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控股股权的财务困境后续演变路径预警修正问题研究

2015-04-09 06:59郑海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股东困境财务

郑海燕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418)

一、引 言

据新浪财经讯报道,2013 年,中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处于“豪赌”状态,近30%的人把近80%的个人财产投进股市,亏损比例高达65%。经调查,投资者认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无刺激股市的利好消息,只要公司有重组和扭亏公告,股价上涨幅度则会远超蓝筹股市场表现。在非理性预期指导下,专注亏损公司的“风险偏好型投资者”人数显著上升,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亏损”环境下的“高投资热情度”的“投资悖论”现象。亏损现状提出了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公司陷入困境以后的演变路径是否存在差异?若有,如何为“风险偏好型投资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提供预警借鉴?以往关于企业发展过程研究主要体现在生命周期理论的三个演变阶段:第一,萌芽阶段(20 世纪50 ~60 年代):马森·海尔瑞提出企业发展会出现停滞、消亡等现象;第二,过程描述阶段(20 世纪70 ~80 年代):歌德纳认为企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直接控制、指挥管理、间接控制及部门化组织)。丘吉尔和刘易斯基于企业规模角度提出了“五阶段”成长期理论(创立、生存、发展、成熟、破产)。伊查克提出“十阶段”理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第三,预警模型及修正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今):伴随着数理统计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由定性研究逐渐过渡为定量分析。

需要关注的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前两个阶段关于企业发展的“四阶段”、“五阶段”、“十阶段”等过程界定虽存在差异,但基本达成共识——“衰退(死亡)期”是企业生命终点。基于此研究假设,第三阶段涌现了大量以预测“衰退(死亡)期”为目的的风险预警模型研究。归纳分类:在研究内容上,“环境学派”基于公司战略调整和所处环境特征分析公司失败原因。“财务治理”学派关注公司陷入困境的财务表征。“公司治理”学派基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特征、高管薪酬等因素,分析公司陷入困境的治理原因。在研究方法上,预测模型的难度和精度显著提升。由早前单变量回归分析法发展为遗传算法、Kalman 滤波法、支持向量机、邻域粗糙集和神经网络。

不同于以往研究假设——“衰退(死亡)期”是企业生命之终点,本研究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追踪分析“衰退(死亡)期”的后续“路径演变期”。原因及必要性:与西方完全市场经济、健全的破产机制不同,国有(控股)公司是我国经济主体,与私有产权相比,国有(控股)公司存在先天缺陷——产权不清、政企关联和预算软约束等。鉴于上市公司破产可能会引发的社会动荡成本、预算软约束可能引发的银行坏账风险,中国上市公司在“衰退死亡期”之前客观存在“过渡期”,沪深两市的“ST 制度”提供了有力佐证(ST 是英文Special Treatment 的缩写,意即“特别处理”。ST 制度是沪深交易对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的预警提示制度)。该制度是适应我国现状国情的“权宜之计”。“ST 制度”为业绩较差的公司提供一定的缓冲期(当公司连续两年重大亏损,会被证监会特别警示,而非直接破产)。基于“中国特殊现状”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设想,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1)研究意义上,分类研究财务困境公司后续演变路径,不仅有利于完善现有沪市ST 制度,为“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理性择股提供借鉴。而且补充诠释了“非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2)研究内容上,不仅通过构建“财务预警模型Ⅰ”较为全面地综合分析了财务状况对公司脱困路径的影响,而且还结合现有中国资本市场股权改革现状,构建了“控股股权修正预警模型Ⅱ”,通过对比两个模型预测精度,验证中国股改中控股股权对公司脱困的重要意义。

本文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报告了本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探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借鉴了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产权理论的相关研究,基于财务角度和股权治理角度分析财务困境演变路径的影响因素。

(一)基于财务能力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基于公司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能力五大方面,分析财务因素与财务困境“后续”演变路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

1.公司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指标可以分为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反映企业偿付即将到期的流动负债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反映公司按期支付长期债务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能力。财务困境公司必须要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及时偿付到期本息,否则会陷入破产困境。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息税摊销前利润与债务比、负债与权益市价比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经营资产中由债权人所提供资产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承受的偿债风险。有形净值债务率是公司负债总额与有形净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最大的特点是从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资产中扣除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在价值测量和实现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它反映了公司的获利能力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息税摊销前利润与债务比是指息税摊销前利润与负债总额的比值。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表明了企业获取息税前利润的水平越高、公司的营运效率越高,发生财务困境好转的可能性就越高。负债与权益市价比率是总负债与权益市价的比值。该指标高,说明企业承受的债务压力较大;负债权益比率低,则说明困境企业本身权益资本较高,企业对到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较强,债权人所承受的坏账风险要相对较小。营运资金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公司营运资金状况较好,有利于缓解财务困境企业短期资金不足的问题,依据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H1:偿债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2.公司发展能力

