫做认亲。男方不承担抚养的责任,不过,他可以赠送礼物给孩子,也可以去看望他们。

摩梭人走婚情侣,以情为重。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称为“阿夏”。摩梭人走婚也有其不成文的规定,他们也有他们自身的伦理道德观。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群婚制。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间是严禁走婚的。一般而言,走婚的对象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一个人不得同时与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人走婚。如果一个人要与另外一个“阿夏”或“阿注”走婚。那么,他必须与原来的“阿夏”或“阿注”解除情人关系。否则,这种人将被摩梭人称为“烂人”,会受到众人的谴责和排斥,从此不再有人与他走婚。

女儿国,这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家族由最年长最能干的外婆当家,家庭的收入统一由她来分派,没有不公平的地方。其实,摩梭人是重女并不轻男,在家庭中除了老祖母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就是舅舅。舅舅其实就承担了父亲的角色,他是家中所有姐妹所生子女的“父亲”,承担教育、抚养孩子的责任,他还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家里,每次用餐,第一碗饭并不是端给祖母,而是端给舅舅。

摩梭人的婚姻没有任何经济关系,一旦“离婚”,没有任何纠纷,整个爱情过程,就像泸沽湖畔的山山水水一样,红红绿绿,自自然然。难怪有一才子曾在泸沽湖畔题诗:

回归自然来泸沽,摩梭女儿不认夫;

人与自然溶一体,恍入史前人之初。

沿湖岸边,摩梭人依山傍湖而居,一排排木楞房子鳞次栉比。湖畔村落星罗棋布修房造屋就地取材,其居住的房屋为木结构,四壁用削过皮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接垒制而成。上面盖的是四尺左右长,七八寸宽的木板,俗称黄板,一般是两块中缝上压另一块黄板,再压上石块,既不会漏雨,又冬暖夏凉。房屋一般为三方一照壁或四合院,均用木楞房拼成,分作正房、经堂房、宿舍楼和门楼。如今,沿湖岸边的摩梭人家几乎都将自家的四合院开发成了旅馆,吃喝玩乐样样俱全。

站在“摩梭屋”安静的廊檐下,环顾四周,原木的房屋,原木的桌椅,原木的吧台,原木的立柱,可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原木的。天然木材在阳光里散发出来的那种温暖的自然的光泽让人的心变得平和而释然。

在湖边土路上,间或几个摩梭女人悠闲逗着娃娃们玩耍。一个还在蹒跚学走路的小家伙,叉开两小腿,支棱着两小胳膊,看着他那副摇摇摆摆、晃晃悠悠的神态,仿佛我那可爱的宝宝十多年前的模样。

坐在湖边一条废弃的猪槽船上,享受着山野般的宁静。拍几张枯树老鸦,照几幅野鸭戏水,掬一捧湖水,凝望一会儿青山,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土地上散散步,闻着乡村那股特有的气息,真是觉得好舒服、好惬意。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泸沽湖畔,那个神秘的“摩梭屋”前,守着泸沽湖那片纯净的水,窗外春风吹落的花瓣在空中翩翩起舞,那种梦幻般的轻舞飞扬,仿佛一下子舞乱了宁静的心绪。一时间,竟没有了声音。时间似乎也停止了,凝固了,恍若只有阿夏呵气若兰般的气息在空气中游走。

伫立岸边,眺望那片美丽的湖水,在留恋秀丽景色的同时,在内心多了份情感上的眷恋。

到泸沽湖,最热闹的是,晚上参加摩梭人的篝火晚会。也叫跳“锅庄舞”。

随着泸沽湖旅游热兴起,摩梭人也在不断调整自己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村每户出一个人,组成两个作业组,一个组负责为游客划船、骑马和摔跤;另一个组负责安排篝火晚会,为游客唱歌、跳舞。所有项目的收费都是统一的。两个组每周相互轮换一次,收入全部上缴村长,再平均分配到每户。据说,一年下来,多数人家的旅游收入都在几千元以上。听起来有点儿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的意思。

