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的清华男女同校运动

2015-04-11 02:17刘宏哲
关键词:男女清华同学

刘宏哲,杨 霞

(山西师范大学a.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b.学报编辑部,山西 临汾 041000)

男女同校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这一成果的实现不过近百年。清末,女子始获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女子学校均须独立于男子学校设置。民国成立后,颁布的新学制才有初小男女同校的规定,1919年高小被允许男女同校。这无疑是几千年来中国妇女实现走出闺门的巨大进步,但男女同校仅仅局限于小学阶段。此时,受五四时期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中高等教育领域正在酝酿着一场要求大学和中学开放“女禁”的运动。关于大学、中学男女同校的问题成为了当时要求男女平等的重要议题。当今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谁是最早实行开放女禁的大学以及最早一批中高等学校实现男女同校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于20世纪20年代男女同校运动的曲折性探讨有所不足。

清华学校的前身是由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的留美预备校,分为中等科和高等科,学制各四年,受外交部直接管理。作为当时国内经费最为充足、师资设备最为完善、校园最美的学校之一,在开放女禁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它由美国退还庚款所建,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留美学生,且学校多外国教员,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更易于接受男女同校。此外,清华自1914年起,招取专科女生直接赴美留学,一般每隔一年都会招收10名左右的专科女生赴美留学,这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但恰恰相反,清华学校在男女同校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直到1928年才始招女生,距北京大学和南高师等学校招收女生已经过去九年。然而清华学校在开放女禁过程中展现出的这种特殊性却很少被学术界所关注。本文就20世纪20年代清华学校是否应当男女同校的争论以及男女同校运动的艰难过程进行详细阐释,以进一步探讨1920年代中国男女同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与曲折性。

一、男女同校成为时代大势

五四期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各界兴起了要求改革女子教育的风潮,尤其是男女同校问题成为当时争论的一大热门话题。1919年第五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大会通过了呈请教育部的《改革女学制度案》,对各学校系统男女同学提出了要求。其中对于中高等教育提出“中学校应视地方情形,或同校分班,或部分的分班,亦须逐渐废止分校之制”,“高等学校应同校同班,惟须为女子特设家事等特别部门”,“大学及专门学校应同校同班”[1]8—9等提议。1920年第六次全国教育联合会大会议决案中呈请教育部《促进男女同学以推广女子教育案》,“拟请大部通令各省区各级学校招收学生,或绝对的男女同学,或分部同学,或添设女子班,或附设女校,各就地方情形,酌择办理。”[2]2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在各大报纸期刊发表文章,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说,主张各级学校应尽快实行男女同校。胡适在1919年曾说:“我是主张大学开女禁的,……我的希望是要先有许多能直接入大学的女子。”[3]1—2蔡元培也指出:“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的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4]127关于中学的男女同校问题,五四时期著名学生领袖康白情认为:“从国民学校起,经过各级学校,一直到大学院,一律男女同校,换一句话,就是说中学也要男女同校。”[5]22知识女性邓春兰于1919年致信蔡元培:“春兰早岁读书,即慕男女平等主义,盖职业、政权一切平等。……万事平等,俱应以教育平等为基础。”[6]20要求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反映了当时女界对于大学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的急切愿望。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大学和中学逐渐解冻女禁,开始招收女生。1920年,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教务长陶孟和等开明人士的支持下,先后招收了9名女旁听生,当中便有邓春兰,后经过考试部分学生转为正科生;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大学决定不同于北京大学的曲线政策,于暑期按照正规程序招收女生,进一步证明了大学招收女生的可行性。自此一来,全国一些知名大学纷纷效仿,北京的八所国立高等专门学校也都依次决定开放“女禁”。据统计,1923年全国已有三分之一的专门学校开始招收女生。[7]207中学方面,1920年底江苏省立中学开始试办高级中学并兼收女生,1921年,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招收女生,随后广州执信中学、湖南岳云中学都开始效仿。1921年8月北京高等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也拟定次年招收女生。“据统计,1923年招收女生的中学,已达25所”[8]106,可见男女同校已经成为时代大势。

二、关于清华男女同校问题的争论及其焦点

随着形势的发展,清华男女同校问题也开始提上日程。清华学校学生会方面积极向校方请愿,要求清华学校招收女生。然而清华当局对清华男女同校问题却持反对态度,认为男女同学有着种种弊端和困难,迟迟不肯开放女禁。于是从1920年到1928年,清华男女同校的赞成者和反对者就男女同校的问题进行了多次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清华招收女生的利弊展开的。赞成者多为清华的进步学生、教育界的开明人士和女界同胞,反对者主要是来自校方董事会和一些保守学生。

