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2015-04-10 19:04杨杰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精神

杨杰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论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杨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一所大学整体的精神如何,对其影响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学教师的精神,特别是取决于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民主精神、道德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与慎独精神等五个方面。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时期,重塑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提升大学校园人文氛围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大学教师;人文精神

大学教师是直接决定大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质量的基本力量,大学的声誉与力量主要来源于教师。大学教师如果缺乏学术研究能力,其知识便是僵化的,就不会有鲜明的科学追求精神,也就无法进入科学研究和教育所要求的境界,无法培养出富于创造力的学生,无法提供前沿性的学术成果,从而失去体现大学本性的能力基础。《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知识与德行的完美结合,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因而,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如何,参与影响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是取决于大学教师的精神,特别是取决于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在中国最初见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意思是纹理,引申可指事物本有的内在特质和构成法则。与“天文”指的是“刚柔交错”的自然规律相对应,“人文”则指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伦理规范,指与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积累。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一向是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方面。正是为了强调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人”的基本理念,“人文精神”才会出现。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把握与关切,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它作为道德的基础,具有超越层面和终极关怀的性质。作为教师的人文精神,既是一般人文精神的来源之一,同时又是结合工作环境需要而对一般人文精神的具体化。因而可以说,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其本质就是教师在生活中自觉弘扬美好人性与构建教师人格的意识反映与情怀流露,是教师追求人生价值的一种特殊精神。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民主精神

当代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与此相适应,教育的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不仅在传递文化方面,而且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丰富人的个性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功能的扩充与转换,呼唤大学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大学教师具有民主精神。

(一)人本精神

西方人本学(anthropologie)的本义是指研究人类起源和人种演化的科学。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是指以自然感性的人为基础和中心的哲学。中国古代人本是指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在解释一切问题中所体现的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的价值,便构成一种人本精神。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其中,尊重学生又是最基本的。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记》),大学教师的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叩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心智甚至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二)平等精神

在西方的传统教育观念中,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是相当平等的。我们常常在西方电影电视中看到父母或教师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情节。而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则常常下意识地做不到这一点。究其原因,乃是家长思想意识在作怪;君不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是,从人本主义的教育眼光来看,即使是父亲,也没有权利在人格上凌驾于子女之上。“好为人师”之所以不是一个褒义词,就在于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地屈尊于人。大学教师绝不可能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之外的东西赢得学生的尊重。因此,尽管平等精神源自于人本精神,然而在当今,它仍是我们应当强调的。

二、道德精神

“道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自荀子始,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道”和“德”的本义上看,二者合用,是指人的行为合于礼,利于人之意,既有风尚、风气、习俗的含义,也有规则、规范的意思;既有外在要求,又含有内在的品性和修养。大学教师的道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大学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大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品质。大学教师德性是内在的,需要在大学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大学教师的德性不是指大学教师先天就具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素质,而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是有益于大学教师整体生活的品质,它是与学生美好的追求相联系的。大学教师德性的最基本要求,应该是对学生无害、无欺、公平和有益,在于满足大学教师和自己的精神需要。师德不但是大学教师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反映,而且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学校、学生都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大学教师良好的师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一)超越精神

一个时代的教育应当是超前和优先发展的。作为教育的从业者,大学教师也应当具有超越的精神,尤其是在道德的维度上。人文精神体现在道德上,最为重要的成分就是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这些“感”,既非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经验,也非心理学上的感觉、知觉,而是一种觉悟、一种“通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历史感“是对我们的祖先和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种感受,这是我们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受托人的一种感受”。这种超越,也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道义对功利的超越。攀登科学高峰是艰苦的精神劳动,从事这项劳动的大学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所以会危害科学活动,是因为以个人利益为动机的教学科研活动必然“其行不远”,只有超越个人利害的精神信念才能支撑漫长、艰苦、需要付出一辈子努力的教学和科研过程。高度复杂、艰难、漫长的劳动,可磨炼大学教师的精神品格,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具有超越一己之私的高尚品德。

