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15-04-05 05:37
山西建筑 2015年17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理论教学模式

赵 百 秋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赵 百 秋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扩招之风日趋“泡沫化”和校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普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学生文化素养逐年下降、课程教学内容逐渐转变、培养模式雷同化等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从该地区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地域特色出发,提出了该地区的教学方案,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艺术设计教育,理论教学,培养模式,民族艺术教育

0 引言

当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从最初的萌芽步入发展阶段已有几十年的时间。虽然从教育规模和数量来讲可谓发展迅猛,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其现状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1]。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1)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大众化政策的实施,高校脱离了精英教育培养角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随即出现艺术类方向考生成倍的增加。据统计,2007年“艺术设计”方向的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2%,即每45人中就有1人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使我国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的教育大国[2]。

2)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高校校园不再是曾经沉闷的“社会角落”,而是被琳琅满目的广告招牌、巧夺天工的造型艺术展示等所替代。艺术审美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呈现出与以往所不同的校园景象。

3)随着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扩招,考生文化成绩逐年降低,地方院校出现了学生文化素养(这里所讲的文化素养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素质、价值观和完整的人格等方面)普遍低下的现象。在招生“泡沫化”背景下的上述新的问题,也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

4)虽然近几十年来国内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了众多社会急需的人才,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各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雷同化依旧普遍存在,且从前期的“重理论轻实践”而后逐渐转化为“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极强,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理论上的支持和创新也是整个学科发展的基本需要,尤其在人文素质方面更具有明确的主导性[3]。

从整体来讲,当代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管在教学目的上,还是教学设计和基础理论上均未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相符合[3]。

1 现代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时代要求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引入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模式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但还没有真正植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4]。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广大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中引入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创新意识、追求与环境共生、尊重人性和文化内涵、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当下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5]。

1)近年来很多艺术院校出现了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或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这与当下社会需求背景以及办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基础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创新实践。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更是学生设计创新的源泉。时代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学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重点是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塑造[6]。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对培养受教育者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

2)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与环境共生理念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写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设计师们总是比较在意自己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注重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性,从而环境客体成为作品主体的附属品,而不是将作品主体融汇于环境客体中”。艺术设计作品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共生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参考尺度。这里讲的“环境”,既包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含了地域民族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传统民族文化是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同时,也有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8]。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必须要以新的思维进行审视并转换。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 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受到国内大环境影响,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仅面临着与内地院校同样的困境,也有其独特性。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民族集聚地区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民族是尚武民族,更是爱好艺术的民族。

在内蒙古高校中艺术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内地农耕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繁华的草原城镇,更有大草原上逐水草而移居的牧民的子女,而且蒙古族学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多种文化相融合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地域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校园也和内地院校一样,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比较普遍。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浅层和深层审美化之分:所谓浅层审美化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而深层审美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7]。这里所讲的深层审美化就像装修好的室内空间,其空间表层艺术形态特征其实就是浅层审美化,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观等诸多象征层面的含义就是深层次审美。深层次的审美化是当代社会所崇尚的,也是解决其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深层次审美所需产品的内涵,也就是人性的、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等理论教学内容,并与相关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深层次审美化的要求。如:把草原地区的敖包文化、牧民装饰图案文化、游牧生态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有序、合理的加入现代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感知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学习情趣。

2)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不管在教学目的上,还是在理论上尚不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相适应。