篝火晚会跳“锅庄舞”,一直是摩梭少男少女们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的场合。如果小伙喜欢某一位姑娘,或是姑娘倾情小伙,在跳舞时就用手指轻轻抠对方手掌心。待到舞会结束,夜深人静之时,便可以相约在湖畔山坡的密林中,共吐心曲,构筑爱的小巢。

夕阳西下,沐着太阳的余晖,我们在“摩梭屋”那位能说会道的“阿夏”引导下,来到了村子里专门安排的篝火晚会场院里,解读“锅庄舞”和“走婚”的内涵。

据说摩梭人系蒙古族的后裔,所以摩梭男子的身上至今仍闪现出北方游牧民族那种粗犷豪迈的尚武精神。他们头戴羊毛毡做成的宽边礼帽,冬天可挡风雪,夏天可遮烈日,上身着大襟镶边的花丝绸上衣,腰部扎的是彩色丝质腰带,裤子与我们汉族的无啥差别,脚上却都穿的是现在城里流行的大头皮鞋。

有人说,摩梭族的男子比女子漂亮,高大黝黑健美,但是商业化气息很浓。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其实摩梭姑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她们淳朴、大方,特别注重打扮,头上包缠一圈青帕,青帕顶部搭上一条丝绸花布,从脸颊两旁流泻下来,直至胸前,微风拂来,丝巾飘逸,给人一种动感,非常有韵味。头顶上两串珍珠微微斜坠在额前,额头左上方两朵鲜艳的花朵,与大眼、高鼻、小嘴、瓜子脸和谐地组成一幅楚楚动人的少女头像图。摩梭姑娘上身也是着金边大襟衣,或外套金边褂,腰系麻布花纹腰带或彩色丝织带、毛织腰带,手腕佩带银镯或象牙圈、铜圈等,下装为漂亮的百褶裙。这五彩的服装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更加鲜艳夺目。

月亮升起来了,篝火烧起来了,抬头望,满天星斗;放眼看,满湖银光。宽敞整洁的场院内,摩梭风情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四周坐满了来自东西南北、各怀心态的客人。其中不乏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

“村长”礼节性的来了一个开场白,晚会便直入主题。前二十分钟是舞蹈表演,英俊的笛子手和着伴奏带边舞边吹出极富动感的“甲搓”舞曲“阿哈巴拉”,约莫三十来名能歌善舞的摩梭姑娘和小伙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堆旁起舞,他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他们表演的舞蹈,欢快而热情;中场二十分钟是共舞节目,客人们融入摩梭男女中开始跳“锅庄舞”,也就是看你运气好不好,能不能抠着你心仪的摩梭女孩手心、赢得你心中“阿夏”亲睐的时刻。天生不擅长跳舞的我,隔岸观火,似乎有些忘乎所以了,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是对歌。高原的气候造就了摩梭男女豪放的性格和澈亮的嗓子,他们演唱的山歌高亢而纯朴,情歌婉转而悠扬。

在阵阵喝彩声中,我的同伴们兴致高涨,与同行的四川老乡较着劲儿,纷纷登台献歌。歌声里,篝火映红了一张张笑脸,映红了高原藏青色的天空……

泸沽湖的夜,像一首朦胧诗,让您读后回味无穷;泸沽湖的夜,像一支古老的歌,让你听后心潮澎湃;泸沽湖的夜,又像一杯陈年老酒,让你饮后飘飘欲醉。

走出场院,静谧的夜空里,悠悠扬扬,仍就飘荡着摩梭小阿妹动情幽怨的情歌:

阿哥哟,阿哥哟,月亮才上西山头,你何须慌慌的走。

阿哥哟,阿哥哟,人生短短难相爱,相爱就要到永久。

阿哥,阿哥——

你离开阿妹走他乡,只有忧愁哟!

人生会有很多始料不及的瞬间,或精彩或落寞,或永远留在记忆中抑或渐渐的遗忘。

虽然,泸沽湖以“走婚”闻名,但我还是喜欢那里的景,也忘不了那里的人。

泸沽湖,女儿国,她以一种纯洁、古朴的美,震撼人心。这种美,在于她神奇的传说、奇特的婚俗,和原始的状态。那天然、奇妙、幽静的风光,那“地球上最后的母系部落”、“人类母系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的未解之谜,已经成为人间难得的仙境和人们趋之探秘的胜地。

如今,女儿国的原始与神秘已没有了那种茂密森林和原始的韵味。随着旅游业的开发,现代文明已进入了摩梭家庭。女儿国不再封闭,不再宁静。年迈的老祖母在叹息,年轻的摩梭儿女在期盼,外面的人们在探秘。这是不是有点钱钟书《围城》所言的那种“外面的人想走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呢!

