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欧美舆论场为“中国投资”辩护

2015-04-13 18:01
环球时报 2015-04-13
关键词:巴克环球时报英国

本报驻比利时、英国特派特约记者 任彦 纪双城 本报记者 吴成良

“一个像英国一样开放的国家不应拒绝中国投资”“当市民走进你的办公室要就业机会时,你总得想办法”。也许在十年前,很难想象这些话出自英国副首相和美国地方市长之口。作为投资场上的后起之秀,中国投资风正刮向欧美市场。中国商务部年初公布,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比中国利用外资高出20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加入资本净输出国的行列。一时间,有国际媒体惊呼,从“投资中国”到“中国投资”,中国正在完成从世界工厂晋级为全球投资者的“华丽转身”。根据国际经验,成为对外净投资国是一国迈向发达经济体过程中的重要一步。然而,对于中国投资,西方还有些犹豫,既想拥抱,又保持距离。很多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欧美学者开始呼吁:西方不应再戴着有色眼镜,把中国企业视为“异类”。

中国从迟到者到后起之秀

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的各大书店里,一本名为《中国走向西方:中国企业国际化你必须知道的事情》的书卖得很火。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中国企业的先头部队已经来了!全世界的消费者正在联想电脑上打字,在海尔冰箱里储存食品,通过华为手机打电话。”该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投资顾问、美国前沿战略集团副总裁乔尔·巴克勒。他多年奔走于中国与欧美之间,为彼此的企业到对方投资出谋划策。

因为这本书,欧美多家机构邀请巴克勒去做专题报告。欧盟知名智库欧亚研究中心前不久也请巴克勒到布鲁塞尔参加关于中国投资的研讨会。巴克勒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如一支新的军团正向西方市场挺进,这是中国投资在全球流向上出现的最新动向。过去很长时间,在西方市场很难看见中国企业的身影,但在最近几年,中国投资的身影日益清晰,想视而不见都是不可能的。我相信,中国企业走向西方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未来西方人肯定要在中国投资的伴随下生活。”巴克勒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西方投资只有20亿美元,到2006年增加到200亿美元,到了2012年便如火箭般飙升至700多亿美元。此外,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增长很快,对美国投资增长23.9%,对欧盟投资增长1.7倍。

“中国投资是欧美市场的迟到者,虽然它目前在欧盟吸引的外资中所占比例还不太大,但在欧盟增长的速度很快。随着中国企业更多地来到欧盟市场,相信未来中国投资在欧盟外资当中所占比例会有大幅度提高。”欧亚研究中心首席顾问约翰·法诺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法诺曾在欧盟委员会企业委员会担任司长,现在致力于研究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并正在写一本关于中欧经济互动的书。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作为对外投资的后起之秀,中国的重要性已超过欧盟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这是中国经济体量、质量、融入全球经济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也是中国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提升的标志。

西方不应把中国企业视为“异类”

在欧亚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巴克勒通过主旨演讲告诉在座的来自欧盟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我今天来就是要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企业正在向西方市场走来,我们不能再忽视这个现象,我们也不能歧视中国企业。”巴克勒进一步阐述说,“中国企业确实和西方企业长得有点不一样,但不同不应该被解读为‘异类和‘恶意,我们可以审视,但不应该猜忌。”巴克勒说,他历时4年完成的《中国走向西方》一书就是要向西方读者全面介绍中国企业,让西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正确对待中国投资,不要因为偏见和误解而错失发展良机。据他观察,面对中国企业这股“新生力量”,西方的反应复杂,其中不乏担忧和猜忌。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就不难看出这种情绪。2012年10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指控中国企业华为和中兴“对美国构成安全威胁”,但结果表明,所有指控都没有事实根据,不是道听途说,就是凭空臆想。

对于外资进入,西方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反应。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进入欧洲市场时就遭到强烈抵制。欧洲人认为,美国政府通过该公司向欧洲输出美国文化或从事间谍活动。欧洲反美阵营为此专门发明了“可口可乐殖民化”这样一个怪词。因此,巴克勒认为,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对中国企业的抗拒更甚。

巴克勒“不要把中国企业当成‘异类”的呼吁现在在欧美很容易找到共鸣。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年会一场讨论国际投资的分论坛上,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与英国副首相尼克·克莱格共同发出警告,希望西方不要畏惧来自中国的投资。对于中国双汇集团2013年出资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贝兰克梵表示:“中国人是好的业主,他们的资金是好的,他们的投资会带来就业。”克莱格表示,中国近期在英国的投资,包括中国主权基金收购希思罗国际机场10%股份,就受到欢迎,“一个像英国一样开放的国家不应该拒绝类似的投资”。或许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使英国过去15年一直“轻松”维持着中国对欧洲投资第一大接收国的地位。

希思罗机场经营方去年曾邀请《环球时报》记者参观准备重新对外运营的航站楼。在参观过程中,机场方面就表示,希思罗机场作为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多年来一直面临不断增加的客流压力,因此只有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才能保证其正常运作,对于中方的投资,他们非常欢迎,并认为这种由国际资本运作的方式,远比国有化管理更加有效。中国对英投资并不意味着项目都在英国本土,近几年,英国一些能源巨头在乌干达、澳大利亚等国的业务也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投资。

因中国企业的投资与英国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英国政府对中资流入英国市场总体持欢迎态度。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曾在去年的一场英中投资会议上表示:“我请大家想一想,在西方还能找到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与我们合作。”

美国贫困县出现中国民营企业

“距离华盛顿越远,那里越欢迎中国投资。”有美国专家曾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美国,搞经济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的工作。美国各地方政府,拼经济、拼就业,对中国投资非常欢迎,为吸引中国投资,优惠政策力度非常大。为积极招商引资,甚至人口仅有300万的犹他州,也向中国派出了一名商务代表。

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多森市市长迈克·施米茨曾是当地一家汽车经销公司的老板,多次随经贸代表团来中国引资。他去年自掏腰包在市里举办中美制造业论坛,吸引中国投资。记者问施米茨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当市民走进你的办公室,向你要就业时,你总得想办法。论坛上他告诉市民,举办这样的论坛不一定能立马引来中国投资,但不做,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机会。

投资欧美的中国企业中有不少民营企业的身影。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龙集团)文化传媒办主任岳振廷4月1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在美国亚拉巴马州投资建设的铜管厂自去年5月投产以来,运行正常,目前看,这个投资项目是比较成功的。”亚拉巴马州位于美国南部,经济相对落后,金龙铜管厂所在的威尔科克斯县更是全美有名的贫困县。作为总部在河南新乡的一家民营企业,金龙集团投资近一亿美元兴建这家的大型铜管厂,结束了当地附近几个县市近半个世纪没有新建一家制造业工厂的历史。记者去这家有望给当地创造500个就业机会的工厂采访时,首先看到的是门前飘扬的中美两国国旗。

美国国际咨询服务公司总裁、前美国助理贸易代表查尔斯·布鲁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大有可为。他认为,促进健康的投资对两国经济关系的未来至关重要,美中双方基于互惠互利原则,都应该欢迎来自于另一方的投资,避免对外国资本的歧视,并将国防、通信等受限制行业的管制程度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巴克环球时报英国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7 The call of the wild 第七章 野性的呼唤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巴克的掌控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