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我国电影市场化背景下主旋律电影的转型探索

2015-04-10 06:01赵兰静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案件

□ 赵兰静

《黄克功案件》:我国电影市场化背景下主旋律电影的转型探索

□ 赵兰静

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一方面受众对其形成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商业电影也对其产生较大冲击。在这双重影响下,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亟待转型。在我国电影市场化背景下,《黄克功案件》正是对主旋律电影转型的一次有益探索。《黄克功案件》通过题材选取、情节叙事以及视听语言的运用,试图融合商业电影元素,满足大众市场的审美需求。

黄克功案件;主旋律电影;转型

《黄克功案件》从一个真实的历史案件入手,通过颠覆以往的题材选取、叙事方式和视听表达技巧,将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与商业电影元素有机结合,既不同于以往以“高、大、全”为主要特征的红色电影,也不同于将意识形态完全抽离的商业电影。导演对于影片叙事和呈现方式的探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主旋律电影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主旋律电影与主旋律电影转型

主旋律电影口号产生于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和多元文化思潮的背景下。1987年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1989年,滕进贤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继续强调,“所谓主旋律并不是‘量’的概念,而是一种‘质’的概念,是指代表着那个社会、那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最高水平的主潮发出的强音”。①

主旋律电影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内核,②其题材多为表现中共英勇抗战的战争类影片,如《地雷战》《地道战》等;展示共产党人甘于付出、勇于奉献的人物传记类影片,如《焦裕禄》等。一方面,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给人形成了一种“高、大、全”、枯燥说教、歌功颂德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受众的审美趣味也随之而变,此外,受商业电影的冲击和影响,主旋律电影需要寻求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王放放执导的电影《黄克功案件》,无疑从题材到叙事、再到视听语言上对我国电影市场化背景下的主旋律电影转型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二、题材:对历史事件的选择改写

《黄克功案件》改编于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桃色案件”。1937年10月,正值国共合作初期,陕西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十五队队队长、抗战英雄黄克功,因为对同校女学生刘茜求婚不成而对其开枪并导致其死亡。国民党政府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和宣传,形成舆论压力,黄克功案件逐渐产生广泛影响。当时边区最高法院刚成立三个月,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国际国内严峻的舆论环境下,边区党内以及群众之间围绕着对于这一刑事案件如何审判展开了争论。

(一)“桃色案件”选材是对主旋律电影题材的创新

尽管电影的主题仍然是主旋律电影的范畴——弘扬共产党严明军纪、执法必严的优良作风,在题材上却打破了传统的战争题材或者人物传记的做法。一方面,《黄克功案件》的题材是一个在商业市场中颇具有噱头意味的“桃色案件”,题材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这在主旋律电影中十分少见。另一方面,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往往受意识形态的制约,表现党和军队的良好形象,而《黄克功案件》中的主角却是一个自以为有功而骄傲自大,恋爱不成残忍杀害无辜百姓的军队团长,与常规题材相比又大相径庭。《黄克功案件》在选材上推陈出新,冲破禁忌,消解了以往人们对主旋律电影形成的“高、大、全”的刻板印象,在主旋律电影中别具一格。

(二)题材改写实现对法理的抽离和对人性、伦理的填充

对于黄克功案件这一历史事件,以往人们更多关注案件本身的法理审判,《黄克功案件》类似于档案电影,受制于叙事文本而很难有发挥的余地。剧本却增添了细节和矛盾企图抽离叙事文本自身的对于法理的关注,转而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性和伦理。影片用大量的细节表现了党内党员之间的人性挣扎和关怀,如作为审判长的雷经天要审判自己曾经的救命恩人时的感情的波动,贺子珍在得知对自己有恩的黄克功杀人被关押在监狱时留下的眼泪,等等。剧本通过对细节的运用和冲突的设置,试图填充电影的文化内涵。