对于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从长期来看,发展能力的培育和完善有利于树立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心,从根本上提升公司业绩。公司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营业收入增长率上,该指标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反映了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企业发展能力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强,对债权人的债务偿还和股东的所有者权益的保障度会随之提高,困境企业获得股东和债权人对困境企业的支持度就越强,其摆脱困境步入正常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本研究提出:

H2:发展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3.股东获利能力

股东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和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股东获利能力指标主要体现在: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账面市值比。其中,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扣除了非经常损益后得到的每股收益,由于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联系,是企业通过一次性的资产转让或者股权转让带来的非经营性利润。非经常性损益的扣除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实质盈利能力。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值越大,越有利于困境企业困境程度的改善。每股净资产是股东权益总额与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对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值越大,表明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和抵御外来因素影响的能力越强,有利于摆脱困境步入正常。账面市值比是期末总资产与市场价值的比值。该指标越低,意味着企业未来成长的可能性越大;账面市值比较高,财务困境企业融资成本和难度较高,摆脱困境步入正常的难度加大。因此,本研究提出:

H3:股东获利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4.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指标反映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和资产方面的管理效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重要因素。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流动资产是企业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相当于企业投入了更多的流动资产、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若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若要实现企业的正常流转,则需要补充更多的流动资金参与周转,这会导致企业大量短期资金的占用,从而提高了资金的机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依据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H4:营运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5.现金流量能力

现金流量指标反映了公司现金流的相关信息,按照现行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的财务指标难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与盈利状况以及公司风险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能力指标能更加充分反映出困境企业的经营风险。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财务费用比。该指标越大,表明财务困境企业拥有更多的现金支付能力去偿还到期债务,有利于摆脱困境步入正常。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公司资产总体利用效果越好,资产形成的现金流入越多,公司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强,企业摆脱困境的能力水平越高。对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求倒数后的数值反映了全部资产用经营活动现金回收需要多长的时间。该指标越好,反映了公司资产现金回收时间越短,资产获利能力越强。对于财务困境公司,提高资产的回收效率,有利于财务困境状况的改善。每股现金净流量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总股数的比值。该指标越大,反映了困境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回款力度较大,产品竞争力增强,现金流入越多;公司的资本性支出和股利支付能力得以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

H5:现金流量获取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二)基于控股股权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控股股权是控股股东凭借持有的股份而享有的权利。控股股权反映了公司权利和资源的分配状况。控股股权包括股权构成、股权集中和两权分离。股权构成是指控股股东的身份性质。我国的股权构成有:国有控股、法人控股及社会公众股股东。股权集中是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权分离是指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股权结构与财务困境演变路径关系如下:

1.股权构成与财务困境演变路径的关系

(1)国有控股与财务困境演变路径的关系。国有法人股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事业及其他单位以其依法占用的法人资产向独立于自己的股份公司投资形成的股权。国有控股公司存在预算软约束现象。“预算软约束”的概念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预算软约束”是指提供信贷的一方对未完成的、但仍然是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进行再贷款。如果继续追加的贷款成本低于全部贷款本金和利息,贷款方就愿意软化预算约束,继续提供贷款而非清算重整企业。狭义的“预算软约束”是指当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隶属关系,企业管理者会对政府的援助产生理性预期,这种心理预期会降低企业财务预算机制的约束效用,即使所投资项目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企业经理也可能不会终止投资。在我国,预算软约束(soft budgeting)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当国有公司面临财务困境时,国家会从社会稳定以及安排就业等角度出发,加强对财务困境公司的支持,而不是宣告其破产清算。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返还。其中,财政拨款是指政府无偿拨付企业用于某固定用途的资金。财政贴息是指政府对企业的贷款利息给予适当补贴。税收返还是指政府以先征后退等方式向企业返还所缴纳税款的税收优惠。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有限的壳资源,往往会给予大力支持。许多国有上市公司通过获取政府财政补贴而得以扭亏摘帽。2004 年12 月,* ST 秋林和* ST 京西分别获得了3000 万元和3500 万元政府补贴实现了成功脱困。依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

H6:国有控股财务困境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易于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2)法人控股与财务困境演变路径的关系。法人股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依法定程序,以其依法占用的法人资产向独立于自己的股份制企业出资所取得的股份。企业法人的投资目的是获取投资收益、降低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等。与社会公众股相比,法人股股东关注股权投资的长期投资收益,而不是短期投机机会。基于剩余索取权,当公司陷入困境时,法人股股东与债权人不同,无权要求公司提前偿还损失,当公司破产清算时也无优先清偿权。法人股股东利益与公司长期利益趋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法人股股东自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法人股股东也必将承受直接的经济损失。较之国有股股东,法人股股东有着明确的经营目标,而非政治目标。面临市场竞争压力,法人股股东凭借市场竞争手段而非行政命令对公司进行管理,更加重视公司长期收益的实现和短期风险的规避,有利于困境公司状况的改善和长远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

