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多元走向

2015-04-08 23:13王宁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巴特勒学界语境



文化研究的多元走向

(主持人:王宁)

主持人按语:20年前,英语世界文化研究的主将西蒙·杜林(Simon During)在英国的路特利支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文化研究读本》,几年后,当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把这本书的修订版赠送给我。在那本至今仍不断重印和再版的读本中,杜林对文化研究作了清晰的界定和历史的描述。显然,我们今天所热烈讨论的文化研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研究,而是一种狭义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它始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于上世纪60年代的成立,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反体制性”特征。无独有偶,当我于2003年初前往伯明翰大学访问时,原本是抱着去蜚声国际学界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考察并商谈今后的合作计划,但却意外地得知,由于种种原因,就在几天前,该中心被校方关闭了。当然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关闭使得一些反对文化研究的保守人士倍感高兴,他们甚至宣告文化研究已经死亡。但从今天文化研究在全世界的风行来看,他们的断言显然是下得过早了。

如果说,当今的一些主要西方理论都可以在法国和德国寻到源头的话,那么文化研究也不例外。但是,文化研究的盛行却主要是英语世界的一个事件。因此长期以来在西方的文化研究领域,有着一种“英语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毫无疑问,文化研究的盛期在英语世界已过,但正如当年解构主义大潮衰落之后,解构的因子裂变成了碎片并渗入到当代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的学术理论话语中一样,文化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也已经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因而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变体。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实践实际上就形成了所谓“亚洲文化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后,我们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总结文化研究所走过的道路,不禁感慨万分:尽管它在英语世界盛期已过,但是“理论的旅行”却使得文化研究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同彼时彼地的文化土壤发生交互作用,并催生了不同形式的文化研究学派和话语的诞生。我们在本刊这一栏目里选发的一些文章就反映了当今文化研究在突破英语中心主义之后在中国学界的新发展。

应《山东外语教学》张彩霞主编之邀,我特地为本刊组织了这三篇专门讨论文化研究的论文,借以向国内学界传递一个信息:文化研究并没有死亡,而是在向纵深发展。王宁的文章就告诉我们,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之下,性别研究近十多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它是传统的女权/性主义的自然延伸和在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最新发展。在各种性别理论中,巴特勒的理论无疑有着最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巴特勒的理论?是盲目地崇拜呢还是对之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当代社会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解释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这在传统的理论那里是难以解释的,而用巴特勒的理论则至少可以对此加以解释。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提请国内学界注意,即使在西方学界,巴特勒的理论也有着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在西方学界有着很高声望的努斯鲍姆对巴特勒的批判性评价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文化地理学近年来也成了文化研究旗下的一门“显学”,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门后现代学科,聚焦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活动,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利用地理空间、地点以及这些空间和地点怎样产生和保留文化。它涉及领土、景观、旅游及市场、商店、商品、音乐、电影、电脑、文学阅读等日常生活层面,权力、表征、全球化伴随其中。这些在传统的精英文化研究者那里都是不屑一顾的,而这恰恰是当代文化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它的系统梳理和讨论对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问题都有所参考和借鉴。

本栏目还选发了李琳对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的批评理论的探讨。新历史主义又称“文化诗学”,也就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包括文学艺术作品在内的所有文化现象,此外,也把文学当作一种文化产品来研究。这对我们从这一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无借鉴意义。当然,作为中国学者在中国的语境下从事文化研究,那就势必要打破仅仅介绍西方理论的局限,而是要将其与中国的具体文化实践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文化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播。

当然,各位作者对文化研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这正好也说明了文化研究本身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的发表能够引起广大学者和读者深入考察文化研究的兴趣。本刊下一期还将发表另三篇论文,同时也期待着广大读者参加我们的讨论。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1-008

猜你喜欢
巴特勒学界语境
学界亮点
“律法之前”与“刑具之后”:巴特勒律法述行思想的文学阐释
事不关己
特别的外宿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