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5-04-02 09:00李殿锋李爱林张林浩李红霞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技术

李殿锋 李爱林 张林浩 李红霞

摘要:杨扇舟蛾在吉林省1年发生3代,该虫具有繁殖力强、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是杨树和柳树的主要食叶害虫。采用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

关键词:杨扇舟蛾;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44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us)属鳞翅目 Lepidoptera,舟蛾科Notodontidae,扇舟蛾属Clostera,是危害阔叶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云南、江苏、广东等省。国外分布在欧洲、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地。

1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8~42毫米。雄虫体长13~17毫米。体灰褐色,翅面有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顶角有1个褐色扇形斑,外横线通过扇形一段呈斜伸的双齿形,外衬2~3个黄褐色带锈红色斑点,扇形斑下方有1个较大的黑点。后翅灰褐色。卵扁圆形,初为橙红色,近孵化时为暗灰色。老熟幼虫体长32~40毫米。头部黑褐色,腹部灰白色,侧面墨绿色,体上长有白色细毛。腹部背面灰黄绿色,每节着生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两侧各有较大的黑瘤,其上长有白色细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第一和第八节背面中央有较大的红黑色瘤。胸足褐色。蛹体长13~18毫米,褐色。茧灰白色。

2 生物学特性

成虫在4月下旬~5月初出现。据观察,每头雌虫可产卵500余粒,未展叶前产卵于小枝上,后产于叶背。卵成块且因颜色鲜明而易于发现。成虫寿命约6~9天,卵期随气温变化而不同。1~2龄幼虫至啃食叶片的下表皮,静息时头朝一个方向,排列整齐。2龄后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包,白天隐藏在其中,夜晚取食。若遇阴雨天,则昼夜取食,直至虫包干枯后,幼虫在其中隐居。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食尽,仅剩叶柄。幼虫的食量随虫龄增大而增加,5龄幼虫食量最大。幼虫脱皮4次,共5龄。食料不足时有垂丝迁移现象。非越冬代老熟幼虫在叶卷内化蛹。

3 发生规律

杨扇舟蛾在吉林省1年3代,成虫具有趋光性。每年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活动并产卵,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幼虫发生在6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于8月上旬,8月中旬幼虫大面积危害,至9月中旬开始化蛹过冬,个别延至10月上旬。

4 综合治理

4.1 人工防治

人工摘除卵块和虫包并销毁。

4.2 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对中度发生以上的林分,利用苦参烟碱、阿维菌素、灭幼脲、杀铃脲等无公害药剂,喷雾防治。刘国荣等(2002)应用20 %杀铃脲悬浮剂对杨扇舟蛾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杀铃脲悬浮剂1∶5000和1∶7000进行树冠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9.9%和92.8%。

4.3 生物防治

4.3.1 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生物杀虫剂,施用时要按照药剂说明书严格使用。

4.3.2 林间释放赤眼蜂 对中度以下发生林分,在卵期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放蜂量为30卡/公顷。

4.3.3 保护自然天敌 收集蛹置于纱网袋中,待天敌羽化后释放到林内。

4.4 物理防治

利用该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发生林分内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黑光灯设置间距100米。在黑光灯下设置1盆糖醋液(主要成分为:醋500克、红糖375克、白酒125克、90%敌百虫1克、水250克),将糖醋液混合均匀装入盆钵中,用支架在距离地面1米高处支起。在晴天、无风的夜晚使用效果更好,这种方法简便高效,但必须避开益虫高峰期。

参考文献

[1]祁诚进,王筱宁,张在波,邢殿菊,邹根鑫.杨扇舟蛾天敌种类调查初报[J].昆虫天敌,2000,(04).

[2] 郇鲁玲.杨扇舟蛾生活史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

[3] 宋威,邓志刚.杨扇舟蛾生活习性及防治[J].国土绿化,2011,(06).

[4] 于拥军,朱芝英,张忠镇.杨扇舟蛾在济宁危害现状及综合防控配套技术[J].中国森林病虫,2011,(04).

作者简介:李殿锋,本科学历,双辽市林业局森防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病虫害防治。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技术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