告别泸沽湖,环湖游走,越走越远。摩梭村寨,在我们的身后渐行渐远,从我的眼幕中朦胧淡出。再见,美丽的泸沽湖,人间的世外桃源,纯朴的摩梭朋友。带着无限的深情厚意,走出泸沽湖,也走出了女儿国。耳畔,久久萦绕着摩梭姑娘的《送别歌》:

朋友朋友,你不要走,不要走。

绿水牵衣,青山低头,泸沽湖啊处处把你挽留。

朋友朋友,伽陧慢走,慢慢走。

前路漫漫,岁月悠悠,别忘了在泸沽湖的时候。

玛达咪……玛达咪……

泛舟日月潭

到达日月潭,太阳刚刚从山边露出脸来。顿时,整个湖面霞光万丈、波光粼粼。

远处的湖面上薄雾缭绕,仿佛轻纱一般徐徐飘动。

登上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日光号”游轮。游艇环湖游走,马达声和欢笑声将日月潭骤然惊醒。不时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冬泳者在清澈的湖面畅游。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潭水碧波晶莹,湖面辽阔,恍若一面明镜,一风一雨无不蕴藏着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船头犁开翡翠般碧绿的湖水,船尾水声喧哗,卷起千堆雪,自得耀眼。游船走过的地方,湖水荡漾,波浪一排排、波纹一圈圈朝岸边散去。

泛舟日月潭,船在水上,人在船上,水在心上。

日月潭是在小学课本里就读到过的台湾著名景点。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水域面积900多公顷,平均水深30米,湖周长约35公里。“双潭秋水”是著名的台湾八景之一。

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屿岛,又叫华光岛、娜鲁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因而得名为日月潭,也称为双潭。据说,湖心的华光岛原面积为8公顷,1931年下游山麓兴建水电工程,1934年第一发电站完成后,日月潭水位日见高涨,华光岛渐渐低沉,现在已缩小为1公顷。日月潭的一日一月形状已不像过去明显了。

游船朝着湖心驶去,停靠在木桥旁,我们登上华光岛。岛上长着许多不知名的草本植物,金黄色的小花点缀其间,独具亚热带自然风光。岛上的“玉岛神社”坐西向东,有2座坊门和一座“玉岛祠碑”。岛中央有几株树,有点像阿里山上的红桧,后来证实是龙柏,还长着几株药木。虽饱经风霜,倾斜的树身仍傲然屹立。树旁古朴的小亭,还有一尊表现捕鱼生活的雕塑,那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日月潭地区的原住民生活的缩影。据说每年中秋月圆之夜,当地原住民青年男女会聚集在日月潭边,跳起古老的舞蹈、重演古老的故事。也许这古朴的小亭该是情侣们表达忠贞的爱巢吧。

在日月潭南面的青龙山上,有著名的玄奘寺。乘船来到青龙山边,然后拾级而上。山道两旁树木丛生,翠竹挺拔,写满生机。从玄奘寺后登1300级石阶,便到玄奘寺。玄奘寺不算大,里面供奉着唐代高僧唐玄奘法师的遗骨,朝拜者络绎不绝。据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者从南京天禧寺劫走的部分玄奘遗骨,1966年从日本取回存于狮头山开善寺,继而移至日月潭玄光寺,最后存放于玄奘寺。玄奘寺前立有一块巨石,背对日月潭,上面镌刻着“日月潭”三个鲜红的大字。这里是游客们到了“日月潭”最好的证明。大家纷纷排队在此留影。凭潭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清代曾作霖曾作诗描绘日月潭:“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谁划玻璃分色界,倒垂金碧浸烟鬟。蓬莱可计乘风到,艋钾知为举火还,别有洞天开海外,人家鸡犬绝尘寰。”泛舟日月潭,我想起了明朝文学家袁宏道那篇赞美杭州西湖的文章:“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面对日月潭的美景,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一切语言似乎都是多余!此情此景,咋个不叫人沉醉其中?你想不沉醉都不行!

