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压缩与叙事限制:论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

2015-04-11 13:32赵利利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情态传统媒体符号

□赵利利

空间压缩与叙事限制:论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

□赵利利

微博甫一问世就因其语用门槛下放、弱关系结构的交往赋权、信息符号的节点扩散、解码者信息的低成本回流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本文以空间压缩和叙事限制的关系为切口,从微博叙事产品的物理空间和权力空间压缩两个方面分析了新闻叙事的微博式进化,并从文本的高情态化、图片的叙事能力扩张两个方面阐述了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认为微博对草根群体话语权的解放不仅体现在信息发布资格的低门槛准入上,更体现在叙事机制的平民赋权上,后者才是微博空间挤占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甚至社会实体空间的根本动力,微博运作机制本身蕴含了这种预见性。

微博新闻;情态化;叙事;平民赋权

微博是网络平台上重要的媒体形式,是传媒集团打通全媒体产业生态不可绕过的一环。微博甫一问世就因其语用门槛下放、弱关系结构的交往赋权、信息符号的节点扩散、解码者信息的低成本回流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如碎片化、兼容性、定制化、裂变性等。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网络信息传播主体资质与传播内容过滤标准的提高性规定渐渐付诸实施,私密性更强的基于手机载体的信息应用软件快速发展起来。但是,从重大事件迅速信息化并进入解码语境的维度审视,微博凭借其强大的节点系统和时空压缩性仍然具有其他新技术信息平台不具有的优势。

一、空间压缩与叙事限制

(一)空间压缩

世界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介、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伴随着媒介物理属性的异质突围和这种异质性带来的叙事规约。叙事本身是物理性操作,但意义的文本化(编码)和文本的意义化(解码)却是非实物存在的价值流通。意义的流通以符号作为第一载体,以与符号特性相匹配的介质实体作为第二载体,这两种载体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叙事产品和其象征意义新陈代谢的起始,而符号和介质的进化反过来形塑着人们的接受姿态,甚至是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关系。符号和介质的结合构成了文本的叙事空间,不同形态的叙事产品对叙事符号的规范性要求都是对叙事空间的压缩。网络媒体的多媒体兼容性无限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叙事空间,但是,总体可能性空间的广阔性并不能成为叙事具象丰富性的充分条件,空间压缩限制了叙事产品可为性的同时也成全了它的可为性。

微博作为基于技术实在的具有颠覆性的网络叙事产品,其叙事操作同样受到空间压缩的限制。微博的先天性规则对文本叙事方式的制约是所有微博用户都无法避免的,而这些制约是决定微博新闻叙事准则的原始基因。微博新闻叙事的空间压缩包括显性的物理空间和隐性的思维空间。物理空间的压缩主要是指微博对可用语言符号的数量制约。隐性的思维空间主要是指微博平台除叙事规范之外的其他规范引发的一系列长尾反应间接作用于微博叙事后对思维广阔度的压缩性限制,主要表现为权力空间的限制。

微博“土著”利用先发优势快速建立起基于这种叙事产品物理空间制约的文化以及所有建构和维持该信息生态系统的规则。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是后来者也是被控制者。传统媒体尽管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某种程度上拥有设置微博空间公众议程的主动权,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被控制性,它仍然不得不一再改造自身拥有的信息的文本化方式以更好地迎合微博的规则。传统媒体只是设置了原始内容,并没有设置内容的意义放射,更没有设置叙事规则,在决定文化形态的可为性上,传统媒体力不从心。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对此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媒介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作用,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②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凭空问世的,它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社会根基,微博的出现体现出对信息技术的直接依赖性、信息基础设施的大范围普及、经济形式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民间泛政治情绪的增加等多种因素的相关性,微博编码主体的现代性扩容正是技术、社会、政治和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微博的叙事方式必然是颠覆与反颠覆协同制约的结果。

(二)新闻叙事的微博式进化

传统媒体的微博叙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之后渐入佳境。微博新闻不再是传统媒体新闻文本的简单切割,渐渐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140个字是单语篇微博叙事文本最大的语言符号容量,加之微博自身传播功能(如@、#发起话题#)的标记性语言符号对语言符号资源的功能性分配,微博语言符号的使用自主就更加有限,微博文本很难单纯依靠语言符号构成意义空间的自足。微博叙事规则通过表情符号、图片符号和视频符号的添置来扩充叙事能力,而这三类符号都属于模仿性符号,所指超越能指激发的象征张力有限,这就要求微博新闻文本的编码者充分发挥这些叙事符号的可能潜势,优化叙事路径,达到新闻信息在微博世界里的意义优势,从而影响或者设置公众议程。事实上,传统媒体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依托微博链接的跨界面连接功能补偿语言符号的不足,实际上就是通过语篇的累加来扩大叙事空间。

微博权力空间的压缩主要是指编码分权对文本叙事造成的影响。微博平台对准入许可的低度要求让传统媒体原有的信息资源大幅度稀释,原本作为它们消息来源的名人、新闻目击者或者当事人、政府、企事业单位纷纷自立门户建构自媒体传播品牌(如名人微博、公民新闻、政务微博、企事业单位官方微博等)来争夺大众传播文本的编码权;作为微博扩散网络主要机制的单向关注让微博受众高度分化和层次化(舆论领袖--粉丝),这让传统媒体惯用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难以奏效;节点传播的速度优势和二级传播的舆论生成强势常常让传统媒体发生应急性角色置换,由新闻编码者变为新闻传播中介,由舆论引导者变为被动跟随者,这就导致一旦传统媒体的微博新闻文本通不过直接粉丝的再传播过滤,原始新闻内容的传播就戛然而止,而一旦其他节点主导的舆论涡旋中心形成,传统媒体微博节点要想靠叙事和传播本身的规律重新引导舆论很难,除非外部强力的介入(比如直接政治力量)。这些空间的压缩无一不意味着微博叙事的控制条件加强,叙事限制的结果必然是叙事方式的适应性进化,因此,微博新闻叙事呈现出与传统新闻叙事不一样的特征。