现代的设计教育正如许佳所说:“艺术设计的真正目的被人们渴求用技艺力量改变落后的生活状态的欲望淹没。[8]”当前艺术设计过于注重技艺,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用艺术设计语言表达民族人文文化、民俗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现在的理论教育只讲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结合的重要性,没有从实践层面上解决怎么结合的问题,致使很多作品中各种地域元素、民族图案、各种符号等要素简单拼凑,只为形式而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关于这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各国从本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际出发采用适应性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德国,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的包豪斯(Bauhaus),当时的设计学院就强调应当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强调问题导入代替形式导入的设计模式,并在整个设计教育过程中贯穿设计方法和思想过程;这个设计过程中不追求设计经验,而是要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9]。问题导入式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讲实践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状,使得实践和前沿理论研究、地域文化等曾经被忽略的短板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予以弥补并指导设计实践创新。该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教育者通过严谨、认真的学习,成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合格艺术设计师。其次,法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按年级高低进行分段,以不同的主题式或项目式教学模式为主,几乎没有任何作业的范例和模板作参考,而是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所有教学环节的观念性内容[10]。这种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不是避开了理论等基础层面的教学内容,而是非常注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通过在交流中相关理论教学等人文素养内容切入到实践中,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最后,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西方引进到消化,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它们以创新为主线,重视艺术和手工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是它也存在着缺乏本民族人文文化教育的问题。可预见的将来,日本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将会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冷静和客观的评价[11]。

以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中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是总结起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民俗习惯、民族文化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3)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普遍雷同化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思维相对僵化和单一,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基础扎实、多元化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革。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结合上述问题导入、主题或项目导入、手工和艺术相结合等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经验,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其真正符合地域人文特色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区艺术设计院校正在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着一系列创造性改革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专题课程,打破了专业设置雷同化,拓展基础和专业领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可参与性。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开展了与国外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相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要完善、系统和成熟,并且建筑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人文环境中[8]。这一点从建筑史的系统化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可见一斑。所以,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理论教学发展水平是否成熟和完善。

我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教育相比,处在相对落后阶段。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师的理论沉淀整体不够深厚;学生中有一股“理论无用论”之风悄然升起。他们只关注明星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模仿或临摹大师的杰作,而不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是否重视理论教育是设计教育中培养“思想”和培养“技法”,培养“设计师”和“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区别。作为设计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敏感性和判断力;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人文文化素养;要有思想性和创新精神;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将学习方法建立在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深刻思考之上,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观念的表达而非作品的制作。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作和手工相结合的设计学习之路。

5)如前所述,随着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校过度扩招,各艺术院校遭遇学生文化素养逐年降低、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技能高于理论的错误观念日趋加重。其根源在于我国教育模式与考生选拔制度的僵化和艺术考生文化素质要求偏低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所以,现阶段应该重新梳理招生方式,评价文化素养与合格设计人才间的关联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含着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含着把个人的思想思维、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传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后者是合格艺术设计师的必经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和就某一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提问和辩论,学生的设计思维将逐渐缜密,语言的逻辑会趋于严谨和探索全面而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12]。这里所讲的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指的是在传统纸面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口头表达能力和把基础理论转换成设计实践的能力。

3 结语

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只要站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要求的注重创新、与环境共生、尊重人性和文化内涵、文脉的延续和当下科技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高度,才能化解诸多挑战和矛盾,真正做到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1] 孙红阳.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1):46.

[2] 秦 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7.

[3] 黄 凯.建立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目标[J].美与时代,2003(10):59.

[4] 冯明兵.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设计的一些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191.

[5] 陈 彬.现代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626-627.

[6]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87.

[7] 凌继尧.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3-66.

[8] 许 佳.谈设计教育中理论教育的几个问题[J].装饰,2003(119):48.

[9] 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1):103-105.

[10] 苏 武.访谈折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5):124-126.

[11] 增田金吾.艺术设计在日本[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0.

[12] 朱 力.“非纸表达”与艺术设计教育多元评价[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2):129-131.

Inquiry on university arts design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North China’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Zhao Baiqiu

(DepartmentofArtsDesign,CollegeofArchitecture,MongoliaUniversityofIndustry,Hohhot010051,China)

With university arts design enrollment expansion “bubblization” of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college life aesthetical appreciation popularity, there exists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students’ quality reducing,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s changing, cultivation modes similarity and other problems, from the national culture, life custom, value orientation and othe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s, and puts forward teaching scheme, with a view to solv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arts design education, theoretical teaching, cultivation mode, national arts education

2015-04-04

赵百秋(1973- ),男,硕士,讲师

1009-6825(2015)17-0243-03

G642.0

A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理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星.云.海》
《花月夜》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