三、叙事:加入商业电影元素

《黄克功案件》不仅还原了历史案件的真相,还以高明的叙事方式将故事情节开展得扑朔迷离,影片叙事融入了较多商业电影元素,采用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规律,开创红色电影的新模式。

(一)叙事结构:倒叙和插叙

《黄克功案件》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纪实类电影,影片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使情节在案情推理的线索下展开,同时,在连续地设置疑问、解决难题的经过中扣人心弦,吸引受众注意力。

《黄克功案件》中,采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事情的结果,进而追溯原因,探明真相:抗日军政大学女学生刘茜死亡,犯罪嫌疑人是第十五队队长黄克功。接着设置悬念:她是怎么被杀死的?她为什么被杀死?随着雷经天和胡耀邦对案件的调查,影片以回闪镜头的方式进行插叙,叙述黄克功与死者刘茜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黄克功的杀人动机和杀人方式,并最终使真相水落石出。

(二)叙事方式:陌生化叙事和还原

陌生化叙事是指利用新奇的情节叙事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为受众提供全新的观影经验。《黄克功案件》中的陌生化叙事在于打破了以往传统主旋律电影对于领袖刻画的刻板印象,影片通过细节描写和刻画,还原了作为普通人的领袖,把领袖拉下神坛,从而把一种与众不同的、陌生化的艺术形象通过影片展现出来。影片中对于伟人形象的刻画,生动表现了他们对于人情世故的思考。面对因杀人被关在监狱里的昔日恩人,贺子珍不顾警卫阻拦硬闯监狱并痛惜流泪。面对黄克功一封请求戴罪立功的书信,毛主席一样会犹豫不决,痛惜万分。

还原是指在主旋律电影中,将以往被忽略的政治人物和历史片段在电影中进行还原。《黄克功案件》中对历史还原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胡耀邦。胡耀邦作为重要领导人之一,却在主旋律电影中长期缺席。《黄克功案件》中,胡耀邦作为公诉人,他的调查对案件走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中塑造的胡耀邦是一个公私分明、坚决果敢的形象,他的特写镜头较多,基本采用平视视角拍摄,这种“求真”的叙事方式,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

(三)叙事视角:平视视角

《黄克功案件》最初剧本是以毛泽东和贺子珍的视角来探讨对案件的法理审判,后来剑走偏锋改为以雷经天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案件过程。整部影片打破了以往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突出高大形象”的管理,采用平视的视角客观冷静地进行情节叙事,同时也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立体形象。

作为影片的叙事焦点,雷经天并不是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的高大形象。他的出场设置在具有一定喜剧氛围的审判农村离婚案件上,由于法律的不健全,也并不能凸显其高超的办案能力,甚至对于中央委托给他的办案事宜,他也百般推辞。黄克功对自己有恩,然而自己要受理的案件就是昔日的恩人,他也表现出矛盾和挣扎。这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物形象。此外,黄克功在这部影片中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但是电影并没有和传统的主流电影一样对反面人物的镜头拍摄采用俯视的形式。一方面,影片既表现了他的英勇,如只身一人制服脱缰的马,如对日本侵略者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民族大义。另一方面,电影也反映出人物的另一方面性格特征:居功自大。总之,《黄克功案件》采用平视的叙事视角,客观冷静,避免了主观意识形态的影响。

四、视听:独到的视听语言运用

(一)中近景镜头的运用

《黄克功案件》中运用较多的近景镜头表现出了人物内心面对法律和人性时的矛盾和挣扎。黄克功面对雷经天第二次审问时的近景镜头,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惊慌;雷经天在得知黄克功故意杀人后的近景镜头,表现出了对主人公恩情报答和法律审判之间的挣扎。影片通过中近景镜头营造客观叙事环境,同时使观众和影片产生共鸣和互动。

