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百会穴定位取穴的探讨

2015-04-04 09:52叶明柱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百会耳尖发际

叶明柱

(上海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0)

对百会穴定位取穴的探讨

叶明柱

(上海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0)

穴,百会;穴位研究;取穴

百会穴为督脉之腧穴,位于巅顶之上。其不但是临床常用之要穴,且为头部腧穴定位的基准穴,故其定位尤其重要。虽然关于百会穴的定位取穴,《腧穴学》述之甚详,但笔者仍发现不少临床医师定取百会穴时往往出错,位置前移。故不揣简陋,对百会穴的定位取穴作一探讨,望高明者正之。

1 与发际的关系

所谓发际是指头发生长的边缘部位,其位于面额者称为前发际,位于项部者称为后发际。古人很早就将发际作为临床定位的体表标志,《灵枢·骨度》:“发所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甲乙经》中一些头项部的腧穴多依前后发际定位。《神应经》根据《甲乙经》中百会穴的记载:“在前顶后一寸五分”,推算出其位于前发际后5寸,后发际前7寸处。也就是说使用骨度分寸法定取百会穴时,与前后发际存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患者发际线边缘大都清晰连贯,高低适中,然亦有发际线模糊不清、中断缺失、过高过低、或额项无发等。对后者则必须设法纠正,以免定位出错。

昔张介宾在《类经图翼》[1]神庭条下云:“发高者发际是穴,发低者加二三分之说。”由于前后发际高低程度不一,故此实为无用之法。今人多从宋《太平圣惠方》记载:如发际过低、过高、缺失,可“今定患人两眉中心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取大椎直上三寸为发际”。也就是说可将眉心直上3寸处定为前发际,大椎穴直上3寸处定为后发际。这样后发际至眉心为15寸,即百会穴位于后发际上7寸,眉心上8寸交界处。大椎至前发际为15寸,即百会穴位于大椎穴上10寸。前发际上5寸。如前后发际均过高、过低或缺如,则可将大椎至眉心定为18寸,此时百会穴位于眉心直上8寸与大椎直上10寸交接处。此法为临床所常用。此法除了操作不便外,又有头颅大而项缩者及项长颅小者,后发际的位置也随头之前倾或后仰,有所变化。

原昌克[1]认为,病人抬眉时,额头最上方皱纹不生处即为前发际处。由于人之额纹不一,临床应用时较难掌握。已故名家汤颂延氏认为若前发际过高或过低不标准者,可先取两眉之间印堂与枕骨粗隆高点之连线中点,然后将中点与印堂之连线分为三等分,其下1/3与上2/3交界平横线,即是正常前发际的位置[2]。至于后发际的位置,黄龙祥在《针灸腧穴通考》[3]中称:“只要将两侧发缘处的风池穴(斜方肌外侧缘)连成一线,其中点处下半寸定一点,沿此三点划一条自然弧度的线即为后发际线。”此两法甚便,临床若遇前后发际过低、过高、缺失,定取百会时应可以之为准。

2 与旋毛及凹陷的关系

旋毛又称发旋,是头发循着一定方向所形成的旋涡。历代针家对《甲乙经》所载的百会穴位于旋毛之中质疑颇多,如《医学纲目》卷三十六引汤氏曰:“百会一穴……方书所载,但云顶上旋毛中,殊不审有双顶者,有旋毛不正者;庸医之辈,习循旧本,误人多矣。”《经穴汇解》:“《甲乙》旋毛中三字以大概言之。”小坂元佑《经穴纂要》也认为:“旋毛者,有昂者,有低者,有在旁者,在两旁者,其地不一定。故由此求穴,则不中必矣。”刘冠军[4]也认为:“取百会以旋毛为准不足为凭”。杨甲三的《针灸腧穴学》[5]则认为所谓“顶上旋毛中”,乃为副词,实无必要。的确,从人体测量的结果发现,头部的旋毛虽多位于顶部,但也有位于额部或枕部者。其旋转方向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之分。发旋的数目以一个为多,亦有两个或三个者。早在1940年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吴汝康调查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后撰文指出,在1385人中,单旋数目为1277人,双旋为103人,多旋为4人。发旋方向顺时针方向略多于逆时针方向。发旋部位位于头右侧为多,左侧为次之,在头中线以上的极少。有一例甚至分布在额部[6]。近年来亦有多份类似报道,兹不赘述。《针灸甲乙经校释》[7]:“旋毛生于正中者,正当其处是穴,若旋毛不正或双旋者,则不用此法。”此说貌似公允,实令后学者无可适从。将百会穴定位于旋毛之中欠于严谨,应予去除。

头顶部凹陷,是头部明显的体表标志之一,百会穴位于其中。至于其在人体解剖上有什么特殊意义,目前尚不清楚,大体解剖学、艺用解剖学也无专门的描述。此凹陷位于两顶骨结节中间,所谓顶骨结节是指距耳尖上6 cm稍偏后1~2 cm的圆形高骨。其间凹陷,历代文献称之为“容指”、“容豆”或“容爪甲”,仅说明其大小不一,并无实质异义。大正七年(1918年)日本文部省经穴调查会发表了“改正孔穴120穴名称、孔穴数总共222穴。”其腧穴之定位使用解剖学定位。1931年宁波东方针灸术研究社张俊义在《高等针灸学讲义·孔穴学》[8]中抄录了其中的内容。书中百会穴就定在顶骨结节连线中央的凹陷中。后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也记载百会穴位于“两颅顶结节之中間,矢狀縫合之中央”。明代医家吴崑有言“诸穴有眉发、筋骨、约纹陷下、肉际者,即取之,不必度也”。故黄龙祥[3]认为:百会穴“定位的体表标志明显,应当优先采用体表标志定位。即按寻头顶部的凹陷处,而不必拘于折量寸数。”此言极是,临床当遵之。