与日月潭紧邻的是“九族文化村”。那是关于台湾当地九个少数民族原住民的一个文化公园。有典雅浪漫的水沙连花园、欧洲宫廷式建筑的水沙连丽宫等现代景观;有镭射音乐喷泉、“水之舞”等科技景观;有以世界广场为主体的超时空剧场、星际旅游、世界广场及太空山等;有内含雅美、阿美、鲁凯、卑南、赛夏、排湾、布农、邵、泰雅等九族的山地文化村落。我们仅仅到了邵族文化村,参观了邵族之家,邵族人是阿里山原住民(台湾高山族)之一,原居住于日月潭的华光岛,是高山族12大支系之一,也是人数最少且唯一居住同一个县的族系,现仅有男女老幼280多人。邵族姑娘特别漂亮,天生丽质,改革开放了,也特别大方。我特意请了一位邵族姑娘合了一个影,带回来给同伴们欣赏,了却大家想欣赏“阿里山姑娘”漂亮模样的心愿。

回到铺里镇,我们又来到位于一星里的中台禅寺,这是台湾有名的佛教圣地,也是佛教信徒的信仰中心,慕名而来的游客和信徒络绎不绝。中台禅寺新建工程自公元1990年开始规划,历时10年,公元2001年竣工,整个建筑中西结合,气势相当的宏伟。中台禅寺主体建筑以石材为主,象征修行的坚固和永恒不变。由侧面看主体建筑,仿佛是一位在青山中禅坐的行者,正面外观则像蓄势待发的火箭,象征禅宗“顿悟自心,直了成佛”,颇具时代的开创新意与绵长的禅宗古意。既有古代园林的风格,又集生活、教育、学术、艺术、科学以及宗教于一体。内设有禅堂、四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以及讲堂等,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中台禅寺由惟觉老和尚住持,是四川省营山县人。规模宏大的中台佛学院还分为男众学院和女众学院,分别设有研究所、大学部、高级部,向台湾及美国、菲律滨、泰国、香港、澳门招生。形成了僧众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教育体系。

中台禅寺蕴含丰富艺术内涵,张扬至真、至善、至美、至圣的“佛法”精神。特别是那“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校训理念,也是我们待人处事、倡导“以人为本”值得效仿的。带着虔诚,漫步禅寺,感受到的是无一不艺术,无一不庄严,走一趟中台巡礼,好比一趟洗涤心灵之旅,让人轻松休闲之余,又能获得内心的祥和平静。

凡事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虽然高高在上的佛祖总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何况佛祖自己也说过,求人不如求己。我想,即使没有这种信仰,只要对佛祖心存敬仰也就释然。

情醉四方街

丽江古城之所以闻名,是不是因了古城中的“四方街”呢!

四方街,被誉为丽江古城的肺,也有说是丽江古城的心脏。纳西人称四方街为“芝滤谷”,意思是街的中央。

四方街的春天,阳光煦暖而妩媚,把一切照得通明透亮。刚进古城,那慢悠悠转动的水车,那面镶嵌着江泽民同志题词的照壁,给我留下了初到古城的记忆。街道的中间和两旁,绽放开着五彩的鲜花,花朵尽情地舒展,贪婪地吮吸着太阳的恩赐;掩映着红木房屋的杨柳,伴着《阿细跳月》摇曳轻摆!游人们在春日暖阳下,一派悠闲、自在!