(二)敬业精神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解释说:“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大学教师要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正确认识自己从事大学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长期从事大学教师职业的坚定信念。大学教师要深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意义,不断激发自身的教育教学热情和兴趣。

大学教师要不断学习从事本职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从事此项工作的实际能力。大学教师只有具有真实本领、真才实学,才能够真正胜任并保证完成其工作任务,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断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把精力集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中。

大学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和热爱学生。大学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为此大学教师要真正做到“仁者爱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他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其要义就是所谓“爱人”(《论语·颜渊》)大学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现在教育对象方面就是要热爱学生。在工作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感情,而且是一种教育理智;不仅是一种教育情怀,一种博大的宽容之心,而且还是一种教育态度;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大学教师的敬业精神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同时也包括尊重学生的家长。

大学教师的敬业精神,还表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良好态度。大学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指导学生的课业。孔子作为历代宗师,最为可贵的精神就是“诲人不倦”。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论语·宪问》)他的学生子贡说:“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敬业精神,是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度自觉性的最好表现。

只有大学教师们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严谨求实的作风感染、熏陶学生,用自己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三)奉献精神

“当教师就是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这是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袁驷教授经常讲的一句话。大学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是一种牺牲精神,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学生成才了,为祖国做出贡献,就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最好回报。

大学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大学教师劳动的一种价值取向。大学教师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劳动,这是由大学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就大学教师劳动的性质而言,大学教师的劳动是智力性劳动,是大学教师的心智消耗,这种性质的劳动价值本身不是完全以“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心智消耗,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大学教师劳动过程中的。因此,许多人认为大学教师的劳动是良心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全凭大学教师自己。再者,大学教师的劳动形式具有独立性特点,大学教师的备课、上课,指导课业等都是由大学教师主体单独进行的。因此,大学教师劳动的独立性要求大学教师在工作中具有很高的自觉性。学无止境,教无深浅。大学教师劳动本身完全依靠于大学教师的自觉奉献精神。

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明确的目的——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勤奋地工作。大学教师不仅要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职业,而且要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大学教师要有很强的事业心,这种事业心能够使大学教师在工作中产生一种很高的自觉性,促使大学教师在工作中主动进行艰苦的劳动,把生命和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学教师要能够处理好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严格地说,大学教师劳动的价值是无价的,是大学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道德的结晶。一个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越高,这个大学教师的劳动价值就越大。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大学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二者之间是不会绝对平衡的。因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奉献。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你选择了大学教师,那么你同时也就选择了奉献。大学教师职业本身就确定了大学教师必须具有奉献精神。

大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劳动、地位和荣誉之间的关系。大学教师劳动在社会各种活动中是无尚光荣的。然而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目前还不够理想,大学教师的荣誉也仅限于教育行业的内部。这就使大学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出现了不安心工作现象,造成大学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尽管我国大学教师的地位不断提高,大学教师也得到了相应荣誉,但是大学教师劳动与劳动所得的“不对等性”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大学教师永远具有奉献精神。

三、自由精神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从这个意义来讲,人就是自由的,人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自由并且获得自由的历史。

(一)完人理想

中华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圣人是高不可攀,甚至是神圣莫测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张是必须“培养人的一切属性”。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这种人不仅能领会“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意义,同时还掌握了“怎样活下去”的才能。可以这么说,大学教师越接近于完人,它的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完人。

(二)合作精神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与思考,自由意味着合作。只有拥有了自由,方能合作;只有在合作中,方能求得更大的自由。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合力能够成为教育的强大动力。在一所学校里,不论这个学校的规模有多大,也不论这个学校里有多少人,这个学校都终归是一个教育集体,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大学教师团队里生活,必须具有合作精神。《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当代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里,各种矛盾将会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越来越过高估计自己及其所属群体的长处,而对其他人怀有偏见。另外,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它愈来愈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大学教师的合作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他人,能够与别人很好地相处,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大学教师的合作精神,要求大学教师本身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够理解和宽恕他人,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大学教师的合作精神,体现在与学校领导在教学业务方面的合作。大学教师要能从学校教育工作的大局出发,服从学校的领导,真正担负起领导分配给自身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工作中不挑剔,任劳任怨,勇于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按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学校争光。