面对男女同校呼声的日渐高涨,反对清华招收女生的一方从多个方面说明男女同校之后可能会产生的种种弊端。首先,清华校方认为:“男女的职务不同,男是主外,女是主内,男是谋生治外,女是育儿理家,所以不能男女同学。”[9]9其次,反对者引用古人之言为其观点辩护,例如《礼记》中曰,“妇人者,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又曰,“妇人者,伏于人也。”又曰,“内言不出于阃”[9]10等等,以此来强调男性相较于女性地位上的尊贵,女性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再次,他们认为与男女同校相伴的必然是男女社交的公开,而男女之间授受不亲,“现在礼防尚严的时候,尚且有许多不道德的事情发生,将来男女社交自由,便接触的机会愈多,不道德的事情自然更易发生。”[10]1此外,反对者还对女性给予贬低性的评价,认为女性智力不及男子,不适合同男子共学。认为女性的柔弱会影响到男性的刚硬,“男女同学,恐怕不是男子变为女性化,就是女子变为男性化。”[9]11综观这些反对的理由,多是些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站在过去“男尊女卑”立场下的旧道德观。反对者通过这样的宣传,试图说明男女同校是不道德的,阻碍青年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言论在当时乍看貌似有些道理,但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对于中西合璧式的清华学校而言,这些旧观念、旧道德逐渐失去了舆论制高点。

赞成者面对反对者的质疑,给予了强有力的反驳。他们认为,民国成立已有十余年,新思想、新文化正在席卷整个社会,封建的伦理道德不应再成为束缚女性解放的枷锁,应当赞扬男女平等,实现男女平权。赞成同校的学生代表指出:“在女子解放的社会运动之下,……什么‘妇人者伏于人者也’,‘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男女授受不亲’,……都成为过去的废话了。”[11]533“男女分内外,是社会上从前的习惯,是人为的,并非天命,无所‘天职’……耕种田园等等工作,是算内部事业吗?为什么我国内地各省都是妇女来耕作”[12]522—523,故在教育上,女性也绝不输于男性。对于男女同校是否会出现不道德之事,赞成者认为男女隔离,易生好奇之心,反而容易做出不道德之事。男女同学之后“可以使男女了解他们都是一个人,并无什么差别,他们是同学是朋友,这种忘形的交际能免去不合理的恋爱,减少不正当的行为。”[13]515

赞成者与反对者虽然都承认男女间存在有差异,但赞成者认为这种男女差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互补作用。男女同学可以互相调和性情,产生竞争之心。“往往有多数男子,天性暴戾,不能静心办事,有多数女子,因为性情过于柔弱,缺乏应有的胆量,所以不能够担当重要的职务,必需男女同校以后,日日相处,彼此调和,性情方能得极大的辅助,……并且在工作的时候,彼此互相比较,可以借此引起竞争心。”[14]535

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性群体要求清华开放女禁的过程中,女界出现了越来越多要求获得平等教育权利的声音,用男女平等的新思想对反对清华开放女禁的一方给予抨击。镌因、庐隐两位女士就曾指出,实行男女同校“并非女子非分之想,实在是女子应得的权利!”[15]4心隐、一星两位女士也曾在《新社会报》和《清华周刊》发文批评清华学校“是最顽固、最不识时务的学校”,在解放呼声高涨的情况下,“男女待遇应当平等,男女教育应当平等,是普通人都明白了,因此要增多女子求学的机会。”[16]11—12女界的发声有力地配合了清华学校男女同校运动的进行,反映了女性对于与男性一同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心声,证明了清华男女同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综上可见,双方争论的焦点在实行男女同校的利弊上,反对者的主要武器是传统社会束缚压迫女性的旧道德,他们往往引经据典,尊崇圣人之言,其实更多的是希望用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禁锢人们,抵御西方近代传入的新思想、新文化与新道德。赞成一方则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支持下,对压迫女性几千年的所谓的伦理道德给予严厉的批驳。经此大争论,清华校方虽然承认男女同校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仍然顽固不化,企图寻找其他借口阻挠清华开放女禁,由此决定了清华学校男女同校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斗争过程。

