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廉政思想解析

2015-04-10 16:21刘静,董一冰
世纪桥 2015年1期
关键词:反腐败邓小平

刘静,董一冰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腐败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将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在继承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廉政建设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分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廉政思想理论。深入挖掘和解析邓小平廉政思想,为新时期我党进行反腐败斗争提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廉政思想;反腐败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1-0034-02

邓小平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腐败问题增多,使邓小平对腐败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他在考虑传统儒家伦理的丧失和价值观念转变的基础上,继承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廉政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廉政思想,将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对其理论的研究,为新时期我党进行反腐败斗争提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邓小平廉政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思想是其理论基础。马恩对腐败问题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甚至都没有使用过腐败这个词,但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包含着对腐败问题的一般论述。他们认为,腐败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国家的存在,这种现象在巴黎公社中也普遍存在。马克思提出:“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1]马克思主张拥有社会权利的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社会公仆”。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中阐述:“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1]在他们看来,对于剥削阶级社会来说腐败是无法根除的。他们对巴黎公社的观察,提出了解决腐败的基本思路:打破旧的国家机器,通过普选、监督制等措施,防止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列宁也对腐败问题深入思考,对产生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索出一些解决的办法,例如发展经济、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和惩罚、完善监督体制等。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对腐败问题高度关注,主要从党建和党风角度来思考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他指出:“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2]少数共产党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而导致的意志衰退,要从思想上同一切剥削阶级的劣习划清界限。1945年,他在回答黄炎培有关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3]建国前夕,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全党同志谨防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诱惑。建国后,毛泽东严肃处理了“三反”运动中出现的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为首的党员干部重大贪污腐败案件,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人,教育了大多数干部,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总之,毛泽东为建立廉洁政府,从思想深处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反腐倡廉的钢铁长城。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转变进行了合理分析。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注重“忠君爱民”、“自我修养”、“修生养性”,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历经几千年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民族性格被传承下来,道德传统熏陶着中华民族。但新文化运动中,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被整个社会所抛弃,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由于时代影响未能建立,官德丧失导致了腐败的产生。近代以来的各阶级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不是被消灭,就是在胜利后面对权力和利益,道德丧失,自己摇身变成了皇帝。邓小平提出,中国共产党建立廉洁政府,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儒家道德伦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思想。

二、 邓小平廉政思想的科学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刻总结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新时期党的思想作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形成的重要成果,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他深刻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腐败的措施,促进了我国廉政建设的发展。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

1.体制上存在问题。邓小平认为,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是导致腐败存在的首要原因。他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体制方面的弊端做出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利过分集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干部权责不明,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缺乏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责任互相推诿等;干部缺乏正常的录用、奖惩办法;缺乏完善的监督体制等。正是由于这些体制问题的存在,才给腐败提供了产生的条件。必须改革现行制度的弊端,“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4]

2.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邓小平认为,腐败还受传统封建主义的影响。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多少带点封建主义色彩。比如,社会关系中存在宗法、等级观念;经济领域的“官商”式的体制和作风等,“一些干部利用职权,非法安排家属亲友进城、就业、提干等现象还很不少。”[4]他主张要迅速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从制度方面出发进行改革,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同时,邓小平还强调不能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外开放也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带到国内,甚至崇洋媚外现象普遍,必须要认真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他指出:“必须把肃清封建主义参与影响的工作,同对于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思想和其他腐朽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4]

(二)反腐败措施

1.依靠法制来遏制和惩治腐败。腐败是一个制度问题,因而反腐败必须从制度入手。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5]“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中属于法律范围的问题,要用法治来解决。”[5]为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在邓小平各种讲话精神指导下不断强调与腐败现象进行坚决地斗争,制定出廉政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改革开放初,我国《宪法》对公职人员的廉洁问题做出原则性规定。1982年颁布《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加大对公务人员索贿、受贿的惩罚力度。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议》。邓小平还强调:“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5]“要雷厉风行地抓,要公布于众,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5]

2.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政治民主化。邓小平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即:“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5]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党政要分开,这是关键;权力要下放;最后要精简机构,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权限。“比如讲责任制,什么责任,归哪个部,归哪个人承担,都要明确。”[4]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重视监督是邓小平廉政思想的突出特色,否则就一定会脱离群众,犯大错误。50年代,他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说:“党要领导的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6]这种监督是来自己各方面的。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就是以党章和各种规范来约束全党,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群众监督党员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的处分。”[4]最后是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这也是我们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行互相监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增强和维护安定团结。

三、邓小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反腐败标本兼治的新思路,将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当前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正处于关键时期,任务紧迫繁重,分析探讨刘邓小平廉政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指导意见。

(一) 完善反腐制度建设

制度问题关乎根本。我党要完善各项廉政制度,突出制度对权利的约束,包括法制、监督等各方面的,从而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习近平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7]新时期我们可以从深入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来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防止腐败产生。

(二)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惩处力度

实践证明,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实行人民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是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最好的方法。只有对违法行为严惩,才能彻底地完成反腐斗争。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反腐倡廉要求必须从思想层面进行,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教育和动员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通过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观念。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必须通过思想教育,端正党的作风,纯洁党性,使党员干部成为廉政的执行者和反腐败的斗士。

参考文献:

[1]法兰西内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黄炎培.八十年来[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8]杨永华.中国共产党廉政法制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胡 悦]

猜你喜欢
反腐败邓小平
浅析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现实意义
加强烟草企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进反腐败工作常态化
当前腐败问题的分析研究
浅谈反腐败工作的关口前移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反腐与经济增长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