大学教师的合作精神,体现在大学教师团队中的友好合作。大学教师在大学教师团队中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和尽量满足他人的工作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一名大学教师要能够发现其他大学教师的长处和优点,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和优点。当他人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时候,不嫉妒;当他人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的时候,不瞧不起;当他人在实际工作有困难的时候,能够热情地予以帮助。大学教师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保持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工作凝聚力,这是确保学校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减少内耗,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所在。

大学教师的合作精神,还体现在大学教师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上。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保持人际关系上的友好和谐,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正确选择和正确的教学建议,形成教学工作的合力,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大学教师要善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能够宽恕学生,始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学教师的合作精神,还体现在大学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合作,大学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有效利用各方面有利于工作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教育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创新精神

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是指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循规蹈矩,不墨守陈规,不迷信权威,能够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生成新知识,在常用的方法中形成新方法,在已有能力的基础不断增强新能力,进而提高大学教师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取得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是由大学教师劳动的创新性这一基本特点决定的。教学活动的本身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这是因为:第一,从大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来说,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这就要求大学教师的教育策略必须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第二,知识创新已成为大学教师的紧迫任务,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创造性。第三,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关于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是这样表述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这个定义说明在当今教育技术中,大学教师劳动的创新精神是这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就是要求大学教师具有旺盛的教育生命力,每天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使自己的教育青春与学生纯真童心相对应,有效实现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心灵的高度和谐,这是教育生命的最好体现,也是大学教师工作的必备条件。

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就是要求大学教师具有科学精神,在工作中要有严谨的治学的态度;要能够大胆地追求真理,向学生传播真理,并且勇于捍卫真理;大学教师要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和看待教育中的人和事;要善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出新招、怪招、高招,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使自身真正成为领头雁,成为学科带头人。

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就是要敢于面对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塑造自我,促进自己每天都有一个新的自我。大学教师要真正培养一代新人,大学教师自己就要天天做新人。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大学教师要勇于战胜自己,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和长处,去掉自己身上的短处,发展自己身上的长处,经常赋予自己以新的教育活力,使教育之树常青。

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就是要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中去,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大学教师要知道和深挖自己身上的教育潜能。在教育实践中,大学教师要把自己的潜能转化为显能。将其开发出来。大学教师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对教育目标能够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个大学教师的教育理想有多大,那么,这个大学教师的教育活动空间就会有多大,也说明他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如果大学教师把自身的教育理想定向于教育研究,把身心全部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那么他的教育研究成果一定会是辉煌的。如果一个大学教师只知道从事一般的教学实际工作,而不去从事研究工作,那么,这个大学教师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也永远不能成为教育家。

五、慎独精神

大学教师的慎独精神,是我国传统的师德精神,也是大学教师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精神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在闲居独处的情况下,更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在道德修养中提出“反求诸已”。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孟子不仅强调人要正确对待自己,而且还明确了正身的重要作用。慎独精神,用当代的认知观点来看就是反思精神。大学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

大学教师的慎独精神,首先体现在大学教师要注意把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教师的内心信念,把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作大学教师的道德行为品质,并且以此来支配大学教师的行为。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理论水平。

大学教师的慎独精神,体现在大学教师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高尚的师德风范,而且要在细微之处体现出职业道德精神。高尚的师德风范,往往体现在教育的细微之处。大学教师要注重从细微小节上培养师德,建立“人格防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大学教师的慎独精神,体现在大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把握其职业道德行为的底线,达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大学教师的道德底线。大学教师要在利益诱惑下有效控制自己的贪欲之心,注意自身的言行,在道德反思中调控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的要求,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大学是现代社会变革的重要的动力中心,大学教师的工作方式及其精神状态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这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时期,重塑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提升大学校园人文氛围的要求,也是传承文明,复兴民族的有效途径。

[1]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尤西林.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 (4).

(责任编辑:宁沈生)

杨 杰(196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硕士。

2015-03-20

G40

A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