(二)色彩中偏冷色调的运用

《黄克功案件》影片在色彩上大多运用偏冷色调。一方面,这与刑事案件题材相统一,另一方面,影片的叙事设置借鉴悬疑侦探片的手法,偏冷的色调处理可以出色地表现出电影的悬疑色彩,吸引受众注意力。

影片在刚开始采用的是黑白色调,叙述了雨中的杀人情景,从而渲染了恐怖的氛围。影片的调查和审判过程则以偏青灰的色调为主,这一方面与当时的客观环境相吻合,另一方面也与回忆和回放镜头相区分。影片少有的暖色调运用出现在主人公黄克功回忆起和被害女学生刘茜在一起的温暖时光中,这是与黄克功对爱情的愿景相符合的。冷暖色调的对比烘托出黄克功复杂的人物形象——一个革命者对爱情抱有憧憬,却又不知道何为爱情。

(三)声音中自然音响和配乐的运用

在电影中常运用各种声音,以此来烘托气氛和叙事。《黄克功案件》中主要运用到两种声音:自然音响和配乐。

《黄克功案件》的自然音响主要有雨声和马鸣。雨声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在影片的开场展现的杀人现场中的大雨,此时的雨声主要表明环境,同时增添了影片的恐怖。另外一处是雷经天回忆长征中黄克功对自己有恩时的雨天情景,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马鸣主要出现在对黄克功的审判时,马鸣既表现出对黄克功这一昔日英雄人物的不舍和惋惜,同时也极大地感染了观众的情绪。

《黄克功案件》的配乐有两种类型:紧促型和哀婉型。紧促型在影片中有较多呈现,常用在对案件的审判和调查,主要作用为调动观众情绪,推动高潮来临。而哀婉型的配乐则主要出现在影片最后雷经天对自己的“三个死刑”的阐述中,此时配乐的运用起到了加强情感的作用。

(四)留白的运用

留白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把话说完或说清楚,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的一种修辞方式。”③电影中常使用的留白,是指“通过空镜头静默与叙事结构的松散、叙事节奏的缓慢甚至停滞,使留白变成了抒情的载体”。④《黄克功案件》中的留白方式主要为镜头的静默和叙事的停滞。

《黄克功案件》中有较多的镜头留白的运用。比如中央委托雷经天审判黄克功的案子,雷经天诸多推脱,中央人员问他“到底是能还是不能”,雷经天特写镜头有较多留白,这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斗争和矛盾。此外,在贺子珍找毛泽东商量黄克功案件的时候,毛泽东和贺子珍隔着窑洞门口对望,此时,影片给了较多的留白,这也反映出二人内心的挣扎,同时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五、小结

《黄克功案件》是在电影市场化背景下对主旋律电影转型做出的一次有益探索。影片融合了商业电影元素,试图做到红色电影和商业电影的有机结合,从而打破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窠臼。《黄克功案件》通过对富有传奇化色彩的题材的选取以及对影片人性、伦理的填充,实现在题材上对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超越;通过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的创新,实现在情节叙事上对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突破;此外,影片独特的视听语言的运用,使得电影对今后主旋律电影的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然而,《黄克功案件》并没有完全挣脱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套路。比如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叙述作为领导者的毛泽东的回信对于黄克功这类小角色命运的重要影响;影片通过对蒋介石包庇部下的事件对比烘托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公正执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

注释:

①滕进贤.增强责任感,为提高影片的思想艺术质量而努力——在1989年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电影,1989(2)

②彭涛.中国电影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2)

③转引自中国知网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http:// gongjushu.cnki.net/refbook/detail.aspx?db=crfd&RECID= R2011093210000161

④周晓璇,李焕征.论“留白”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1(17)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案件
一起多个违法主体和多种违法行为案件引发的思考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同性恋教师被开除案件中的平等就业权问题
“左脚丢鞋”案件
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上诉问题思考
这些涉毒案件告诉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3起案件 引发罪与非罪之争
“上诉审”改判案件实证分析——以沿海某市2010-2012年的上诉改判案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