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英子《我的半生》的文学特质刍议

2015-04-10 21:16江小娟李俄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0540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半生英子福田

江小娟 李俄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0540;.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福田英子《我的半生》的文学特质刍议

江小娟1李俄宪2
(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0;2.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社会文学的代表作家福田英子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的《我的半生》描写了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是反映明治中期社会现实的重要文献,是明治政治史研究、日本女性史研究方面的必读书。文章选定福田英子的《我的半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学特质展开探究,尝试从文学性和斗争性两个方面,围绕《我的半生》这部具体作品,论述其文学特质。

福田英子;《我的半生》;文学特质;文学性;斗争性

《我的半生》是自传性质的社会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山本节子是现实中的作者福田英子的分身。在小说中,山本节子立志要过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遭遇了种种困难,毅然奋力前行。恩人岛田夫妇是怒斥社会腐败的正义之士,但却病倒,社会不公,大地无情。山本节子的丈夫在社会主义报社工作,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小说以节子最终也下定决心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而结束。

李俄宪先生曾经说过:“文艺作品是根据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是作家自由自在的经验的流露,它一方面高于日常经验,又不能失去现实特色,这意味着价值标准的原点不能偏离日常自我的中心,虚构的世界虽然可以超越日常生活的框架,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价值体系。”本文选定福田英子的《我的半生》作为研究对象,从这部社会小说出发,选取文学性和斗争性两个纬度,结合这部具体作品,概括作品中显现出的社会文学的特色,阐明作品的文学特质。

一、《我的半生》的文学性

《我的半生》是自传作品,其主要人物是作者本身,但这并不是说作品中就完全不涉及他人,只是不会对其他人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而已。就作品整体而言,通过描写作者自身的日常生活片段及社会活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接着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表达女权扩张思想、人权自由平等之社会改良思想。

(一)《我的半生》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我的半生》为自传性小说,作品讲述了英子的半生。向读者展示了作为女性、作为革命家的英子的真实生活,将明治时期独特的新女性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以下从作品中选取部分例子来看一下英子的形象。

“可是现在汉籍也只让看《论语》、《大学》、《原人论》之类的......之前有过一些向西洋人学习的经验,所以想以此为基础,”[1](P432)“不久进入筑地的新荣女子学校,一边和十二、三岁的少女一起学习英语及其相关知识,一边跟随坂崎氏学习心理学,并听取斯宾塞氏的社会哲学讲义,一心一意成为读书人。”[1](P399)“如此积怨之深最终将导致诸如法国革命时,或者俄国虚无党谋划的极其悲惨事件的发生。”[1](P402)“回首往昔,我一路走来挫败不断。尽管如此,我时常与之战斗,从未有过因挫折而退却之时......也只有领悟到此天职时,回顾以往的苦闷,就会想这些苦闷也是很令人怀念的。”[1](P391)

基于以上例子,从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断:在学问方面,英子爱好阅读、知识丰富、求知欲强;在性格方面,英子谦虚、善良。此外,关心政治、时常忧国忧民,是个勇敢且坚韧的人。“文学的特征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2](P42)笔者认为,这些文学特质都与英子的社会文学创作有着很深的关联。

(二)《我的半生》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作品描写了英子对妇女解放运动的觉醒,参加朝鲜改革运动,大阪事件被捕、入狱、出狱,以及其后的婚姻生活。就作品整体而言,通过描写作者自身的日常生活片段及社会活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热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女权扩张思想、人权自由平等等社会改良思想。“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的话,后期即自然主义时代开端至明治末的时代,出现了以福田英子为代表的社会运动。还产生了以爱国妇女会为首的各种团体,并开展各种社会运动。”[3](P42-43)

1.从作品名来看。《我的半生》这部作品名本身反映了明治当时社会的一夫多妻现象,作者借此呼吁大家反对此类旧制,要求制定一夫一妻制。

作品中有谈及关于成为他人之妾的妇女的事情,笔者认为这也是当时社会一夫多妻现象的写实。

这位妇女出生于大阪......如今已经在此白白地被拘禁长达一年多。[1](P427)

