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应激综合征的防控对策

2015-04-03 21:12许英民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
兽医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母猪仔猪综合征

许英民 / 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



猪应激综合征的防控对策

许英民 / 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

应激是动物受到外界强烈刺激或处于紧张状态时出现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它是个体生存的重要防御反应。引起应激的因素称应激原。在养猪场,引起应激反应的激原有很多,如断奶、驱赶、去势、高温刺激、冷刺激、母猪生产、仔猪营养缺乏。此外,毒物、细菌感染、寄生虫侵袭、运输、疫苗注射、阉割等都可以引起猪的应激反应。

一、猪场常见应激的分类

1.母猪产生应激。母猪的生产任务是发情、配种、怀孕、产仔、哺乳,这些特殊生理活动需要特殊营养元素,应该给母猪发放“特殊津贴”,但生产中母猪不仅没有享受这种“特殊津贴”,往往是一般待遇都没有享受,另外,又要求母猪高产,如采取各种高产措施使母猪每胎产仔10头以上,应用早期断奶技术使母猪一年产两胎半,所以母猪往往是不堪重负,受到强烈刺激而发病,出现母猪生产应激。母猪生产应激的临床表现为:肢蹄软弱综合征,主要表现是肢势、步态异常,支持躯体困难和蹄出血、蹄裂,严重的出现产前产后瘫痪。

母猪繁殖障碍:产仔数少,弱仔弱胎,胎儿不均匀;母猪产后泌乳不足;仔猪黄白痢发病率高,生长发育慢,仔猪初生重和断奶体重小;子宫复原不全;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乏情和不发情;母猪淘汰率增高。

2.仔猪断乳应激。断奶仔猪应激是由母仔分离、营养从母乳转向配合日粮、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的环境变换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引起。断乳应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仔猪采食量下降,生长停滞、腹泻、背毛粗乱,营养不良,精神紧张,不食不睡。断奶应激对仔猪造成的影响有:断奶仔猪采食量下降15%~20%,生长停滞(俗称掉奶膘);腹泻率达30%~100%,平均为50%,严重的死亡率达15%;还并发水肿病;抗病力下降。

3.仔猪营养应激。断奶15日以后至20 kg左右的仔猪习惯上称为保育猪,仔猪的保育是养好仔猪的关键,又称为保育关。过好保育关的关键是消除或减少仔猪营养应激。

仔猪营养应激发生原因是仔猪生理功能不完善或部分营养成分过高,如豆粕过高,营养水平不够,抗营养因子作用,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虫、疥癣、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以及长期腹泻或便秘引起的胃肠损害。保育猪常见仔猪营养应激现象有:腹泻率高、生长慢、臀尖背突、吃多则拉、长快则死,皮粗毛乱、长毛不长肉、机体抵抗力弱、闹栏、异嗜、拱肚、咬耳、咬尾。此外,因仔猪恋母、缺水,造成咬尾、吮尾、吮公猪包皮。

4.贩运仔猪发生应激。近几年,部分猪场或专业户没有采用自繁自养的制度,而是从外地贩运购入仔猪。这些仔猪往往体质瘦弱,购入后15日内大量发生腹泻,腹泻率最低30%,最高达100%,平均为60%,严重的还可引起大量死亡,平均死亡率12%;并发猪瘟或温和性猪瘟,死亡率最高可达30%以上。腹泻停止后30~45日内生长停滞。其引起的原因是断奶应激、运输应激、仔猪营养应激(转换饲料)、体质差(补料少、体重轻)和并发猪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

5.猪“应激猝死综合征”。近年来,养猪场出现母猪或仔猪突然死亡、且死亡率较高的现象。临床上以明显神经症状,体温高,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剖检,空肠可见黑红色和土黄色坏死性肠炎,肠内充满血样液体和气体,肠系膜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气泡。经毒物检测,细菌分离,小动物接种,血清学分型及免疫学试验,确诊为由A 和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猪猝死症。

6.猪应激综合征。本病主要表现为高代谢性肌病,体温过高及血液循环障碍,它包括“恶性高热症”(MH),背肌坏死症,运输性肌肉病,抓捕性肌肉病,心猝死病,PSE肉和干燥坚硬色暗猪肉(DFD)等,是猪的一种急性应激适应不良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最初是肌纤维颤动(从尾向背肌,腿肌出现震颤),发展为肌僵硬,动物步履艰难、或卧地不动,白皮猪一阵红一阵白,后成紫绀色,心跳加快,达200次/min,气喘,体温升高(大约每5~7 min升高1℃),临死前达45℃,80%以上的病猪在20~90 min内死亡,几分钟内就发生尸僵,肌温很高,肌pH≤5,肌温降后,pH又上升。急性死亡者,受害肌肉在死后15~30 min变成苍白,柔软和渗水状(PSE)、类似缺硒所致的白肌病。反复发作而死的猪,则出现DFD肉。

