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火、命门理论对肝脏象理论发展的影响

2015-04-03 16:38李成卫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肝主命门右肾

李 丹 李成卫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

相火、命门理论对肝脏象理论发展的影响

李 丹 李成卫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

命门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将其逐渐发展成为命门学说。从命门到命门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历来各家一直将争论的焦点放在命门与肾的关系上,文章通过从3个历史时期考察得出命门与相火理论的出现对肝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命门;相火;肝

命门与相火的理论问题一直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历来对此理论问题的探讨都是以肾为中心的,而笔者经过考察发现命门与相火理论的出现对肝脏象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命门及相火的探讨对于肝脏象理论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 《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相火、命门分论,与肝理论无关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两篇提到了“命门”。《灵枢·根结》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篇“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1]由此可见,《内经》一书中命门指的是眼睛。“相火”一词《内经》中亦有记载,《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关于七篇大论的成书年代一直有所争议,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是晚于《内经》的。而在内容方面,七篇大论亦同《内经》的理论系统相差甚远,如张灿玾[2]认为其与《内经》并非一种学术体系。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相火一词与《内经》中“命门”一词无理论一致性,故不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经》第三十六难:“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后世解释说,此难“提出左为肾,右为命门,以说明肾有两枚,这里所说的左右,并不是指人体的具体部位,中医藏象学说的五脏及其功能,都不能作为西医解剖部位的五脏去理解……故肾与命门应该从肾脏包括肾阴一肾阳两方面的功能去认识。”[3]其实不然,此处原文很显然是在讨论脏腑的数目问题。《内经》对于脏腑的数目有诸多不同的说法,有五脏说、六脏说、五腑说、六腑说、七腑说,而且在脏腑系统的数目上来说亦有五脏五腑说、五脏六腑说、六脏六腑说[4]。《难经》此处是对《内经》理论系统的不一致性的质问,并且继续提出质疑:脏都是单一的一个,为何肾脏却有两个?为了理论的完整性及一致性,《难经》把另一个肾称为“命门”,并且赋予“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功能。后面第三十九难继续讨论脏腑的数目问题:“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命门一词在《内经》《难经》二书中皆是指实体性的脏或器官,而相火没有在运气七篇之外的篇章论及,二者与肝亦没有联系。

2 宋金元时期,命门是相火,肝内寄相火、为疏泄动力

2.1 命门是右肾、属相火 金代医家刘完素提出右肾属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门”。刘完素的“火热论”对后世医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将命门与相火联系在了一起,以解决“水虚而寒”的情况。从五行理论上论水虚应为发热,所以出现寒的情况,他解释为“所以或言肾虚而下部冷者,非谓肾水虚也,所谓‘肾有两枚’……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小心也……然右肾命门小心,为手厥阴包络之脏,故与手少阳三焦合为表里,神脉同出,见手右尺也。二经俱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门尔。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火,而不属水也。是以右肾火气虚,则为病寒也。”认为右肾手厥阴包络之脏,都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门”。

李东垣提出阴火论。《内外伤辨惑论》中,他认为火仍然是为心所主的,相火是下焦胞络之火,为元气之贼,而阴火虽起于下焦但是其系系于心。“火”类疾病的发生在于“元气虚心不主令相火代令阴乘位”。李东垣的阴火论与刘完素的火热论,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均是阐释心脏之外的脏腑出现火病的原因;不同之处在于,河间是解释水虚而寒,东垣是解释土衰而热。

刘完素与李东垣所论之火,都没有与肝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无论火热论还是阴火论,“火”开始在“心”之外脏腑而存在,与下焦胞络及肾联系在一起。同时,命门、相火的不断出现,正是中医肝脏理论巨大变化的标志。

2.2 肝内寄相火、为肾精的疏泄动力 元代朱震亨将《太极图说》引入医学,创立相火说,提出“肝肾之阴悉具相火”。《格致余论·相火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肝肾之阴悉具相火。”朱震亨“太极,动而生阳”定义阳的属性为动。火分为君火、相火。心所主君火为不动之火,肝肾所主相火为主动的火。相火出于龙雷为木之气即出于肝,出于海为水之气即出于肾。与河间、东垣不同之处在于丹溪不再认为相火是病理的火,他引据《内经》病机十九条言火有五,说五脏六腑皆有相火,为此相火便成为了人体生理上所必须不可缺少的火。

故对男子精液而言,封藏、静守的由肾完成,排除、疏泄由肝中相火完成。故《格致余论》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元代之前,肝主疏泄说并不存在[5]。元代朱震亨第一次将肝与疏泄联系在一起。《格致余论》云:“(肝肾)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6]。从理论结构分析,朱震亨肝“司疏泄”说中,疏泄的对象是男子的精液,疏泄的动力是相火。丹溪弟子戴思恭更为详细的阐释了肝中相火对男子精液的疏泄作用。《推求师意·梦遗》:“肾属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然厥阴主筋,故诸筋皆通于厥阴。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阳强者,非脏真之阳强,乃肝脏所寄之相火强耳。”[7]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肝的疏泄作用只是被用作对生殖之精的推动。当代肝主疏泄理论,是肝气藉由疏泄气机来疏泄气血、情志、消化等功能,疏泄的对象要比男子精液广泛得多,而动力是肝气、是气机,已经不再是肝中的相火。后世医家多将肝主疏泄理论追溯至此。但将疏泄上升为肝的功能、并提出为肝所主的是明代薛己,其代表作《内科摘要》中说“丹溪先生云: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他将朱震亨的肝“司疏泄”改为了“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说从无到有,与“相火”“命门”等学说的发展关系密切。

