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2015-04-08 22:06贾绘泽
社科纵横 2015年9期
关键词:生产力制度

贾绘泽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多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批判和纠正各种“左”和右的错误,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回顾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论述,可以从思想历史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这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能够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好的条件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和首要的任务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他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1](P231)他还反问道:“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1](P12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但是它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容纳社会化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能够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自信地指出:“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2](P214)并且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实,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2](P214)

但是由于党的“左”的错误,导致过分夸大生产关系作用,加之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错误理解,导致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较为缓慢,甚至停止不前。邓小平指出:“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二十八年只搞了二千三百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P277)邓小平对忽视生产力发展,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精神方面进行了激烈批判,他指出:“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之极!”[4](P10)“马克思讲,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要有物质基础。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3](P250)

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优越性,必须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P37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农村到城市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制度既发挥宏观调控在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种制度选择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容纳和释放各种生产力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造力和活力,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远远超过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1亿元发展到超过50万亿元,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些鲜活的数字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优势的最好证明。

二、能够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时,总是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紧密相联。他多次用“归根到底”四个字来阐释。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4](P63)这里的“归根到底”就是“根本”、“核心”之意。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等利益需求。资本主义制度遵循“资本逻辑”,以追求利润为价值目标,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P40)的根本弊端。社会主义制度遵循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利益为价值目标,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邓小平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P128)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发展战略论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改善力度不断加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是人民利益不断满足的生动体现。

社会主义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社会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来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少数人富裕起来,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避免贫富差距过分拉大。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为此,他多次提出通过利益关系协调、法律制度建设等途径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特别是邓小平晚年,针对日益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更加关注共同富裕。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P364)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6](P582)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4](P143)这种公平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它既能激发社会活力,又能实现社会公平,达到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这种公平在内容上是全面的,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当然,公平过程还存在循序渐进性和层次性,这体现了我国历史与现实情况对社会公平的客观要求。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穿于制度选择和安排中,从而既能更好避免由于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和资本的妥协为基础而造成的“动脉硬化症”,又能避免由于自由资本主义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而带来的必然的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现象。

三、能够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P240)是由民主集中制决定的。

首先,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政权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邓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1](P175)“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以上所说的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表现。”[11](P176)同时高度注意个人利益,注意局部利益,注意暂时利益,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因此,民主集中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7](P303)。

其次,民主集中制能够有效克服西方民主的多种弊病,避免各种牵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选举政治以及多中心、多层级的决策机制,不仅造成议而不决以及决议后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和行政效率的下降,而且极易造成利益集团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出现政策实施的短期化、功利化等问题。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和集中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统一起来,能够广泛地吸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保证方针政策实施的高效性。邓小平强调:“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4](P220)习近平也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

再次,民主集中制能够实现民主与效率的双重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一方面,国家权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政府、法院、检察院都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可以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使各个国家机关在各自的职责权限内活动,协调一致地工作。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较好地把民主和效率有机结合起来。人大及其常委会是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的。重大问题由国家权力机关充分讨论,民主决定,以求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在它的具体贯彻执行上则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以求提高工作效率。这种体制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使各级政府有效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决定的事情,使国家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

四、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利于凝聚人民,实现社会团结稳定

邓小平指出:“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再如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们做某一项决定,可以立即实施。又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4](P256-257)这里邓小平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个优势,一是有共产党的领导;二是更利于团结人民;三是利于解决民族问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是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它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期执政,因此,能够从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摆脱短期利益牵制和诱惑,制定出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策和决策。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政治组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亨廷顿指出:“政党的力量反映了大众支持的范围和制度化水平。凡达到目前和预料到的高水平政治安定的发展中国家,莫不至少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8](P396)在政治上、组织上、制度上、作风上不断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也是内在优势之一。

第二,更有利于团结全国人民。在谈到我国政党制度时,邓小平指出,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4](P285)就会破坏安定团结,就会破坏改革开放,就会违背了人民的意志。在谈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邓小平认为,这一制度最符合中国实际,益处很大,不仅广泛地动员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他指出,与资产阶级国家完全相反,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全体人民都有权利选派自己的代表去管理国家的事务,而人民自己则有权利并有各种机会去经常地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因此,“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1](P339)

第三,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制度保障。邓小平在谈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指出:“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4](P257)它规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确立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不仅实现了国家整体利益与各民族利益的统一,而且能够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避免了“中央集权”和“诸侯割据”的种种弊端,有利于形成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和谐民族关系。在国家结构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单一制基础上实行“一国两制”。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4](P218)“一国两制”既实现了祖国统一,又尊重实际,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对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保证重点,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4]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4]邓小平在谈到此问题时,更多的是指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要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产业等骨干项目。但是实质上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动员与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发展目标的问题。

第一,能够实现全国一盘棋,避免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资源相对不足,人口众多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全局出发,集中领导,统一安排,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地使用在最迫切需要、收效最快、作用最大的方面,尤为重要。大局决定小局,小局必须服从大局,部分必须服从整体,是全国一盘棋的根本原则。集中优势,保证重点是全国一盘棋的核心问题。邓小平提出:“全国各行各业都要通力合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每一行都要树立明确的战略目标。我们过去打仗就是用这种方法。”[3](P1336-1337)2008年抗震救灾中,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各种专业救援队伍和大批志愿者奔赴第一线,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立体救援,帐篷义务、食品药品、机械设备驰援灾区,等等,迅速建立起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调的机制。这些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

第二,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还表现在决策机制的优越性,这种决策机制的基础是群众路线。比如,在金融危机开始,中央政治局常委赴全国各地密集调研,同广大干部群众共商应对大计。中央决策层多方调研,召开多个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会议,了解实情,问计于民,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集中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来迎战危机。美国奥巴马总统上台后,提出医改计划,但是却步履维艰,因为联邦与州之间制衡、党派之间扯皮,利益集团游说等,使医改前景堪忧。同样我国在决策制定后,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全社会力量付诸行动。其根源在于决策来自人民群众,同时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和个体利益的一致性,在三者出现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一点至关重要。西方国家的选举政治,往往只注重选民利益,而导致国家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受损,最终损害选民利益。

第三,集中力量办大事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但“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4]。因此,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体制,还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制。主要实现三结合: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积极性作用,建立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种优势的机制;与发扬民主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办大事”也是为了改善民生,要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只讲全局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9]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举办国际性盛会、完成重大工程建设等,与良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虽然日益凸显,但还有很多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稳扎稳打。在翻两番的基础上,再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4]“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4]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理论与实践探索,发掘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真正充分地发挥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制度力量。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56.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9]杨承训.学习邓小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感悟[J].北京:红旗文稿,2012(8).

猜你喜欢
生产力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制度严格 温柔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