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5-04-08 05:20袁开文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伊索牧童寓言

袁开文

教材分析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三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设计理念

本课三则寓言故事虽然简单,但一两句话的寓意并不容易深刻理解。因此我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准确抓住阅读中的分歧之处,补充故事中的留白,再现故事情形,帮助学生走近故事中的人物或小动物,留下切身的体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则故事,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2.学会“馋”、“酸”等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够”、“成熟”、“一贯”等词语。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故事,从两则故事中初步感受寓言的特点,并从故事的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过程

一、 在前后对比中导入

1.本单元,我们先后学习了成语故事 、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再走近寓言故事。你们都看过或者听过哪些寓言故事?

2.揭题《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伊索寓言集》的简称。请大家打开课本64页,阅读一下关于《伊索寓言集》的介绍。(指名读关于《伊索寓言(集)》的概括介绍。)

设计意图: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形成“故事”的体系。既是复习,也是导入,还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

二、 在“成熟”与“酸”中阅读《狐狸和葡萄》

1.板书:狐狸和葡萄。指导写字:狸、葡

2.轻声读故事,思考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名读,交流思考题。

3.默读故事,仔细想想:这几串葡萄是成熟还是酸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晶莹透亮、青里透紫)、对葡萄的直接叙述(成熟)、对葡萄架下狐狸的间接描写(馋得直流口水)三个方面综合思考并交流,适时指导朗读。

4.“够”换个词可以理解为?“够”是怎样地摘?面对成熟得如此诱人的葡萄,狐狸可能想了哪些办法去够呢?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理解“成熟”和“够”时,我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词典中的解释,而应多方面着眼,在扩展范围、延长时空中仔细揣摩、慢慢品味,真正掌握词语的使用语境。

“白费劲”告诉我们结果怎样?从“无望”“只好”两个词语中你读出了狐狸怎样的眼神和表情?

5.在“酸”与“不酸”的自相矛盾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

6.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教训?齐读故事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葡萄的成熟,学生很容易理解;而狐狸说“酸”的原因从字面上找不到。教师就应抓住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加深对葡萄“成熟”的认识:从故事中的直接描写,从狐狸的垂涎欲滴,从它的黔驴技穷,从它的无可奈何中帮助学生明白狐狸说葡萄“酸”是一个借口,是一种掩饰,是自欺欺人。

三、 在两处“狼来了!”中阅读《牧童和狼》

1.请大家放声读故事,尽量再现牧童叫喊的神态和语气。

2.默读故事,思考前后两处“狼来了”有什么异同,交流:

叫喊的内容相似——狼来了!

叫喊的原因不同——前面是寻开心,后面是求救。

叫喊的语气不同——前面轻松、幸灾乐祸,后面害怕、紧张。

叫喊引起的反应不同——前面村民惊慌失措地赶来,后面是大家不予理睬。

叫喊的结果不同——前面牧童哈哈大笑,后面垂头丧气。

叫喊的本质不同——前面是假话,后面是真话。

3.讨论:为什么村民相信他的假话,却不相信他的真话?

出示:“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小组合作:想象村民惊慌失措地跑来,没有见着狼,反而看到牧童哈哈大笑时,会怎样指责牧童;或者想象村民后来听到牧童再喊“狼来了!”时,不予理睬的表情、语言。

汇报时,可以加上表演。

5.说说你对牧童或者牧童说谎的认识,也可以联系自己谈一谈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比较两处“狼来了”的基础上,我特别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村民们的神态、语言,帮助学生还原故事经过。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说谎的弊端,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 在中外寓言比较中认识寓言体裁

联系以前读过的我国的寓言故事,说说你对寓言的印象。

出示: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感性回忆的基础上,将中外寓言反复比较,努力提炼出对寓言的理性认识,再科学地揭示,有利于学生对寓言正确、全面地认识。

五、 在新旧比较中预习

比较阅读《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同之处?蝉和乌鸦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走出教材,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文本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文本、不同方式的教学。

六、 在比较中识字、写字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8个生字,让我们再读一读。

哪些音节需要我们相互提醒?比较“狸”、“萄”作为单音节和在“狐狸”、“葡萄”中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2.仔细观察独体字“贯”、“戒”和合体字“馋”、“谎”、“酸”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伊索牧童寓言
时装寓言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牧童与老牛
伊索和旅行者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