3 与耳尖的关系

据黄龙祥的《针灸腧穴通考》考证,最早提出利用耳尖来定取百会穴为元《窦太师秘传》:“穴在顶心旋中。取法,自两耳尖量当中是穴。”其后《十四经发挥》也载称:“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直两耳尖可容豆。”《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国针灸学》、《针灸学简编》等均加引录,以致目前此法盛行于临床。

然而一些医家发现应用此法取出的百会穴的位置明显偏离了《甲乙经》的记载,位置前移。于书庄[9]曾直言:“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之法不准也。”考最早对使用耳尖直上取百会穴进行修正者为明《针灸聚英》:使用“直两耳尖”取穴,要向后退些,并引“性理北溪陈氏曰:略退些子犹天之极星居北”作为理论依据。《针灸大成》、《循经考穴编》等亦予载录。近人荘育民[10]亦指出:定取百会若“从两耳尖直上”,要“当头之正中稍后,容豆许之凹陷中取穴”。1986年尚景舜等[11]通过400人的测量,发现按两耳尖直上所取百会穴,“距前发际不足5寸,几乎达到前顶的位置”。王欣[12]亦认为,两耳尖连线垂直向上的中点,在百会穴前2.5~3 cm处。为何《十四经发挥》记载百会穴其下“可容豆”,而后人利用耳尖所取的位置则会前移,其下“无容指、容豆之凹陷”。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是后人对《十四经发挥》原文中的“直”字理解有误。查《说文》[13]:“直,正也。”后直又被引申为“当,临,对着,迎着。”也就是说这里的“直”是对着的意思,而非后世医者以为的“垂直”之意。1984年于致顺[14]提出“按耳的自然方向(或折耳)直上,正中线处是穴。”1992年又在《头穴基础与临床》[15]中进一步提出:百会在“两耳自然方向连线中点,或顶骨结节连线中点。”还观察了93人的两耳自然方向与顶骨结节的关系,结果99%的顺耳自然方向通过顶骨结节,顶骨结节容易摸到,故以顶骨结节连线中点取百会比较方便。如何确定两耳的自然方向,于氏未予解答。本人于1994年提出[16]:一侧耳垂之中点(即耳穴之眼)和耳尖穴之连线,其延长线与前后正中线相交,即为百会穴。也就是说,耳垂之中点和耳尖穴之连线就是耳廓的自然方向。并使用此法测量了耳廓无畸形的30例门诊病人,结果都能准确无误地取得的百会穴,并发现其下确有凹陷。

此外,文献尚载两简便取穴法。其一为在眉间与后项上发际之中点取百会穴。此法过于粗糙。前后发际之间为12寸,眉间至前发际为3寸,眉间与后发际之间计15寸,其1/2为7.5寸,即前发际至中点为4.5寸,也就是说其位置前移0.5寸。其二为神庭与脑户连线中点取百会。此法实为骨度分寸法之变法。

综上所述,临床上定取百会穴,当以在两顶骨结节之间寻找凹陷最为便捷,但如何确定顶骨结节则需要一定经验;骨度分寸法则除与发际有关,又需折量,较为繁复;而使用耳垂中点与耳尖延长线之法,能迅速准确地取到百会穴,应在临床予以推广。至若耳廓残缺或缺如,或脑外伤后行颅骨修补术后,顶骨结节之间凹陷消失,则又非用骨度分寸法不可。故针家临床时应灵活定取百会穴,不应为一法所拘。

[1] 原昌克.经穴汇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1.

[2] Ye MZ, Tang HX. Brief introduction of Tang style scalp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3):150-156.

[3] 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226,1244-1245.

[4] 刘冠军.针灸明理与临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26.

[5] 杨甲三.针灸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65.

[6] 吴汝康.发旋之研究[J].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1941,(2):41-43

[7]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甲乙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331.

[8] 张俊义.高等针灸学讲义:孔穴学[M].宁波:东方针灸术研究社, 1931:3.

[9] 于书庄.于书庄针灸医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205.

[10] 荘育民.针灸经穴之运用[M].香港:上海印书馆,1981:194.

[11] 尚景舜,李亚东.百会穴常用定位法偏差之探讨[J].中医药信息, 1986,(2):29-30.

[12] 王欣.百会穴简便定位法质疑[J].中国针灸, 2014,34(1):87.

[13] 刘良畅.古汉语常用字词典[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722.

[14] 于致顺.腧穴学讲义[M].黑龙江中医学院,1984:65.

[15] 于致顺.头穴基础与临床[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42.

[16] 叶明柱.对《十四经发挥》百会定位取穴法的探讨[J].中国针灸, 1994,14(S1):220-221.

R224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2.0171

2014-06-20

1005-0957(2015)02-0171-02

叶明柱(1947 - ),男,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百会耳尖发际
常用手叩头拯救发际线
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耳尖穴点刺放血,治病有几多
和中学时光一起逝去的,是发际线
“三才逆灸法”干预高血压前期即刻效应临床观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7例
我发现了发际的秘密
我发现了发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