二、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

(一)文本的高情态化

费尔克拉夫说,在任何陈述性的表达中,言语生产者必须表现出与陈述的一定“亲近性”,任何这样的表达都具有情态特征,或者说是被“情态化”了。陈述的情态特征在语法上体现为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形容词、模棱两可的措辞、语调模式等。③传统新闻叙事文本遵循新闻客观性原则,认为形容词之类的“亲近性”叙事容易体现写作者的情感和立场倾向,是阻碍解码者尽可能小误差还原新闻事实本身的干扰项。新闻文本总是呈现为明确的情态特征,尽可能与情态化语法标记绝缘。但是,微博新闻文本却高调地拥抱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亲近性”。首先,目前大多数微博新闻文本仍然把微博作为新闻的导语式,表现在操作上,微博文本常常为消息导语的直接移植,表现在功能上,这种微博主要发挥导语的作用,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④,而这种以吸引眼球为旨归的叙事操作本质上拥抱“亲近性”。其次,微博的另一个属性面向是社交媒体,社交性是这种媒体类型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社交关系的建构主要是指通过言语交往形成感情、知识、价值观等的交互。言语交往的维持需要会话双方话轮的不断延续,而提高情态层次就是延续会话进程的重要策略,费尔克拉夫的情态理论也是基于会话语用的功能提升提出的。

事实信息的确定性和微博语用氛围的“情态化”要求往往成为微博新闻编码者必须面对的矛盾。微博表情语言和网络流行语引领的高“亲近性”语调模式为新闻在微博语境下生存开启了新的叙事特征。表情符号尽管在符号象征意义的延伸上不如语言符号,但在表达情感和凝聚氛围上有着强大的功能,犹如人的表情语言和姿体语言对营造谈话氛围的重要性;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用户形成自身文化圈子的重要标志,对这种文化符号的使用意味着对网络亚文化的认同,能够让网友找到归属感,增加“亲近性”。微博叙事因为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的加盟而具有高情态特征。

(二)图片的叙事能力扩张

在微博新闻的叙事模式中,图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尽管新闻图片在传统平面媒体的文本呈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在微博的叙事机制下,图片可以独立叙事,承担主体叙事功能。微博规范虽然限制了语言符号的数量,但却没有规定图片的数量,这种既成条件倒逼图片的叙事能力扩张,图片的叙事可为性大大增强。

传统平面媒体中,图片(包括纪实照片、漫画、图表等)的叙事功能主要表现为辅助文字内容展示新闻现场场景或者给受众以直观感受,但是,在微博中,连续多图连贯起来完全可以让解码者了解事实状况,产生“慢电影”的叙事功能和意义延展张力,某种程度上不但补齐了语言符号数量限制带来的叙事能力不足,反而克服了小规模语言符号语篇的多义性和所指不确定性。其次,微博图片为新闻图片的范围扩张提供了合法平台。传统的新闻图片一般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图表、新闻漫画等,但是,在微博新闻叙事的元素建构中,文字图片化得到了技术机制和网络传播规律的认同。所谓的长微博其实就是文字内容的图片化,长微博图片跟语言符号一样具有伸缩性很强的叙事功能,只不过进行了网络文本格式的转换,语言符号数量限制造成的叙事瓶颈不复存在。传统媒体中,文件类的新闻的编码通常只是文件内容的载体转移,但在微博新闻叙事中,文件可以直接扫描成图片作为图片微博面对解码者,这无疑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感,部分程度上消除了把关人角色可能带来的媒体公信力缩水。再次,微博的图片叙事可塑性为新闻图片的人工制造增加了作为空间。现阶段被业界和学界热捧的数据新闻在微博平台上也找到了适宜的发展土壤。数据驱动新闻直观明了,易于被受众接受。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清晰的推导性线条连接起来本身就是叙事能力的最好体现。随着编码者制图能力的提高,数据驱动的图片新闻极大地减缓了受众解码的费力程度,提高了信息传播力。

三、结语

有形的物理空间压缩和无形的权力空间压缩共同作用形成对微博新闻叙事操作的限制,而微博迥异于传统规定性的创新范式却因解放了草根群体的话语权获得突围。这种解放不仅体现在信息发布资格的低门槛准入上,更体现在叙事机制的平民赋权上,后者才是微博空间挤占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甚至社会实体空间的根本动力。有了这种叙事机制,草根具有了比发言权更重要的信息自由权利——传播权,精英人群的信息传播权利无形中遭受削弱,与其说这是言论市场放开之后自由观点自身有机运转的结果,不如说微博本身的机制就蕴含了这种预见性。文本叙事操作的规定性让微博新闻具有了显著的叙事特征,表面上看,这些特征是微博产品的表现形态,实际上,它所引发的社会化学反应是对社会结构关系的改造,从本质上讲,这是传播活动规律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J].文艺研究,2010(12):95-103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4

③〔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8-150

④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2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情态传统媒体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符号的由来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变符号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