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斗争与和谐共处——从“女性主义”到“后女性主义”的发展

2015-04-09 10:35
思想战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浪潮性别差异文学批评

张 敏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后女性主义”的思想在大众传媒中随处可见。1982年,New York Times刊登了一篇题为“Voices of the Post-Feminist Generation”的文章,向全世界妇女呼吁道:我们正处在并将永远处在一个属于后女性主义的时代。根据国内外有关“后女性主义”的学术文章来看,笔者发现虽然“后女性主义”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对其理论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影响的分析还是争议不断,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后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相遇,这个相遇是女性主义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趋炎附势,但笔者认为后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重新思考长期以来该理论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疑问后发展出来的新思路,为女性主义增添了新的分析维度。从“女性主义”到“后女性主义”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先后之分,而且是代表了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思考和适时发展,因此,任何武断的定义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一、何为“后女性主义”

“后女性主义”是一个在国内外学术界都颇具争议的术语,围绕“后女性主义”的概念的争论不休,具体来说这些争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观点认为“后女性主义”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相似,“后”即代表对先前理论的批判和否定,将“后女性主义”视作为新一代女性对于上一代女性主义的反抗。第九版牛津字典将其定义为:“忽视或反对20世纪60年代以及此后几十年的女性主义的看法”。1991年苏珊?弗露德在Backlash: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Women一书中也指出,后女性主义是对女性主义的一种抵制,因为传统的女性主义纵容妇女在政治经济上提出无法实现的两性完全平等的要求,而后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主义不该只讲究政治斗争,而应该在充分尊重两性差异的前提下享受现有的生活。(苏珊1991,61)国内学者李银河也提出后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批判主要有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不应该由政治途径加以解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不应该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该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李2005,173)另外的两类观点是把“后女性主义”与妇女运动的两次浪潮相联系。其中一类观点认为“后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的产物。“第二次浪潮”自20世纪60代末兴起,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霸权,将焦点转向批评文化、心理层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并提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这一口号。(程2013,9)国内学者李银河的《女性权力的崛起》、魏天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导论》等书均采用妇女运动的三次“浪潮说”,“后女性主义”常作为“第二次浪潮”的产物被提起。第三类观点认为“后女性主义”与妇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相辅相成。妇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反对第二次浪潮对女性的理解,认为女性主体不仅仅受到性别的影响,而且还受种族、民族、阶级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妇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更加注重女性主义内部权力话语的分裂,强调差异性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二、从“女性主义”到“后女性主义”

从“女性主义”到“后女性主义”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也不能说明“后女性主义”是对“女性主义”的完全颠覆,“更不能因为后女性主义思潮的而否认近半个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成果”。(林2009,84)女性主义理论把“女性”作为一群具有相同特征和利益的人,但女性身份是和种族、阶级等多种因素相关联的,因此,后女性主义改变传统女性主义以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为中心的理论倾向,重视女性个体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加关注有色人种和底层妇女的声音。此外,后女性主义从传统女性主义的理想回归现实,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追求理想的男女地位平等,而是在承认男女性别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女性去适应和利用这一差异,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中找寻更多发展和生存的可能。实际上,笔者认为后女性主义并没有放弃对女性权利的追求,而是认为争取女性解放不应该过多地强调男女之间的对立斗争和女性对于男权社会的盲目抗争,而应该在尊重男女性别差异的前提下不断在男女间建构一种稳固的联系以期达到两性间的和谐相处。另外,笔者认为同样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妇女主义”与后女性主义之间在思想上也存在一些联系,二者都反对为争取妇女权利而使男性与女性之间产生对立。虽然妇女主义学者主要研究的是黑人妇女的问题,但她们并没有一味地攻击男人,而是把女人的命运和男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妇女主义似乎提供了一种无需以进攻男人来解决性属压迫的方法。(程2013,93)但是“妇女主义”与后女性主义之间也存在差异,后女性主义关注的范围不仅仅是“有色女性”而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女性,并且还关注男女之间所存在的性别差异并主张女性在这种充满差异和多样性的社会中争取与男性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 语

历史上的男权思想大多是根据性别的差异而得出男女性别不平等的结论,而传统女性主义思潮也据此认为反对性别不平等就必须要反对性别的差异,尽管这两种观点看似截然对立,但二者立论的前提是相同的,即都是将性别差异看作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因此,这两种做法很容易加深男女之间的隔阂并重新陷入男权制所设立的二分模式中,然而后女性主义思想则认为虽然男女之间存在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男女之间平等地位的建立,即:生理性别 (sex)的差异不会导致社会性别 (gender)的对立,后女性主义关注的重点由两性间的斗争、对立转向互相尊重与和谐共处,思考新时期的女性应该如何利用其自由的方式生活,如何在这个充满差异的多元社会中与男性和谐相处。从女性主义到后女性主义的变化绝不仅是时间上的先后,更是代表了一种多维度、多元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建立,是对女性主义理论的重新思考和适时的发展,也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增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然而,笔者发现近些年来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的研究还寥寥无几,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理论体系,因此,它在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发展还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也不失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阅读时,文本中会有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元素得以凸显,此外,在文本结构和叙述方式等传统文学要素方面,后女性主义视角也势必会为文学批评家和读者带来新的想法和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1] Susan Faludi.Backlash,“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Women”,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1991.

[2] Sarah Gamble,“ Critical Dictionary of Feminism and Postfeminism”,New York,2000.

[3]程锡麟: 《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

[4]戴京倞:《对立与对话—后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体建构》,《时代文学》2014年第24期。

[5]林树明:《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黄华:《论“后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分期》,《新视野》2010年第4期。

[7]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浪潮性别差异文学批评
新希望·悦珑湾开启后浪潮玩生活节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新色彩浪潮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