三、清华男女同校运动的实施

清华男女同校运动从1920年起至1928年历时近九年,期间经历了起步期、低落期、高潮期到最终实现几个阶段。最初,在男女同校高涨的呼声下,1921年10月,清华学校学生会成立了“清华男女同校期成会”,并通过了该会简章。该会设有总务委员1人,文书委员2人,会计委员2人,出版委员2人,后复举陈石孚为主席,时昭云为副主席。从此,清华男女同校期成会便成了清华男女同校运动的领导机构,清华学生会主办的《清华周刊》则成为其进行言论宣传的主要阵地。

清华男女同校期成会成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从校外入手,向北京其他各高校校长发函征求其对于清华男女同校的意见,函中还附有这些学校有多少女生,招收女生经费多少,是否为女生增加课程,男女学生待遇有无不同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向北京女高师自治会和北京女界联合会请求赞助,通过以上措施为清华男女同校运动寻求舆论和经费上的支持。随后不久,期成会方面便收到了各方的回应。北京工专、农专及医专均表示赞同,并且根据自身招收女生的情况指明了招收女生无需增加经费,新设课程等。法专校长王维白更是指出“男女同校相处亦甚相得。”[17]10可以说校外的反应有力地支持了清华男女同校期成会的活动。其次,收到各校回函之后,清华男女同校期成会从校内入手,致函学校当局,请求校方实行男女同校。最后,去函清华进益委员会,打算在其会议上对男女同校的具体计划进行讨论,进益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均甚表赞成并愿意热心赞助。

然而,校方的反应却使本来备受鼓舞的学生们感到沮丧。董事会认为男女同校,窒碍殊多,除认为男女有别,不宜共同学习外,还有许多借口。例如,20年代初,国内盛行中学应缓行男女同校的言论,美国杜威博士访华时曾说:“男女同学最适宜于大学及小学,中等学校则不大合适。”[18]18清华在1925年以前仅算是中等学校与高等学校之间的水平。再如,在早期清华校方认为全国实行男女同校学校为数甚少,效果还不知怎样,应当等等再说,但承诺“每年考送女生十名赴美游学”[17]11。事后证明,此语不过是临时推脱罢了,甚至在1923年决定取消隔年派送女生的旧例,后在校内外的一致抨击下才将此决定作罢。当时的校长曾对期成会成员指明“董事会原则上不赞成本校招收女生,处现存董事会之下本校绝无男女同校之望”[17]11—12。清华董事会的不作为与重男轻女招来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要求改革的声音。梁启超在1923年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应当对现有清华董事会进行改革,董事会不应该牵制校长,校长也应该是董事之一。当记者问到男女同学问题时,“梁先生就露出不满意的神情说清华倒行逆施,梁先生的意思,认为男女同学应当立刻实行”[19]20。清华男女同校期成会的成员们看出了清华董事会全无实行男女同校之意,更甚有反对之意。于是期成会不得不暂停了校内活动,清华男女同校运动转入低潮。

时至1925年清华学校正式成立了大学部,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实现了与中国大学教育体系的并轨,这使得之前因清华为一中学水平学校而不适合迅速男女同校的借口没有了立足之地。于是次年要求清华学校迅速男女同校的呼声再次高涨。1926年,《清华周刊》专门出了“清华男女同校”的专号,其中表示赞成的文章占到了绝大多数。经此大争论之后,清华校方亦无法否认男女同校为时下之大势所趋,之前“男尊女卑,女不如男”的论调已无立足之地,清华应当尽快实行男女同校在理论上没有了障碍。面对此状,反对者只好寻求其他借口,例如学校经费支绌、校舍不敷、教师难聘、课程难排等。[20]193这些托辞遭到了赞成者的有力回击,他们指出“增加女生可以减少男生学额”,根据“经费的多寡,定女生的额数,钱多多招,钱少少招”。[21]193并且清华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全可以满足招收女生。当时人们对于清华规模宏大的校舍描述有许多,如“清华校址之宽宏是不消讲的……那琳琅满库的图书馆,巍峨雄伟而带有罗马式的大礼堂,仪器丰富的科学馆,更有那带有游泳池的体育馆,在中国大学是罕有的”[13]516。可见当时清华并非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招收女生,只是其不愿意罢了。此时,清华的男女同校已呈不可阻挡之势,这就为1928年的开放女禁做足了准备。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更名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任校长并发表了《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提出:“从今年起,我决定招收女生。男女教育是要平等的。我想不出理由,清华的师资设备,不能嘉惠于女生。”[22]201当年报名女生约50人,结果录取15人。[23]10清华男女同校的实现虽然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格外艰难,但社会潮流不可逆,顽固势力终究抵不过进步力量。