H7:法人股比例高有利于财务困境企业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3)社会公众股与财务困境演变路径的关系。社会公众股指社会小型个体或集体投资者以合法可支配收入投资上市公司所获得的股份。社会公众股股东关注资本利得,通过资本市场的买卖差价获取短期收益。社会公众股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低。基于成本与收益的衡量,社会公众股会对公司监管采用“搭便车”方式,关注投机效果,借助短线操作,获取资本利得。与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相比,社会公众股在投资数量、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投机性。因此,本研究提出:

H8:社会公众股比例高不利于财务困境企业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2.股权集中与财务困境演变路径的关系

依据资产专用性理论,权益资本具有非偿还性特点。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控股股东转让所拥有大量股权的转让风险和转让成本较高。依据“信息不对称”和“羊群效应”理论,广大中小投资者会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视为公司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当公司陷入困境时,控股大股东会审慎处理持股比例,而不是简单抛售,甚至会增持股份支持困境公司,向市场传递公司稳健发展的信号,否则,广大中小投资者可能会认为控股股东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不看好,会盲目随之抛售股票,最终会带来公司股价的暴跌和控股股东的更大亏损。适度提高控股股东股权集中程度,不仅有利于减少广大中小股东的“搭便车效应”和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而且,有利于抑制大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争夺”负面效应。财务困境公司大股东相互博弈会延误决策的最佳时机,产生“集体行动成本”,不利于公司脱困。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

H9:股权集中度高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

3.两权分离与财务困境演变路径的关系

“两权分离”是指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两权分离的产生根源是多层级金字塔股权结构。控制权是指控股股东直接或间接地对公司管理决策产生的“实际”的影响力。现金流权是指控股股东依据其投入资金量对公司管理决策产生的“理论”影响力,是金字塔层级链条上持股份额的乘积。金字塔多层控股模式导致的两权(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对控股股东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控制权体现了控股股东的实际“权力”。现金流权体现了控股股东承担公司损失的“责任”依据。对于财务困境公司而言,控制权体现了控股股东“实际承受”的投资风险,现金流权体现了控股股东“应该承受”的投资风险,若两者匹配程度较高,则控股股东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度越高,当公司陷入困境,为了降低投资损失,控股股东会产生支持公司平稳过渡的“动力”。依据“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理论,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预测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可能签订能涵盖一切可能性的合约,与广大中小股东相比,控股股东利用其公司经营的控制权,在信息的获取、程序的制定、权利的行使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控股股东具有支持公司的“能力”,当公司陷入困境,控股股东会采取“付出型”行为:控股股东通过其所控关联公司向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提供低价的原材料、低价或无偿地赠予相关资产、主动为其承担相关费用或损失、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和高价购买其产品。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假设:

H10: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低,越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本研究主要采用发行A 股的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本研究剔除了因为“其他状况异常”而被ST 的上市公司(“其他状况异常”是指由于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非经营和管理原因导致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由于极端值数据和残缺数据会造成分析偏差及影响判别结论的准确性,本研究还剔除具有此类特征的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研究选取了2000—2010 年每年新增的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共378 家。研究数据主要依据国泰安数据库,相关统计分析采用Eviews 5.1 和SPSS11.5 统计软件。

(二)研究变量的确定

本研究对财务指标和股权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和多元共线性诊断。本研究采用方差膨胀因子和容忍度来判别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变量筛选结果表明财务指标变量(14 个)和股权结构指标变量(9 个)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远远小于10,容忍度(Tolerance)值均大于0.1(鉴于篇幅有限23 个变量的膨胀因子和容忍度不再列示),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

为了保证所构建模型的准确性和经济意义的合理性,本研究选用了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X24)。通过上述过程,最终确定了14 个财务指标变量,9 个股权结构变量,1 个控制变量,共计24 个指标(见表1)。

(三)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Logistic 模型分析法,依据财务困境演变路径,将样本财务困境公司分为两类:困境转好公司(191 家)和困境恶化公司(187 家)。在研究年限选择上,借鉴时间靠近原则,基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当年(T 年)的历史数据,分别建立财务困境“后续”演变路径预警模型。其中,模型Ⅰ是以财务因素为自变量,模型Ⅱ不仅考虑了模型Ⅰ的财务因素,还“修正”引入了控股股权因素为自变量。

(1)模型Ⅰ:基于财务能力变量指标。

在Logistic 回归中可以判断变量相对于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用P 表示财务困境转好的概率,即P=P(Y=1),财务困境恶化的概率为1 -P,即1 -P=P(Y=0)。