徜徉在岁月沧桑的青石板路上,体味历史的久远与厚重。在这里,与历史对话,与美景相慕,与青幽起舞。走进四方街,也就走进了神秘的东巴文化历史。是啊,道不清曾有多少赋辞丽句书写过这里的秀美闲适,数不清曾有多少镜头记载过这里的光与影。可只要来过这里,体味过这里的风物人情,当我们背上行囊与之告别时,在四方街回眸一笑间,我们的心灵便会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

站在街口放眼望去,午后阳光懒懒地散落在四方街的石板路上。依山就水的四方街,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宁静和谐。“溪流绕屋宇,道路绕水行”,所谓如诗如歌,如梦如幻的景象,所谓人在画中游,想来也就如此。

走在四方街上,身旁不时传来阵阵“哗啦啦”的流水声,清脆悦耳,这就是玉河水。玉河水从玉龙雪山的冰雪融化而来,它缓缓地穿过石子溪岸,澄静清澈;茂盛丰美的青色水草沿着水流的方向舞动,柔柔地在水底招摇,象个亲切可人的邻家女,温馨着四方客人的心田。在这里,我笨拙的咀嚼着《再别康桥》的韵味,体味着徐志摩的缠绵:在四方街柔弱的波光里,我该是一叶水草!水是古城的血液,玉河水化为无数的小溪、汇成水渠,在家门前淌过,描绘出一幅幅“家家临溪,户户垂柳”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卷。我一路流连,穿行在大小不一的石拱桥、栗木桥上,悠游于花红柳绿、杂花生树的纳西人家之间,陶醉在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之中。

水是有灵性的,是生命的原体,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的风骨。走进四方街,洁净,开阔,天空明媚,让人神清气爽。四方街,是古城的心脏,是纳西人“赶街”的地方,也是墨客骚人们朝圣的地方。四方街的每条街巷都有年头了,幽深静雅,韵味十足,那五花条石铺就的街巷,在鞋底的声声扣击中,演绎着不同细节、相同结局的故事,世事更迭,似乎在诉说着茶马古道的沧海桑田。

阳光下的古城,古朴如画。目光在光景中游走,时间在阳光下随着潺潺的流水不知不觉地流淌着,杨柳依依也留不住流水的脚步。人在岸边游,鱼在水中走。沿河两岸,有很多咖啡馆、小酒吧,桌椅就摆在河边的树下。古老而悠远的纳西古乐,穿越了时空,在凡人的耳边回荡着,纳西女子空幽的歌声也仿佛穿越高高的玉龙雪山,在古城的夜空中回旋着。我沉醉其中,沉醉在这透析着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透析着悠闲的现代氛围的音乐中。

在四方街看夜景,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吃过晚饭,已是掌灯时分。走进四方街,夜观古城,让人真正体味了丽江的精华。夜里的古城好静,细长的小街没有尽头,石板街面幽幽地泛着油光。街面两旁的店铺,主人惬意地做着各自的生意。小街上基本上是来旅游的外地人,熙熙攘攘的。夜色中的水声格外动人,唱歌一样,哗哗哗哗,啦啦啦啦,不太响亮,就着流水声说话,也不须大声费劲。空气被毛毛细雨过滤得更加清新,石板洁净,拱桥、板桥、木桥、石桥都次第出现,水还在唱,在桥孔里越发地欢起来……挂在古朴的屋檐下的红红的灯笼,仿佛就是古城的眼睛,在四方街幽深的巷弄中静静地凝视着古城的每一个夜晚。

有人说,四方街深沉的夜色里,总有许多故事发生着。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也许,我不再有机会,拿上一本书,走进四方街最热闹的“樱花屋”酒吧,要上一瓶啤酒或者一杯咖啡,喝酒、看书、发呆……然后四下张望,看看在自己身上会不会有故事发生!抑或是拿着酒瓶,走到河边,参与到两岸的男人、女人的“拉歌”中去……在这里,只有聆听、只有感悟、只有凝视人与自然那种相处的和谐、那种柔情的倾诉、那种深深的依恋。

有人说,四方街是一个滋生爱情的地方;也有人说,四方街是失恋者在这里遗忘,得到释放和解脱的地方。爱一个地方犹如爱一个人,也会一见钟情,让你满目温柔。走在四方街寂寥的小巷,心底澄彻明亮;漫步在悠长迷蒙的石板路,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有了几分浅浅的妩媚。

古城清幽的小河里,那一盏盏河灯,犹如夜的精灵在水中徜徉。我带着夙愿而来,虔诚地点亮一盏心灯许个心愿,让它随水而去,心仿佛也随之而去了。虽然无缘再遇上丁香一样满目愁怨的情人,在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之间,我整个的人已是诗情画意了!