四、结语

清华男女同校运动历经整个20年代,其与北京大学、南高师以及早期实现男女同校的大学相比,时间更为长久、斗争更为激烈、阻碍更为强大,这与清华学校特殊的学校体制分不开。这种来自旧势力的阻挠虽然给男女同校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困难,给男女同校的实现增加了更大的阻力,但同时也使男女平权的思想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更大范围的传播。女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是西学东渐的近代化产物,作为新事物的男女同校则要到民国以后才出现,在其由初等教育到中高等教育扩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旧势力的抵御,新鲜事物为世人所接受也必然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宣传和实践过程。“男女同学发展历程艰难曲折的情况折射出近代新旧思想观念尖锐冲突、杂糅并存的情况,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民主化进程的艰难曲折。”[24]107

男女同校运动给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其中对男女同校问题的讨论使男女应当平等接受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更多的人意识到其重要性,这就对普及女子教育,推动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场运动中除了对男女教育平等问题进行讨论以外,还涉及到男女性格差异、男女社会分工、男女社交以及女性在社会中如何定位等多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定位。可以说,“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拨云见日之举,它是现代教育的产物,也是教育民主化的结果”[25]32。

针对男女同校的问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声音。认为当时的男女同校所带来的男女平等是片面化的,单纯的让男女坐在一间教室听同一位教师的讲授的“男女教育上的平等只是男女相同,……其实质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教育价值的认同”[26]110,而不是更多地站在女性的视角考虑。不可否认,这次男女同校运动的参与主体为男性知识分子,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所限,但这是特殊情况下的历史必然。由于女界力量的薄弱,中国女权运动的推进不得不依靠“他者”来实现,再通过宣传,使新的观念传至女界,推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越来越多的新女性再参加到女权运动中去,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20世纪20年代清华的男女同校运动是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对于男女同校问题争论的一个缩影,实质上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后,社会各界对实现男女平等、教育公平的要求。清华男女同校运动中,抨击了旧的女性观,宣扬和树立了新时代的女性意识,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使更多女性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一批精英女性活跃于近代中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同时又促进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1] 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大会议决案——改革女学制度案[J].安徽教育月刊,1919,(24).

[2] 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六次议决案——促进男女同学以推广女子教育案[J].教育杂志:12卷12号,1920.

[3] 胡适.大学开女禁的问题[J].少年中国:第1卷第4期,1919.

[4] 蔡元培.蔡元培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 康白情.绝对的男女同校[J].少年中国,1919,(4).

[6] 邓春兰.致函蔡孑民——男女教育平等之要求[J].湖南大公报,1919,(7).

[7] 余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A].庄俞,贺圣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教育[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8] 转引自谢长法,卢红玲.“五四”时期的中学“男女同学”述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1,(3).

[9] 王造时.男女同学的答辩[J].清华周刊,1920,(187).

[10] 雁冰.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J].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1920.

[11] 刘信芳.清华男女同学的问题[J].清华周刊:第25卷第9期,1926.

[12] 郭绚琳.此时不合更待何时——从国民性说到男女合校的问题[J].清华周刊,1926,(9).

[13] 家曾.清华大学男女同学的三方面[J].清华周刊,1926,(9).

[14] 峄.清华为什么应当男女同校[J].清华周刊,1926,(9).

[15] 镌因,庐隐.对于清华开放问题之研究[J].清华周刊,1921,(226).

[16] 心隐,一星.清华学校不应该添招女生吗[J].清华周刊,1921,(225).

[17] 陈石孚.清华男女同校期成会底经过情形[J].清华周刊,1922,(234).

[18] 桓.清华男女同学问题之旧话重提[J].清华周刊,1921,(225).

[19] 与梁任公先生谈话记[J].清华周刊,1923,(271).

[20] 老年、少年合作.反对清华明年实行男女同校[J].清华周刊:第28卷第4期,1927.

[21] 彝鼎.根据实在情形认定清华明年应该且可以实行男女同校[J].清华周刊:第28卷第4期,1927.

[22] 罗家伦.学术独立与新清华[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3] 罗家伦.整理校务经过及计划][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4] 凌兴珍.清末民初“男女同学”的争论与实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5] 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

[26] 乔金霞.五四时期关于中学男女同学的论争[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

猜你喜欢
男女清华同学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男女有别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清华,北大,我来啦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