2.从作品的构成和内容来看。从构成上来说,自传作品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构成方式,但笔者认为作者是有意识地选取其最想揭露的社会现象,最想传达给大家的思想来组成文章,并对此进行详细叙述的。

从内容上来看,对封建旧制(如夫妇的结合方式)的不满、对女权扩张思想和人权自由平等的提倡、对当时政局的不满以及作者作为女性革命家战斗的决心等等。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对下层社会人民的关心。

3.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和给读者的启示。“ああ……”(即“啊……”)的使用频率很高(15次),“苦闷”“蹉跌”“懊恼”“忏悔”等词语的反复(据统计,“苦闷”一词出现33次,仅在序言中“蹉跌”“懊恼”“忏悔”各出现4次、4次、7次),起到强调作者的思想的作用,并达到了将其主观情感强烈传达给读者的效果。

通过诗文引用及描写,作者对社会不公平的反抗、为争取正当权益而斗争的坚定信念,这些社会改良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作品,让身为读者的我们也站在作者的立场,为遭遇诸多不幸的作者的半生叹息的同时,不禁对其努力抗争、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敬佩不已,同时,对社会主义运动充满希望。

由上可知,《我的半生》中塑造了一位不畏困难坚持抗争的顽强女性斗士的形象,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状况,通过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带给读者的诸多感动和启迪绝不逊于其他作品。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其作为社会文学的文学性绝不低。

二、《我的半生》的斗争性

“斗争”是文学的本质之一,社会文学将这种“斗争”表现得最为明显,可以说社会文学是斗争最为激烈的文学。既有作品中所描写的斗争,亦伴有作者自身的斗争。而其斗争的过程、当时的矛盾心理、斗争的结果都是通过作品向读者诉说的。基于之前的论述,以下将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一生、以及作品中描写的内容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我的半生》的斗争性。

(一)福田英子所处的时代。英子63岁的一生开始于幕末,结束于金融恐慌爆发的1927年。在这63年间,近代天皇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的确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正好和这矛盾激化的63年完全一致。

处于家长制社会的日本,到处可见歧视女性的现象,英子十几岁的时候就决定将男女同权思想贯彻到民权运动中,其后在艰苦的生活中,为了谋求女性经济独立、女性解放,坚持不懈地努力。也就是说,可以说福田英子出生在一个斗争激烈的时代。

(二)福田英子的一生。福田英子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为众人所知。原姓景山。其父亲是冈山藩士中的下级武士。英子成长于热衷教育的家庭,后辞去小学助教工作,同兄长一起开办私塾。18岁时受到岸田俊子(中岛湘烟)演说的触动开始接近自由党,参加朝鲜改革运动并协助爆炸物的搬运等工作,而后被收监入狱(即大阪事件),年仅20岁,被称为“东洋的贞德”而闻名于世。在遭遇丈夫福田友作病死后创办了女子工艺学校。后与比自己小十一岁的、福田的原书生石川三四郎交往。自由民权运动冷却后,参加了幸德秋水、堺利彦等的平民社,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平民社解散后,同石川、安部矶雄等创办月刊报《世界妇人》并担任主笔,由此展开言论活动。

福田英子作为自由民权运动的女性斗士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留下了有力的足迹,其一生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苦难连连。福田英子如此波澜万丈的一生充满了斗争。

(三)《我的半生》作品中描写的斗争。《我的半生》是明治37年,英子四十岁时所写,也就是说其创作时期为1865年到1904年。福田英子的前半生经历了1875年的自由民权论的抬头,1880年政治小说的抬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在即,即英子被置于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英子反抗男尊女卑的旧道德,为了男女同权、妇女经济独立、妇女参政而不懈斗争。因此,该作品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赤裸裸地描写,同时也描写了志士的斗争过程。下面从作品中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反对诸如封建式结婚方式等旧制度。“啊啊……,世间竟如此,受父兄之威逼压迫,只是形式机械地,与毫不相爱的男子结合的婚姻众多。为何如此不幸的妇女们不谋求独立自主的生存之道。”[1](P394)