永远的九寨

在我的心中,珍藏着一段难忘的记忆,让我永生难忘的是——永远的九寨。

“在离天很近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啊,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这首萦绕在耳畔“优美而动听”的歌曲,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大自然的距离。

深秋时节,走进神奇的九寨,圆了那场五彩斑斓的水之梦!

进入沟口,但见岗峦重叠,山势险峻,峰顶终年积雪,山腰层林茂盛,梯状瀑布丛生,海子星罗棋布,奇景幻境,俨然一片天国乐土。

走进九寨沟,便走进一个飘忽灵秀的梦境。走进九寨沟,我终于明白她何以被誉为“人间仙境”、“童话世界”。乘坐观光车,从沟口羊硐广场到达诺日朗,再分别乘车沿则查洼支沟直达海拔三千多米的长海和日则支沟深处的原始森林,我的整个身心都溶进这“人间天堂”。

传说中,九寨沟的山上住着一位年轻秀美的圣洁玉女,当玉女落入魔鬼的毒手中时,住在山上的一位勇士挺身而出,与魔鬼搏斗,最终杀死魔鬼,救出了玉女。玉女便爱上了这位英勇无畏的勇士。有一天,当勇士向玉女赠送定情的一面镜子时,玉女不小心失了手,那面镜子跌成了碎片,散落在九寨沟中,成了现在星星般密布的大大小小的海子。这些海子融汇了雪山的晶莹、森林的碧翠、花海的清香,是一种千年的默契与沉淀,是九寨沟秀美的眼睛。

九寨沟的海子,如诗如画。芳草海、箭竹海、熊猫海、盆景海九寨沟一百零八个宝石蓝的湖泊,逶迤散布在原始森林的密林峡谷中,像一条宝石项链、镶嵌在千山万壑之中,安详、静谧的,还带着几分神秘。还有诺日郎群海、树正群海、芦苇海、箭竹海、火花海、卧龙海、老虎海、犀牛海、镜海每一个海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有的色彩如同天空般湛蓝,有的有着蓝宝石般的深邃,还有翠绿、墨绿再加上那绿中间黄、黄中点缀着火红的山色倒映在蓝蓝绿绿的海水中,丰富了海子的色彩,又展现了山的俏丽。众多的海子中,据说最大的是长海,有七公里长,最小的不过数平方米左右。湖水澄碧透明、清冽见底。阳光照射下,湖底色彩斑斓,艳丽夺目,轻盈富丽,宛如匹匹七彩锦缎。水面平如镜,蓝天、白云、绿树、苇丛,清晰地倒入水中。水静云动,光影变幻,让我这个蹩足的诗人也会产生灵感!

走在山间栈道上,在彩色的、野果挂满枝头的林中穿行。迎着西斜的秋阳,站在云日相辉的五色海边极目远眺,曲折逶迤的碧水,穿行于丛林之中,如一根彩带,串起那大大小小的海子。雪山融化的水流,分几层落下,流经海子形成迤逦的多级梯状瀑布,自然古朴,千年不绝。海子边的瀑布,时宽时窄、或高或低,随着山势逶迤而下。有的瀑布穿林而出,轻歌曼舞,灵巧如猴;有的一排细流跌落,酷似玉帘垂挂;有的却是几十股水流纵崖而泻,湍流急瀑,气象万千,透出一股震撼人心的魄力。那飘飘洒洒的瀑布,有着排天拂地、酣畅淋漓的痛快。升腾起白色的烟雨,将游人笼罩在浓重的水雾之中。静静地谛听,九寨沟的瀑布似交响乐响起,到处有活泼的水声,深山密林因水声而渐次丰腴。瀑布是九寨沟秀美的源头,是九寨沟秀美的倾泻,置身瀑下,飞珠溅玉,树影婆娑,飘飘然有羽化欲仙之感。

深秋,也许是九寨沟最灿烂的季节了,信手拈来皆入画。五彩斑斓的红叶、青翠欲滴的翠海,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灵秀之美,缤纷的落英在湖光流韵间漂浮;雪后的晴空湛蓝湛蓝的,随着风云变幻,阳光和云层像浪潮在滚动徜徉其间,让人如释重负,会获得一份重返自然的轻松与惬意!