这一时期,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主要是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并延续到明清时期。肝主疏泄理论并非核心理论。也是从丹溪开始,有了“肝有余”之论。在《金匮钩玄》小儿科中有“小儿肝病多,及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之论,究其原因他认为是“小儿十六岁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肝则有余,肾尚不足,肝病亦多也。”此论发展至明初成为了肝常有余、肝无补法之说。

3 明清时期,以命门为核心的人体模式与“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

明代命门学说以孙一奎、张介宾、赵献可为代表,以理学易理为理论架构基础,医易结合,对脏象理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明早期的虞抟(1438—1517)延续金元时期医家的五运六气说,采用五行制化论阐释相火。他认为天地间惟火有二,君火与相火,君火是心所主而相火却是全身五脏六腑皆有,并说相火游行于天地上下气交之中合而为五运六气而人身的相火则游行于腔内、肓膜之间。其后,命门部位、形质医家有不同的认识。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8],李梃认为“命门即右肾,本身有象如丝,上连心包,下尾侣,附广肠之右,通二阴之间,前与膀胱下溲尿之处相并而出,男子以藏精,女子以受胎。”虞抟认为“两肾总是命门”,张景岳认为“右肾为命门,男子命门藏精,女子系胞,即子宫命门说”,赵献可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

张景岳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命门学说,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命门为中心的人体模式。其所论的天地宇宙模式是:“无极—太极—阴阳—四象—五行”,而阴阳由太极的动静所划分,认为“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而且太极之中又有太极,“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以故无往而非阴阳,亦无往而非太极”[9],从而得出太极就是理这个结论“夫太极者,理而已矣”。他将天地之理推理运用到人体中,将命门定义为先天子宫精室,是人生命之“初”,即人体“无极”,其论人身形未生成即由父母之精室子宫而合成。而肾脏有两枚正好为《坎》外之偶,而命门一者则为《坎》中之奇。所以命门以一统二,总主两肾,两肾都属于命门是为“命门者,为水大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为此,张景岳认为的人体模式则为:“太初(父母之精)—命门—阴阳气血”,以命门统人身阴阳气血。延续这个思路,后世医家以先天为水火、后天为气血,先天水火在命门,后天气血在脏腑的人体模式逐渐形成。

在这个以命门为核心、脏腑化生气血的人体模式中,相火及肝脏象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如元代朱震亨将火分为君火、相火,主动的相火成为生命不可缺少的动力,并且在前人肾虚而起火的理论下加上了肝为龙雷之火;肝内寄相火、主推动,而钱乙论小儿生理时有肝气有余论,张元素有“肾为肝之母,故云肝无补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也”的说法,到明代中后期,“肝无补法”的观点流行,泻肝法的滥用。张景岳《质疑录》论肝无补法:“肝之所赖以养者,血也。肝血虚,则肝火旺;肝火旺者,肝气逆也。肝气逆,则气实,为有余;有余则泻,举世尽曰伐肝,故谓肝无补法。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并提出滋水涵木的治补肝方法。

同时,宋以后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说,逐渐被肝化生气血,肝气郁、有余化火、火动生风的新理论替代。如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在气、风、火的病机演变中,肝气郁滞、有余便是火,火动而生风。三者的演变不再采用厥阴风木及相火说,而且,作为在宋元时期肝气本身的厥阴风木以及推动生命活动的生理的相火,此时已经变成病因病机、病理因素。此说对后世肝理论发展的影响重大,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当代肝主疏泄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4 结语

宋以后的相火、命门理论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学说。这个学说重塑了宋以后的人体观。随着相火、命门理论的成熟,人体模式与脏腑功能随之发生改变,肝脏象理论的发展是这些改变中的一个。在宋明时期,肝脏象理论核心内容为肝为厥阴枫木、内寄相火;而朱震亨之后,肝中相火从疏泄男子精液到二便、水液及情志等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肝的重要功能。到清代,命门学说构建的命门含先天水火、脏腑生化后天气血的人体模式逐步得到认可,肝则成为内有气血阴阳的脏腑,“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的理论,为当代肝主疏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支撑。

[1]王玉兴.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89,139.

[2]张灿玾.《素问》对运气七大论渊源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2(1):3-5.

[3]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17.

[4]张效霞.脏腑真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9-25.

[5]张清怡.《临证指南医案》中“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6]金元·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金元四大医家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88.

[7]明·戴思恭.推求师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0.

[8]孙一奎.孙一奎医学全书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8.

[9]张景岳.类经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579,1593.

(2015-11-02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The Effect of Life-gate Theory and Ministerial Fire The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 Manifestations Doctrine

Li Dan, Li Chengwei, Wang Qingguo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The term “life gate” derives from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nd later scholars added more meanings and created life-gate theory on the basis of it. In this progress, focuses have been pu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gate and kidney. The article found out that these developments and debates have great contribution on the doctrine of organ manifestations through looking into academic thoughts of three different ages.

Life gate; Ministerial fire; Liver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1CB505100)

李丹(1986—),女,四川眉山人,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门诊部,研究方向:张仲景诊治体系的历史与临床应用研究;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与历史研究

李成卫(1971—),男,河北保定人,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张仲景诊治体系的历史与临床应用研究;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与历史研究,E-mail:lichengw@126.com

R256.4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11.007

猜你喜欢
肝主命门右肾
右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合并透明细胞癌1例
从肝主疏泄论治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合并甲状腺结节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后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术中肾静脉处理方法比较
阿巴西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右肾动脉变异一例
抓住“命门”练太极
肝主疏泄源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