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和传奇

2015-04-09 08:21
新西部 2015年2期
关键词:陈忠实毛笔齐白石

喜欢李玉和,是由于我们两人都喜欢抄诵《心经》,对佛学有着虔诚的膜拜。不夸张地说,玉和是个传奇,在他身上笔者体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生命迹象。我们都有着将夜晚当白昼的习性;都喜欢将孤独当做美丽来消受;也都曾漫无目的地流浪过;对成为一匹荒原狼有着莫名的憧憬……因为都曾穷过、苦过、辛酸过,所以确信没有比曾经的苦难更可怕的了,光脚不怕穿鞋的,只要抱定信念撩开脚丫,就一定能走出自己的非常人生之路。

玉和是我所接触的书法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但却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位,他旺盛的精力和不断探索的勇气,让人产生一种难以抗拒的引力,他能将你从意识颓废中努力拽将出来,让年轻的气血再次满血复活。

说心里话,我很少有心静听一个人长时间讲诉自己的故事,面对玉和是个例外。1982年,玉和出生在陕北清涧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因做木材生意烂包了,讨债人追上门来要杀要剐,无奈中父母撇下四个孩子远走他乡”。

玉和自小跟随爷爷照顾着三个弟妹,捡过破烂,扫过马路,搬过砖头。1998年,凭借自身的能力他考入了陕西石油化工学校读专科;2002年再次考入西北大学新闻系就读本科。这期间,为了生活,他发过传单,送过牛奶,卖过报纸,贩过蔬菜,写过海报。

上小学三年级时,玉和看爷爷用毛笔写字,遂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天天拿着毛笔比比划划。2007年,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的李玉和四处碰壁,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正是在这种没有任何生活保障和利益的驱使下,他用两年时间写出了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折腾》。该小说曾被北京的一家出版社相中,愿意以10万元买下作品,但条件是他必须放弃署名权,因此该小说搁浅至今。

能走到今天,玉和坦诚全部仰赖手中那几支毛笔,“许多次当我饿的没饭吃时,我就开始卖艺,不是在街头练摊卖字,就是给别人写海报。”笔者以为,他之所以能不懈地独立思考,就是因为他厌恶受束缚,骨子里渗透着桀骜的情怀。为文者,当天天写字作文,心灵枯竭的让人迷惘时,那种无名的压抑感就会压迫得人无法喘息。每当此时,他就会怀揣一管笔离开这方似是而非之地,让身心得以舒展,让思维得以延伸。

2007年春,玉和逃离西安,花100多元买了张火车票奔走成都,后辗转武汉、南昌、东莞、深圳等地,四处练摊写字,云游八方山水。让他自己都感到惊异的是,出走时口袋空空如也,两个多月后竟平生第一次坐着飞机返回西安,且身上揣了有生从未有过的上万元。

2012年,李玉和苦尽甘来,由《华商报》扶持的本土青年作家签约活动出版了他的《垂钓》集,他以首签719本的骄人成绩盖过了以往的所有签售记录。著名作家陈忠实说:他的签售量超过了老一辈作家,实在令人赞叹。

李玉和坦诚,没有书法作为后盾,他坚持不到今天,更谈不上潜心搞文学创作。在他无数次气馁的时候,是齐白石的一番话鼓舞着他,白石母亲曾经问:三月的风,四月的雨,哪篇文章能当米?成名后的齐白石自豪地告诉母亲:我现在每篇文章都能换得米。

一个人可以穷得没钱,但不能穷得失去精神支柱。曾经一度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的玉和,一想到要被迫放弃文学与书法,他就感觉比没饭吃更痛苦更难熬。“艰难让我多次想过要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但那总限于想想而已,在行为上却从未放弃过。”

如今的李玉和在书法界初露锋芒,他的文艺作品和书法作品均得到贾平凹、肖云儒、陈忠实、吴三大、魏良等名家的中肯点评。在《华商报》策展的“飞扬TOP10·2013陕西青年艺术家系列实力个性大展”上,吴三大首肯李玉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品格调高古,形式精致,可窥见晋代之韵、宋代之风”。

与时下浮躁之风相比,玉和颇为低调,他非偶像派,而是实力派。面对那些凭借职务之便,四处命笔赠书,然却根本不懂书法真谛和基本功的伪书法家,他深恶痛绝,坦言那是在猥亵和亵渎书法艺术。

已过而立之年的玉和仍旧长着一副娃娃脸,看人看字,让人根本无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人嫩笔辣。笔者最为欣赏的是他变化多端、形式多样的《心经》抄本,朴拙中见神韵、飘逸中显古风,字里字外兼具了内容的审美价值与线条的艺术价值。愿他畅游黑白间,书经到彼岸。

猜你喜欢
陈忠实毛笔齐白石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齐白石的半截虾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选自《陈忠实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