啊,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我永远的九寨!

雪,洁白的,晶莹剔透的,灵秀而有灵性的雪。因为雪,才有了冬,才有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万事万物也就因此而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伴随秋去冬来,在九寨沟准备褪去缤纷斑斓的秋色,着手换上素雅清逸的冬装的季节,雪韵九寨的情歌便悄然唱响。人在他乡,带着人生最纯洁、最虔诚的祈愿,相拥九寨,那是一个完美季节的开始。人间天堂的瑞雪,无疑该是丰年的好兆头!

祖祖辈辈世居在金沙江畔,马楠山下的县城稀罕得一轮“甲子”轮回都难得飘上一场雪。能在深秋时节的九寨沟,感受那撩人心魄的飞雪,实属三生有幸。巧遇九寨沟的雪,亲眼目睹其壮美的雪景,打心眼里为之震撼。原来九寨的雪,竟然是那样的令人欣喜若狂,那样的令人为之兴奋不已,那样的令人震撼。

在九寨沟,从诺日朗沿则查洼支沟前行,进入季节海,刚才还是朗朗蔚蓝的天空便飘起了细细的雪。到达3150米的长海山顶时,鹅毛般、棉絮般的雪,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像春天的柳絮一样,在整个长海的空中翩翩起舞,放肆地亲吻着山峦,亲吻着海子,亲吻着你的脸宠。雪,已经积得很厚了,整个世界银装素裹,玉树冰花,白雪皑皑。此时此刻,想唱想跳,想哭想笑,遥想前路高兴也好,回首往事忏悔也罢,任凭你随心所欲。在这里,与雪共舞,与自然共舞,与心情共舞,抛却功名利禄,远离尘世喧嚣,天地人亲密无间与自然融为了一体。

身临其景,每个人都似乎一下子就年轻了许多,亢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人群接踵擦肩,熙熙攘攘,像我偏僻的农村老家集镇赶集一样,沿林间栈道,穿越参天的冰清玉洁的翠林,下行不到一公里便来到了五彩池。雪后的五彩池是最美的了。和其它海子相比,五彩池小巧玲珑,独具神韵。像玉器盛满一池神水,红、橙、黄、绿、青、蓝、紫,玉树琼枝、简直就是一块镶嵌在山林之中光怪陆离的调色板,好一派粉妆玉砌的冰雪风光。

我崇尚北国的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让人爽心悦目。我留念南方的雪,缠绵悠悠,若即若离,让人悱恻怜悯。九寨沟的雪,大大方方,豪爽气派,有藏家汉子的粗犷豪放,有藏羌姑娘的洒脱与含蓄、娴静与细腻。九寨沟的雪,是藏羌人纯洁心灵的化身,是歌的过程,是舞的升华,如同圣洁的“哈达”,永远地留在我的心灵深处,留在我的向往和思念的远方。

透过九寨沟的雪,我同样领略了她那春天的妩媚,夏天的清爽和秋天的妖娆。如诗的山,如幻的水,如梦的雪,置身其间,如同置身于绚丽画卷之中。看不够的山水画,读不尽的抒情诗。

回首九寨,群山莽林、急流碧水披上了一层冬日的面纱,神秘的九寨又会是怎样的一番迷人景致呢。

九寨雪韵,带着九寨最后一片飘飞的红叶;雪韵九寨,是那留在九寨难以割舍的情结。如果有一天,我是一只自由自在飞来飞去的彩蝶,我会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借你的万种柔情融化冰雪,随心所欲地改变我的季节!

我永远眷恋着你啊,九寨的雪!

陈永明,云南昭通永善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安徽文学》《华夏散文》《中国散文家》《北方作家》《百家》《昭通文学》等发表作品。出版个人作品集《走过从前》《太阳雨》《倾诉者的留言》《情在天地间》《祭祀虎年》。现为永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永善文学》(双月刊)主编。

【责任编辑 吴明标】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日月潭
Mosuo on the move
浅论摩梭族群姻观的演变
浅论摩梭族群姻观的演变
《日月潭》中的“像”
情歌对唱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日月潭
中秋夜
前后左右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