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条小龙舟

2015-04-02 07:46谢凯
中华手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汨罗刻刀工坊

谢凯

船头雕龙,船身绘鳞,船尾为凤……民间艺人郑亮辉用他手中的刻刀创造了一件件精美的龙舟工艺品,把汨罗的龙舟文化广为传播。

汨罗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龙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闻名全国。今年68岁的郑亮辉就是当地一位有名的龙舟手艺人,这些年,他除了雕龙头、打龙舟外,还用手中的刻刀创造出一件件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工艺小龙舟。

“偷学”来的技艺

郑亮辉的龙舟制作工坊位于汨罗市城郊乡戴家垅,是一间四十多平方米的老旧平房。如约走进去时,身穿银灰色旧T恤,鼻梁上挂着一副高度老花镜的郑亮辉正埋头用凿子削着龙头。在他前方的工作台上,摆着一条即将完工的小龙舟。地上积着一层木屑,踩上去软绵绵的,几乎没有声响。直到走到跟前,他才察觉有人进来。一阵寒暄后,郑亮辉放下凿子,拍拍裤管上的木屑,取下右耳上的那支烟,点燃,然后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

从十几岁开始,郑亮辉就跟着乡邻当学徒,给生产队打龙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郑亮辉和龙舟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了二十多年,但年少时打龙舟的美好回忆一直留在心里,挥之不去。5年前,他退休回到汨罗,从此便把心思全部放在雕刻龙舟工艺品上。“这是我回乡后制作的第七十条小龙舟,已被客户预订了。”郑亮辉双手端起那条还未完工的小龙舟一边端详一边说。放下小龙舟,他从工作台的抽屉里拿出一个破旧的笔记本,上面用圆珠笔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一条小龙舟的去向。郑亮辉说,他制作的小龙舟全被国内外的龙舟爱好者以几百元到数千元的价格买去当收藏品,“它们是我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感觉就像自己的娃一样,知道它们在哪里后内心才踏实。”

虽然如今郑亮辉制作的小龙舟很抢手,然而在他刚开始制作的时候,却因为雕刻工艺很粗糙,让前来订货的客户看了直摇头。当时,邻镇有一家很有名的大型龙舟厂,工艺水平远近闻名。为了“看看”人家的雕刻工艺,郑亮辉想了一个办法:他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把自己打扮成收荒匠的模样,白天以收破烂的名义走进厂里的工棚,一边假装捡破烂,一边留心观察。回到家里,他就把自己关在工坊里尝试制作,一个、两个、三个……有时做到深夜,他就干脆睡在工坊里。一个月后,当郑亮辉雕刻的龙头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所有见过的人都很吃惊,因为此时他的作品与先前的比起来已有天壤之别。

“很多人说我的技艺是偷学来的,我可不这么认为,我只是借鉴,然后再创新。”郑亮辉语气坚定,一副不容人反驳的样子。

小龙舟,大讲究

小龙舟和大龙舟一样,船头雕龙,船身绘鳞,船尾为凤。不过,因为小龙舟不讲究实用性,重在体现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在选材和工艺方面更考究。通常,小龙舟的龙头和龙尾用樟木雕刻,船身用紫檀木、花梨木等名贵木材雕刻,木材质量越好,小龙舟的收藏价值也越高。

“制作一条小龙舟一般需要一周时间。”郑亮辉说,制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龙头,一是因为小龙舟的长度通常只有60厘米左右,龙头是其中一个小部件,需要把它拿在手上用小型刻刀精刻,一刀不慎,就只能成为废品;再者,龙头作为龙舟工艺品的精髓所在,要雕刻出“龙角巍峨、龙鳞整齐、龙须飘逸、龙目炯烔”的气势,需要雕刻者具有精湛的雕功和心有物像,才能做到下刀如有神。即使像郑亮辉这样的熟手,雕刻一个拳头大小的龙头也需要一天时间。

如今,郑亮辉的儿子已经掌握了制作小龙舟的所有工序,只是雕刻的龙头还差点“火候”,还好他是个慢性子,坐得住,沉得下心来。“再磨上两三年,就可以出师单干了。”郑亮辉带着自豪的语气说。

2013年10月,在中国首个“中华龙舟文化展”上,郑亮辉送展的汨罗工艺龙舟从14个参展龙舟中脱颖而出,与贵州苗族独木龙舟、云南白族龙船、湖北秭归木质龙舟以及佛山盐步老龙共同入选“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前不久,当地政府找到郑亮辉,有意和他合作将小龙舟作为汨罗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进行规模化生产。为此,郑亮辉高兴了很长一阵子,也一直期盼着那一天早点到来。“到时候,我除了自己制作小龙舟,再带几个徒弟,把这门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汨罗刻刀工坊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刻刀风骨:秦胜洲作品选
趣图
吊屈原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趣图
自心间,辟一弯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