2.提倡女权扩张思想、人权自由平等。“当时著名的岸田俊子(已故中岛信行氏的夫人)漫游来此......以打破女子自古以来的陋习为己任。”[1](P395)

3.对当时政治(当局)的不满。“对于如此私有化的政治,岂有服从之义务。即便身为女性,也应想方设法除去恶政恶法。妾身愤恨焦躁,一心想着改变如此政局,无心教书,只是谋求早日赴京与有识之士商讨大计。”[1](P396)

然而,现今我国的状况是人民不平等......只得在狱中呻吟。现今政府对人民的压迫抑制之举实在是不胜枚举。[1](P401)此外,“序言”中谈到,英子此时正处于人生的歧路,回首过往,自己年纪轻轻就奔走于民权自由运动,之后终于组建家庭了,但不久却又成了寡妇。她痛感人世间的无情,为自己满是蹉跌的过去而苦闷。同时,又想到自己一路上不懈斗争,并未因为蹉跌而怯懦退缩,她感到自己的天职在于斗争,决心要同人间的罪恶之事作斗争。因相爱的丈夫福田友作之死成为寡妇的英子克服这种不幸,正打算以一种新的姿态再次进入到社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我的半生》这部作品正是与过去的半生诀别,作者决心摆脱书中谈及的过去的自由民权斗争,她要救济不幸的贫民,她要与资本垄断抗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盛行的历史原因是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因而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的主流。”[4]福田英子出生在斗争激烈的时代,度过了波澜万丈充满斗争的人生,并将其前半生写成了作品《我的半生》。透过作品我们能看到作者身处人生歧路,在思想上的自我斗争,以及她与外界的斗争,亦能看到其斗争的过程、当时的矛盾心理、以及斗争的结果。而且,作者通过“苦闷”、“蹉跌”等率直的语言,毫不隐瞒地将这些斗争摆在了我们读者面前。因此,如上通过对福田英子《我的半生》的斗争性的分析,可以说作为左翼文学一翼的社会文学对斗争的描写是公开、明显、毫不隐晦的。

“一般来讲,“社会文学”是区别于风俗小说、私小说而存在的、具有浓厚的社会意识的文学。”[5]《我的半生》这部自传作品中描写了一位不畏困难坚持抗争的顽强女性斗士的半生,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状况。通过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带给读者诸多感动和启迪。我们如果将这些与福田英子出生、成长的斗争激烈的时代同其波澜万丈充满斗争的一生结合在一起考虑的话,不仅能了解英子斗争的艰苦过程,而且还能感受到生活给英子带来的痛苦、艰辛的同时还有偶尔的喜悦、快乐。因此,作品给予读者感动的“质”绝对不低。笔者认为《我的半生》这部社会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半生反映了当时日本真实生活的一面,向读者展示了其生活方式,提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它兼具文学性和斗争性的文学特质。

[1]日本近代社会文学集第50卷[M].日本:角川书店.1974(4).

[2]曹廷华.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系列·近代文学研究·明治女流作家论[M].日本:文泉堂.1985.

[4]桑艳霞.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J].中国集体经济,2009(6).

[5]李俄宪.社会文学:日本左翼文学的滥觞[J].外国文学研究,2010(6).

[责任编辑 王占峰]

The Literary Traits of Hukudaeiko's Half of My Life

Jiang Xiaojuan1Li E’xian2
(1.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pho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540;2.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Mr Fukudaeiko is known as the feminist pioneer in Meiji period.Half of My Life describes the huge freedom of the civil rightsmovement,reflecting the society in the middle of Meiji,and is a must for Meiji political history research.The paper discusses its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cluding literariness and belligerence.

Fukudaeiko;Half of My Life;literary characteristics;literariness;belligerence

I106.4

A

2095-0438(2015)11-0032-03

2015-05-22

江小娟(1987-)女,广东广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思想文化、中日文化关系;李俄宪(1962-),男,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中日文学比较。

猜你喜欢
半生英子福田
更高更快更强福田康明斯F4.5TT双级增压柴油机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半生烟花
走着走着,半生已过
半生颠沛流离 余生遇见你
独臂作家之死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钻石妙贼
福田表叔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