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石油
——图说抗战期间的陕甘宁边区石油工业

2015-04-04 15:55
石油知识 2015年4期
关键词:油矿陕甘宁石油工业

红色的石油
——图说抗战期间的陕甘宁边区石油工业

1935年4月28日,刘志丹率领红军解放延长,使之成为陕甘宁根据地的一部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延安为中心,下辖 23个县,与日军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战斗。图为1937年1月美国海伦·福斯特拍摄的古城延安。

为解决军需困难和增加财政收入,边区政府将原来的延长石油官厂和陕北油矿探勘处合并为延长石油厂。此后,陕甘宁边区大力发展以延长石油厂为中心的石油工业,为前线输送的不仅是黑褐色的石油,更是红色的血液。

1936年6月,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红军一度撤离瓦窑堡,放弃了延长石油厂。西安事变后,才重新进驻。这一时期“每日原油产量多至500斤,少至100余斤。”

“七七”事变后,延长油厂改由中央军委军工局直接领导,并有了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军工五厂。1937年9月6日,八路军总部由陕西三原县云阳镇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前线,随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图为洛川会议旧址。

1938年6月,国民政府着手开发玉门油矿,提出了拆运原陕北油矿勘探处留在延长的两台顿钻的要求。经周恩来同意后两台顿钻运往玉门。左图为八路军驻汉办事处处长钱之光就此事于6月20日给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复函,右图为该钻机在玉门油矿进行钻探的场景。

1938年3月10日,边区政府任命陈振夏为石油厂厂长。12月,陈振夏带领工人在延长城西七里村打成一口新井——19井,日产原油1.6吨,被誉为边区的“起家井”。1940年,井场工人在“起家井”前合影。

1939年5月,陕甘宁边区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2月,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在《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中提出口号:“用自然科学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击敌人的文化政策”。图为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旧址。

边区掀起了钻研生产技术高潮,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继“起家井”之后,七-1、七-2、七-3等井相续完钻出油。因原油产量骤增,仅炼油就由过去的月炼2700小桶提高为月炼15000小桶,确保了边区油料供给。

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敌军。百团大战后,乡亲们正在给战士佩带光荣花。

陕甘宁边区的石油产量在大生产运动中不断攀升,1941年产原油1.2万多桶,1942年产量达到1.6万多桶,1943年产量激增到6.3万多桶,成为抗战时期边区石油生产的最高值。

陈振夏同志为陕甘宁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亲笔在一方白色细布上为其题词:“埋头苦干 为陈振夏同志书”。

1942年6月,延长石油厂划归陕甘宁晋绥司令部后勤部管辖。1943年4月进行体制改革,基本上实行国家企业化管理,以技术水平、工作时间及工作实际评定工人工资,这枚陕甘宁边区印制的纸币背面图案为延长石油厂。

1945年9月3日,日本签字投降。9月5日下午,延安各界2万人在南关大操场集会,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39年至1946年,边区共生产原油3155吨,为抗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革命创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猜你喜欢
油矿陕甘宁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彭德怀视察玉门油矿
优化“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油气地质工程技术人才
石油工业出版社
陕甘宁振兴论坛
意见篇
鲜花扮靓咱家园
劳模夫妻比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