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刺络法

2015-04-04 07:01赵银龙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九针刺络络脉

赵银龙

(厦门市中医院,厦门 361009)

《黄帝内经》论刺络法

赵银龙

(厦门市中医院,厦门 361009)

针刺疗法;《黄帝内经》;刺血疗法;文献研究

刺络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刺血疗法、放血疗法。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1-2](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论述,几乎有半数以上是采用针刺放血的。《内经》全书162篇,《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对刺络法进行了阐述。其刺络法内容十分丰富,具体而周详,对当下针灸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在此概括整理《内经》论述刺络法的相关内容。

1 治疗原则

《内经》认为,刺络法治病机理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何谓“宛陈则除之”?《灵枢•小针解》释为:“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以放血的方法祛除脉中的郁血以及各种阻滞经络的物质,达到祛除瘀滞、疏通经络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吴崑释:“血实,邪气凝结于血,血瘀而实也,宜决破其经而出之。”此为血瘀者,当用刺血法治疗。《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就是说不论病证是虚证,还是实证,必先刺血祛瘀以疏通经络,再调其虚实。

2 适应病证

《内经》刺络法广泛运用于各种病证,不仅有肢体病证,也有脏腑病证,其中对发热、癫狂、疟疾、腰痛、头痛的论述颇多。治疗的病证既有实证、热证、瘀证、痛证,也有虚证、虚实夹杂、久病[3]。刺络法主要应用于病位在经络、气血的病证,其病机是经络闭阻,气滞血瘀。《灵枢•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意思是说,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均导致机体血气分离,阴阳衰竭,经络闭塞,脉道不通。正如《素问•调经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脉者,血之府,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因此脉病则调其血。血病则络脉会发生异常变化,所以血病则调其络。这段经文明确阐述了刺络法治疗经络气血病证的机理。

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对心、脾、肺、肾之实证和虚证,均用刺络放血法治疗。经曰:“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懵风;虚则胸中通,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说肾病的实证和虚证,取足少阴、足太阳之脉刺之出血。《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通之。”是云上实下虚者,则切其脉,探索其脉络结聚之处,刺之出血以通其气。《灵枢•寿夭刚柔》:“九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邪气内阻,久而不愈之病,可仔细观察病人的血络,针刺血络出尽其恶血[4-5]。

3 刺络工具

《内经》涉及到的刺络工具种类繁多,主要有砭石、锋针、鑱针、铍针和毫针。砭石是我国石器时代出现的最早刺络工具。《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砭石主要是用来割破皮肤,排出脓血,治疗痈肿疮疡的工具。锋针是最常用的刺络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锋针,针锋锐利三面有刃,用以治疗顽固的疾病,是现代三棱针的前身。鑱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头大末锐,去写阳气。”针头大,针尖锐利象箭头,适用于浅刺,以泻肌表的邪热。现代演变为皮肤针。《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铍针,针尖象剑锋,用以切开皮肤,排脓放血。毫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尖如蚊虻喙。”《灵枢•九针》:“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三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毫针也是目前常用的刺络工具。

4 刺络方法

据《内经》记载,刺络方法有络刺、经刺、赞刺、豹文刺、大泻刺、毛刺、缪刺。《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络刺是刺浅表的小络血脉,经刺是刺所病本经与络脉的结合部,而有闭结不通之处。经刺较络刺针刺部位深。《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刺是进针出针的动作都较快,直入直出,多发针而浅刺出血,用来治疗痈肿。豹文刺是左右前后都进针,象豹的斑纹,以刺中络脉出血为度,用来治疗“心病”。《灵枢•官针》:“大写刺,刺大脓以铍针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大泻刺是用铍针刺破大的脓肿。毛刺是多针浅刺,使局部皮肤渗血,适用于浮痹等皮肤病。《素问•缪刺论》详细论述了缪刺针法。缪刺是指病在于络,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错,浅刺络脉出血,以治络病。

5 刺络指征

当机体出现病态时,在某些部位可出现一些特殊的征象,这些病理征象在《内经》中称为“血络”、“盛络”、“结络”、“横络”和“虚络”,它们是泻血部位,也是刺络指征。《素问•调经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灵枢•禁服》:“调其虚实,血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血络是气血瘀阻或怒张的小血管,颜色青紫,显现皮下,肉眼可见,是一种病理性络脉,也是刺络放血针刺操作的主要对象。《灵枢•根结》:“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灵枢•经脉》:“甚(通盛)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盛络较平常的络脉为粗,可能高出皮肤或皮下怒张,但无结聚现象,多为气滞所致。《灵枢•官针》:“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结络是络之血结聚而络脉粗胀异常,病理程度较盛络严重,是瘀血留滞的征象。《灵枢•血络论》:“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也。”《素问•刺疟》:“胃疟者……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横络(或称横脉)是一种分布异常的血络,纵向走行的络脉出现横向走行,必然出现阻滞和不通之血络。横络具有经络诊断意义。《素问•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虚络是肉眼可见,触摸可及的血络,是络脉下陷,气血不足的一种状态。针刺虚络放血可以疏通气血,祛瘀生新,达到补虚目的。

6 刺络血量

《内经》关于刺络法出血量多少的问题,虽无具体量化指标,但是也有量化原则。其量化原则是操作刺络法出血量多少的一个标准。《内经》刺络法出血量多少主要有“见血即止”、“血变乃止”、“血尽乃止”3个量化原则。见血即止即刺络一出血就立即停止。《素问•缪刺论》:“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素问•刺热》:“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这一刺络法出血量很少,多用于新病、热病、五官科病,病程短、病位浅的疾病。虽然见血即止,或出血如豆大,但疗效立竿见影。血变乃止是刺络出血后,待血的颜色和质地出现变化,和正常血液一样时,就停止治疗。这种刺络法的出血量多少,以“变”为界,既可以作为治疗的尺度,也是医家诊病的依据。血变乃止的刺络法多用于腰痛和癫狂之病。《素问•刺腰痛》:“解脉令人腰痛……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血尽乃止是刺络后刺络部位的血自然流净,不再流出为停止治疗的量化标准。此刺络法出血量相对较大,常用于久病、重病,病程长、病位深的疾病。《灵枢•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此外,刺络血量也要依据四时节气、患者体质、气血盛衰、病证虚实而有所不同。

7 注意事项

《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止,为肿鼠仆。”又曰:“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以上说明刺络放血应避开大血脉,若不慎误伤大脉则出血不止,会发生意外,轻则昏仆色脱,重则死亡。刺中血脉,血液留聚于内,则局部肿胀。刺中面部通于目的溜脉则失明。刺中舌下血脉,血出不止则音哑。肾虚之人中脉出血则肾愈虚言语困难。《素问•刺齐论》:“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是说刺络脉不要损伤皮肉筋骨,否则深浅不得,邪气内客,内动五脏,引生大病。刺络放血注意事项,至今在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1]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7.

[2] 周风梧,张灿玾.黄帝内经素问语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5.

[3] 张静莎,陈波,郭义.浅论刺血疗法的补泻[J].中国针灸,2012,32 (4):356-358.

[4] 张瑜,吴勋仓.《黄帝内经》刺络放血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2005, 26(7):703-704.

[5] 张建斌,王玲玲.对《内经》中病理性络脉的分析[J].江苏中医, 2001,22(10):43-45.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1.0075

2014-08-26

1005-0957(2015)01-0075-02

赵银龙(1964 -),男,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九针刺络络脉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新九针特色技术组合治疗继发性闭经的临证经验
新九针治疗失眠症验案1则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结肠络脉探析
九针的现代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