二、猪应激综合征所产生的危害

1.经济损失严重。据调查,有些猪发生猪应激综合征表现为,肌肉苍白松软渗出性猪肉占屠宰猪的10%~20%,肉价低5%~10%。另外,应激造成的猪胃溃疡很普遍,猪胃溃疡发生率高达84%。在养猪场,母猪肢蹄软弱综合征表现出软脚,蹄壳下出血,蹄裂,甚至蹄壳脱落,严重者产前产后瘫痪。在大约克和长白猪发病率达30%,个别猪场发病率达70%。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发情延迟,乏情和不发情,母猪产仔率低,大小不均匀,弱仔弱胎多,母猪产仔头胎多第二胎少,子宫复旧不全,母猪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无乳发生率高,造成母猪淘汰率高等,猪应激综合征在猪肉品质、猪的生长、繁殖和引起的死亡等方面造成了更严重的经济损失。春夏相交的下雨天,一次雷声使8头母猪突然猝死,其它猪有30%的都出现站立不起。

2.降低非特异性免疫力。应激机理是神经内分泌反应。当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时,糖皮质激素持续而大量分泌,代谢率加强,消耗大量能量物质,蛋白质和维生素,使机体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下降和机体受到损害,因而易感染传染病。临床上许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应激因素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目前集约化猪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常见的猪呼吸道疾病有:支原体肺炎(如猪气喘病);细菌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猪肺疫,萎缩性鼻炎等;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伪狂犬病、猪圆环II型病毒、流感、猪瘟等;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呼吸道疾病,如仔猪断乳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此外,还有某些寄生虫(蛔虫、后圆成虫等)引起呼吸道疾病。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猪肺炎支原体和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凶,也是最常见的病原,尤其是当这两个病原同时感染时,往往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总之,应激可使猪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导致生长、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增高,也必然导致生产水平下降,遭受经济损失。

3.猪肉的理化特性改变。屠宰后肌肉酸化速度和程度是影响肉质的最重要因素。每种应激因素都能通过影响肌肉系水力和颜色来改变肉质,从而加速肌肉蛋白异常失去弹性,应激对胴体肌肉特征的影响根据应激条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不同,从而导致不同个体对各种应激因素的不同反应。屠宰前短期的强烈刺激可加速屠宰后肌肉酸化过程,特别是氟烷基因呈阳性者,从而成为PSE肉。另外,还有一些经常性应激因素,如运输、长期斗殴和特殊的环境条件,均可引起屠宰前肌肉糖元排空和肝糖元贮存,从而导致乳糖酶下降和肌肉酸化不足而形成DFD(黑、硬、干)肉。

屠宰后酵解过程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屠宰时肌肉酵解水平变化,而酵解能量与pH值不呈正相关。其实,pH稳定性也可受腺甙酸水平影响。由应激引起的死后糖酵解异常可引起肌肉严重异常,称为PSE肉和DFD肉。PSE肉主要是遗传型肌病且多发于应激敏感型猪种,其肉质变得易渗水,特别苍白且下垂,这是由于身体早熟器官肌肉屠宰后45 min pH值急速下降(6.0~5.8)的结果。这种在环境温度较高(>30℃)时的急速酸化引起的现象被称为“热应激”。在该条件下出现强烈的肌肉蛋白变性从而影响肌肉系水力和光泽度,这种PSE肉不适合肉品加工。

4.DFD肌病最易在猪身上发生。该病是由于长期应激(疲劳、运输)造成的,使其不得不消耗自身已有的肌肉糖酵解贮存。此时,肌肉系水力加强,结构紧密,屠宰时变硬,含氧量降低而失去光泽,结果DFD肉看起来又黑又硬。pH值升高又引起微生物对肉的腐蚀,减少肉存量。DFD肉不适合盐腌,使肉变得不易加工出售。应激使猪肉品质降低,不适合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从而使经济价值下降,养猪业受到损害。

三、猪应激综合征的防控对策

1.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改善环境条件。是预防和控制应激因子对动物产生不良影响的重要措施,为动物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保持动物健康状态是降低应激影响的重要基础,其具体措施包括:

