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声音的文化意蕴

2015-04-09 17:52李建彤姜自立
视听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声音

□李建彤 姜自立

浅析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声音的文化意蕴

□李建彤姜自立

摘要: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符号,电影作为通过空间传播影像和声音的视听兼备的媒介,对声音有着其与生俱来的依赖。文章以《唐山大地震》为例,从声音作为电影内容叙述的主线、声音成为电影画面情节的源泉、音响强化片中人物情感的表达、音乐烘托不同情境特有的气氛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声音的个性特征,并通过对声音的解读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声音;文化意蕴

正如好莱坞编辑埃德蒙·古尔丁曾讲的,“由于缺少声音,电影失去的岂止是它的制片人或观众已经意识到的东西。无声意味着观众损失百分之五十合乎逻辑的情感反应。”由导演冯小刚执导,2010年7月上映的国产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声势浩大的颇受社会关注的影片。影片在反复强调母爱的同时,把人性的光辉和民族的精神交相辉映。影片中很多大场面的片段,在讲述上除了运用画面,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而电影中的声音包含了人声、音响和音乐三种类型,本文以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声音为例,分析声音在电影中传递的文化意蕴。

一、声音作为电影内容叙述的主线

电影的叙事空间是指由电影制作者创造或选定的、经过处理的,用以承载所要叙述的故事或事件的活动场所或存在空间,它以活动影像和声音的直观形象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唐山大地震》因声音而震撼,声音赋予了电影驾驭时空、自由叙述的生命与活力。凭借着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将不同时空的画面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其中,声音效果已经完全不是作为画面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积极的补充,交代着事件的过程。比如,在影片的开头,运用漫天蜻蜓飞舞时翅膀产生的摩擦声将观众引入剧情中,为后来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风扇声、盛夏的蝉鸣声频率很快,显现出危险的逼近和灾难到来前空气中的躁动不安,让观众从心中感到焦躁紧张。从水缸中跳出的鱼打破了生活的平静,意味着将要发生地震。

该影片按照时间的顺序叙事,分为震前、震中、震后三部分。本片讲述在1976年的地震中,母亲与女儿、儿子三人之间纠结的故事。32年后这一家人意外重逢,他们一家人之间因为地震震出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他们之间的误会与理解,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开场时,画面向观众展现一位母亲朴素的着装,骑着一辆黑色的老式自行车,迎合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元妮骑车时拨动几声清脆的铃声,向观众展现了一位当时年代下为生活忙碌的大众母亲形象。从铃声中我们不难发现元妮身上的勤劳朴实的形象,也是世界上所有母亲的共同特点。

二、声音成为电影画面情节的源泉

由于时间的制约,影片画面不能够担当传递信息的主渠道。电影是以声音这条主线承担着传达内容和情绪的主题,成为画面一定情节的源泉。可以说即使关闭电影的画面,只凭听声音仍然可以得到一条完整的故事。如果没有声音,不少优秀的电影采用的交叉式蒙太奇等叙事的画面组接,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混乱、不知所云,而有了和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声音,画面就显得细节信息量饱满、可看性强。

匈牙利电影艺术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曾讲到,“对电影来说,声音还不是一个收获,而是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一旦完成,便将受益匪浅。但这要等到电影里的声音有一天能像电影里的画面那样成为一个可以驾驭自如的手段,等到声音有一天能像画面那样从一种复制的技术变成一种创造的艺术。”在《唐山大地震》中,元妮跪在废墟上呼唤时,一个响亮的雷在空中炸开,将人的愤怒和对上天不公的愤怒逐步推向高潮。画面中的视角突然升至高空,俯瞰着这座城市,轰隆的雷声沉闷而压抑。

埃尔·伯奇曾说,“声音不仅加强了我们对细小动作的注意,而且有时还控制我们去看什么。”方登一下下艰难地、断断续续地用石子敲击地面的声音,把人类本能对于求生的欲望显露出来。元妮发现孩子拼命呼喊求救,在一片呻吟声中救援人员让她做出抉择,元妮将“救弟弟”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不难发现她充满了绝望和愧疚,对抉择的无奈。镜头切换到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方登的面部特写,泪水从眼中溢出,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喊得人揪心地痛。这种声音没有掺杂一点挣扎和怨恨,只是在黑暗中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无助。同时这种声音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李元妮这一母亲形象的认识。虽然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从不经意中却流露出对儿子的偏向。这里不是为了直接说明李元妮的做法是自私的,而是间接含蓄地表达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广大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存在偏差的。

影片中还有一个声音也分外感人,每年元妮都带着方达为去世的父女烧纸钱。元妮口中都在不停地讲述着自己的新家怎么走,声音平稳和缓,语调没有起伏,没有悲哀,只是那样讲述着,诉说着,但是在观众听来却分外地心酸,体现元妮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三、音响强化片中人物情感的表达

音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音响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和信息媒介,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音响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气氛,增强画面的生活真实感,更重要的是增强喜剧效果衬托任务的情绪和性格。

影片在第11分30秒处地震来临的时候,水缸中鱼的跳出声、雷声、房屋倒塌崩落声、墙体开裂声以及人们的哀嚎混合在一起。画面色调很暗,配有各种声音,给观众带来一种心理的压抑和沉痛。方大强喊了句“地震了!”元妮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灾难面前,母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孩子,这是母亲的本能反应。在救孩子的过程中,方大强被埋入废墟,种种声音创造出环境的真实感,体现了一种惋惜痛苦的情感。

在影片第118分48秒处的音响,巧妙地加入了滴滴嗒嗒的钟表声,母女的心情此时都是纵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状态,钟表声此时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心理感官,暗示着母女32年来的心理隔阂即将被打破,虽然各自都经历种种艰辛,但血脉相连的亲情是割不断的。钟声寄托了母亲32年来对女儿的思念与牵挂。声音的再现强化了观众的心理感受,强化了影片关于亲情的无上感动。我们不但可以用耳朵倾听到,还可以用心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四、音乐烘托不同情境特有的气氛

电影音响是听觉艺术,画面是视觉艺术,两者通过一定的时间延续来展示各自的艺术魅力。同时,声音与画面以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觉,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强化主人公的某种动作和动态,可以强调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对画面起到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的作用,推动着整个故事情节,控制故事发生的节奏。

《少年壮志不言愁》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典歌曲,出现在方登参加高考的前夕作为背景音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同时这首歌烘托了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具有勇往直前的中心意蕴。养父与养母在对待方登高考前的方式态度截然不同,与歌曲中“为了母亲的微笑”一句相契合。而王登决定不去唐山,一方面出于高考原因,另一方面是不愿意面对曾经伤害过她的地方,与歌词“几度风雨、风霜雪雨”的意境相互融合。片尾曲《心经》最具特殊意义,它是佛教的声音,同时寄托了希望,期望这首歌曲能超度千千万万的亡灵。影片结尾,随着方登道出这20多年的“对不起”而结束了叙事,母女内心中郁结的心病终于化解了。影片以这首歌曲作为结尾,更多的是在悲痛中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之,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声音已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已经和电影画面融为一体,起到了声音作为电影内容叙述的主线、声音成为电影画面情节的源泉、音响强化片中人物情感的表达、音乐烘托不同情境特有的气氛的作用。电影中作为声音的音响和音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视听符号,为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为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匡宇.当代电视摄影制作:观念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马淑梅.《唐山大地震》中音乐的预示性探析[J].电影文学,2011(07)

3.秦卫红.中国电影歌曲中的文化意蕴——以《唐山大地震》为例[J].大舞台,2013(02)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声音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给声音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