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5-04-13 11:29李美莲王少娜邓淑芬
海南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神经康复心理

李美莲,王少娜,邓淑芬

(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脑科中心,广东 中山 528403)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李美莲,王少娜,邓淑芬

(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脑科中心,广东 中山 528403)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门诊脑科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干预,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NS评分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NS评分为(12.05±2.8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5±3.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24.34±5.07)分]比对照组[(20.22±4.83)分]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促进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尽早康复。

认知行为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康复;影响

脑卒中是老年患者的多发病,在临床极为常见,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其一个较为常见的后遗症就是脑卒中后抑郁症,该病症会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减缓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加重,因此受到了临床的普遍关注[1]。近年来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认知及运动功能能够在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本研究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门诊脑科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门诊脑科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76岁,平均(55.4±5.3)岁;病程15~45 d,平均(29.9±4.5)d;教育年限4~12年,平均(5.7±1.4)年;在卒中类型方面,30例患者为脑梗死,20例为脑出血。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3.5±6.5)岁;病程18~49 d之间,平均(30.2±5.1)d;教育年限5~14年,平均(5.9±1.3)年;在卒中类型方面,32例患者为脑梗死,18例患者为脑出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操作为:(1)心理诊断阶段,依据患者的临床心理表示及疑问将其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寻找出来,然后依据干预计划将合理的干预目标制定出来;(2)引导阶段,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对负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对身心的危害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3)修通阶段,让患者在辩证法的指导下将思想认识有效转变过来,从而为以后的辅助治疗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4)健康宣教阶段,给予患者全面的帮助,使其对和错误理念及不良情绪斗争的方法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比如,缓解抑郁情绪的放松疗法:引导患者放松,患者取平卧位,微闭双眼,两臂轻放身体两侧,先让患者领会紧张与放松的主观感觉,如握紧拳头后松开,咬紧牙关后松开,然后深呼吸,并想象全身各部位肌肉关节放松,依次为面部、颈部、肩、背、上肢、胸、腹、下肢,以稳定情绪,缓解负性心理。行为干预手法:按摩瘫痪肢体、被动运动、神经促通技术、床上体位变换、四肢关节主被动活动、坐位平衡、站立、重心转移、跨步、步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包括穿脱衣服、进餐、入厕、刷牙、梳头、拧毛巾,同时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训练及全身协调性训练。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深化,从而促进患者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的有效改善。干预过程中全程有机结合这些阶段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其治疗的信心及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切实做到在治疗过程中对自己的情绪及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调节,为早日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3-5]。

1.3 评价方法 运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和认知功能水平进行评定[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NS评分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CNS评分和MMSE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N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MSE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CNS评分和MMSE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CNS评分和MMSE评分比较(±s)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0 50 CNS评分 MMSE评分护理前20.54±4.42 20.82±4.16 1.886>0.05护理后12.05±2.89ab16.15±3.37a6.965<0.05护理前15.92±4.16 16.15±4.05 1.638>0.05护理后24.34±5.07ab20.22±4.83a4.541<0.05

3 讨论

3.1 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必要性 脑卒中后抑郁症属于一种情感障碍,脑卒中后极为常见,达到了40%~60%的发病率,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睡眠障碍、认知功能迟缓等。脑卒中后抑郁症对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会对患者的神经、肢体及日常生活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极大降低;另一方面患者还会不配合治疗,具有较差的治疗依从性、遵医行为及心理激发活动,在极大程度上阻碍患者的功能恢复,从而促进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极大提升[7]。脑卒中后抑郁症具有较为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没有完全研究透彻,大部分医学学者认为,其心理、行为等各种因素共同引发了该病[8]。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来说,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

3.2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认知行为干预将良好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干预提供给了患者,帮助患者对自身情绪进行积极的调动,将负性思考有效阻断,促进其认知曲解的有效改善,使其对自身认知上的错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将自我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接受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同时在康复训练中积极参与,达到尽可能早地恢复神经和认知功能的目的[9]。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医学学者深入广泛地研究了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认知及神经功能在认知行为干预作用下的改善程度[10]。柳兰仙等[11]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能够在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下得到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也能够在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下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将其彻底消除,如果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那么其康复速度就会极大加快,其生存质量也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刘旸等[12]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和认知功能障碍能够在早期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下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为其身心早日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NS评分和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N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了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能够在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下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其抑郁症状也能够在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下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从而为尽早恢复患者的神经和认知功能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总之,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促进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及抑郁症状的显著改善,为尽可能早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和认知功能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及康复速度的极大加快,值得在临床推广。

[1]刘少恒.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康复的影响[J].内科,2012,7(4):448-449.

[2]李亚娟,张红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16(2):53-54.

[3]周 磊,张 虹,曹 雷.认知行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1):138.

[4]Mitchel PH,Veith RC,Becker KJ,et al.Brief Psychosocial-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ith Antidepressant Reduces Poststroke Depression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Usual Care With Antidepressant[J]. Stroke,2009,40(9):3073-3078.

[5]朱乐英.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2012,10(33):632-633.

[6]许凤莲,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163-164.

[7]张建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29.

[8]纪法敬.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52.

[9]陈光军,鲁世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6):585-587.

[10]Jaillard A,Grand S,Le Bas JF,et al.Predicting cognitive dysfunctioning in nondemented patients early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10,29(5):415-423.

[11]柳兰仙,方志红.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与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4):536-538.

[12]刘 旸,时婷婷,曹俊芳.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27例护理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7):39-40.

R473.5

B

1003—6350(2015)05—0775—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5.0278

2014-06-12)

李美莲。E-mail:xpbice@163.com

猜你喜欢
神经康复心理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神经”病友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