(1)规划养猪场的设计。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栏舍一般取东西朝向及长屋檐以减少太阳直射,采用隔热,保温性能好的木材修建;栏舍周围种植草树花木以减少太阳辐射;纵向通风比横向通风效果好。

(2)避免环境突变。如防止过冷、过热、噪声和强光。改善环境卫生,防制各种环境污染,及时清除粪便,消灭蚊蝇,有利于家畜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增强抗应激的能力。

(3)应激驯化。营造应激的适应期,在强应激到来之前,如果预先让动物接触低强度高温的动物在高温的产热量比未适应温度的动物在高温的产热量低,让动物在育成期经历热环境,在后期对热应激的耐受力才能提高,并能显著改善动物的生产。

2.饲料营养调控。

(1) 控制能量浓度,在应激期间,随着饲料消化率下降,畜禽的能量摄入量也呈下降趋势。能量摄入量降低是应激期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一般情况下提高日粮营养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应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常添加脂肪以提高日粮能量浓度。

(2)调整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提高蛋白质水平虽然可弥补采食量;降低导致的蛋白质摄入量的减少,但由于代谢蛋白质产生的热增耗较多,因而多数学者主张用低蛋白日粮,同时适当补加必需氨基酸来减少蛋白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热增耗以减轻应激。

3.添加抗应激剂。

(1) 添加矿物质类,维持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应激会造成体内血液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在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氯化铵、氯化钾等有利于恢复体内酸碱平衡,从而改善应激下动物的生产性能。氧化钾,具有维持细胞体内渗透压和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饲料中含钾较高,常温下不需补充,但在应激条件下,血钾浓度降低,有必要在日粮中补充钾,维持血钾浓度,以缓解应激。

氯化铵,也能降低猪应激时血液中pH值,减轻呼吸性碱中毒造成的危害,饲料中添加1%氯化铵和0.5%的碳酸氢钠是克服应激造成的酸碱平衡紊乱和生产性能受阻的最成功的方法。

铬,是近年来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微量元素添加剂。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铬对缓解应激危害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铬还改善应激动物免疫功能并抑制皮质激素的分泌,能防止高温导致的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

硒,是一种抗氧化剂,可防止细胞膜的脂肪结构免受破坏。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必要组成成分,它与VE起补偿和协同作用,保护细胞受氧化损伤,能中和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液的自由基,防止有害自由基对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细胞膜上的自由基则由位于膜上的VE来清除,具有抗应激作用

(2)补充维生素。目前以对B族维生素、VC和VE对减轻应激方面的作用。VC缓解应激的功能在,应激时皮质类固醇的产量增加,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需要VC。VC为合成肉毒碱所必需,肉毒碱对肌肉的能量供应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代谢因子。在高温应激时,通过喘气散热需消耗大量能量,因此补充VC有助于维持较高的采食量,从而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抵抗应激的不利影响。

VE在抗应激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也可维持热应激的猪血清中皮质醇、甲状腺素和磷酸肌酸含量的相对稳定,从而减少激素或酶水平失衡所造成的代谢紊乱和生产性能下降,VE还能刺激免疫器官,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猪的抗应激能力,VE的添加量为20~25mg/kg。日粮中添加VB可减少动物死亡率9.8%,在饮水中加入0.1%的复合维生素B粉,可效降低应激状态下的死亡率。

(3)添加抗生素类药物。此类包括杆菌肽锌、黄霉素、维吉尼亚素、阿散酸等,它们具有抑制和杀死胃肠道病原微生物,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增强对应激的抵抗力,但在肉食品动物的饲料中严禁添加。

(4)添加有机酸类,应激时呼吸频率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和碳酸根离子水平下降,导致pH值升高,可能发生呼吸性碱中毒。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可使升高的pH值下降,调节酸碱平衡,从而避免或缓解应激造成的不良反应,常用的酸化剂有柠檬酸和延胡索酸。

(5)中草药添加剂,中草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其它活性成分,能够增强免疫功能,全面协调生理代谢,从而减轻应激的不良影响,采用中草药添加剂缓解应激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6)添加糖类。葡萄糖,热应激会增加血液粘度,降低血液渗透压使畜禽体内热的散发受到影响,而在饲料中添加葡萄糖可缓解应激对血液性状的影响。改善散热,并能减少血液中的有毒代谢产物。目前应用一般以4%葡萄糖水为宜。低聚糖,低聚糖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类绿色添加剂,它们能促进动物生长,增强免疫力,保证动物健康,能改善饲料利用率,增加日粮量和采食量。

猜你喜欢
母猪仔猪综合征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Chandler综合征1例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考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