其中:X表示相关财务变量,α,α分别为自变量X的系数和常数,exp(z)表示e 的z 次方。

(2)模型Ⅱ:引入控股股权变量指标。

在模型Ⅰ的基础上引入股权结构因素。

表1 变量描述汇总表

B=exp(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X+β)

其中:X表示财务变量和股权变量,β,β为自变量X的系数和常数,exp(z)表示e 的z 次方。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表2 股权结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由表2 可知,财务困境好转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国有股比率和法人股比率要高于财务困境恶化公司。财务困境好转公司的流通股比率要低于财务困境恶化公司的流通股比率。财务困境好转公司的两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要低于财务困境恶化公司的两权分离程度。鉴于修正原则及篇幅限制,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不再列示。

(二)模型分析结果

模型Ⅰ和模型Ⅱ的结果对比分析。

(1)模型拟合度判断:本研究采用Hosmer and 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统计量是用来检验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研究发现:模型Ⅰ卡方统计量为5.947,相伴概率P 值为0.653,模型Ⅱ卡方统计量为7.196,相伴概率P 值为0.516。P 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模型Ⅰ和模型Ⅱ拟合数据的情况较好。

(2)迭代过程中因变量判别分析。

表3 模型Ⅰ与模型Ⅱ预测精度对比表

由表3 可知,仅使用财务指标的模型Ⅰ,总判别准确率为67.8%,而修正模型Ⅰ,再引入股权结构指标建立的模型Ⅱ,总判别准确率达到81%,这说明了股权结构指标在财务困境变化趋势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模型判别能力。对于财务困境好转的公司,模型Ⅰ中,有38 家公司被正确地判断为困境好转,27 家公司被误判,正确判断率仅为58.5%;模型Ⅱ中,有38 家公司被正确地判断为困境好转,12 家公司误判,正确判断率达到76.0%;模型Ⅱ比模型Ⅰ的判别准确率显著提高。

(3)Logistic 模型结果。

其中:A = exp(-2.755X+0.001X-0.005X+0.405X-0.137X+0.690X+0.451X+0.369X-0.502X-0.663X+0.257X+0.095X+1.624X+0.159X+0.650X-0.189)

B = exp(- 1.932X- 0.057X- 0.026X+ 3.662X- 0.259X+ 0.856X+ 1.209X+0.097X2X- 2.409X- 0.420X+ 0.216X- 16.296X+ 1.871X+ 7.518X+ 5.088X-0.001X+0.004X+12.215X-9.317X+8.427X+3.925X-1.130X+0.439X-3.443)

以0.5 为分割点,当P >0.5 时表明财务困境公司顺利脱困,反之为财务困境恶化。

由模型Ⅰ和模型Ⅱ,关于财务因素和控股股权因素与财务困境脱困概率关系分析如下:

首先,基于财务角度,由公司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能力五方面23个二级明细财务指标的回归系数可知财务因素与困境演变路径存在关系。其中,息税摊销前利润与债务比、营运资金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流动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每股现金净流量、每股净资产、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回归系数为正值,表明提高公司的发展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获取能力有利于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研究假设2、假设3、假设4、假设5 得以验证。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权益市价比率、账面市值比回归系数为负值,表明基于偿债能力角度,降低公司负债水平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研究假设1 得以验证。财务困境公司资产规模与公司脱困概率正相关。

其次,基于控股股权角度,用于反映股权集中程度的指标: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率(X15)、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X16)回归系数值均为正数,表明股权集中度高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摆脱困境步入正常,假设9 得以验证。用于反映股权构成的指标:国有控股、法人控股率回归系数为正值,表明国有或法人控股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脱困,假设6 和假设7 得以验证。社会公众股回归系数值为负,社会公众股比率高不利于公司脱困,与假设8 一致。两权(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回归系数是负值(-1.13)。表明两权分离度越小越有利于公司脱困,与假设10 一致。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依据财务困境后续演变路径,将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分为两类——好转公司和恶化公司。研究通过构建和对比分析模型Ⅰ和模型Ⅱ,系统分析了困境公司的脱困影响要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控股股权是公司脱困的关键影响要素。引入控股股权变量修正模型Ⅱ对财务困境演变路径的预测精度要显著高于基于财务角度的模型Ⅰ。(2)优化控股股权有利于公司脱困。首先,适度提高股权集中度,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决策机会成本,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其次,激励控股股东扩大直接资金投入,有利于降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实现控股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协同,有利于公司脱困。再次,法人控股有利于解决社会公众股搭便车效应,提高企业的产权保护和市场竞争意识,有利于公司脱困。最后,“预算软约束”和“社会成本”约束条件下,政府支持是国有控股公司脱困的重要原因。(3)控股股东要重视企业财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提升主营业务产品的竞争力,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资产现金回收率,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提高公司账面市值比率,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综合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获取能力,有利于稳定企业利益相关者投资信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股东困境财务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特朗普集团“财务大管家”认罪
跟踪导练(一)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探究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