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中国赛依然有点冷

2015-04-13 18:15
环球时报 2015-04-13
关键词:上海站车迷车手

本报记者 章炜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最大的赛道、最高的新闻中心、最现代的俱乐部……一切都是高级别的。”德国《焦点》周刊12日这样评价F1上海大奖赛。上海站的硬件无疑为各国车手、赛车迷及外媒观察日新月异的中国提供了最佳平台,然而“中国人对F1赛事的热情大大冷却,上海站还没有摆脱成长的烦恼”,德国赛车网的这番话更道出F1在中国的尴尬。倍耐力赛事运动总监、英国资深车迷保罗·亨贝利1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推广F1赛事,目前迫切需要一张‘中国脸,拥有自己的车手和车队非常关键。”在他看来,中国应多举办民间赛车活动,让草根车迷释放飙车热情的同时,能够选拔出赛车新星,这不失为营造F1文化的有效策略。

“世界冠军又回来了!”德国《图片报》12日报道说,在当日举行的2015赛季F1中国大奖赛上,梅赛德斯车队反击成功,包揽前两名。汉密尔顿全程领跑夺冠,打破上海赛道从来没有人卫冕成功的魔咒。罗斯伯格则夺得亚军,法拉利车手维特尔没有继续上周夺冠之勇,获得季军,其队友莱科宁位列第四。毫无疑问,代表法拉利的维特尔与奔驰双雄的斗法是F1上海大奖赛的最大亮点。对于汉密尔顿而言,上海站的完美不仅在于收获了冠军,还体现在中国车迷的热情包围中。英国《每日邮报》12日称,汉密尔顿成为上海站的票房保证,他必须用“不停签名”的方式冲出重围。在《汽车运动》网站看来,F1掌门人伯尼应当感谢奔驰与法拉利上演的“豪门恩怨”,因为F1已经无法承受“一家独大”的无聊局面,全球收视率的下滑和中国观众的流失都在敲响警钟。

2015年是F1进入中国的第11个年头。《环球时报》记者11日观看排位赛时发现,主看台的上座率约有7成,而在12日的正赛日当天,主看台的上座率上升至8成。中午,赛场外的3个售票口排起长队。价格最亲民的380元草地票、主看台铂金区的VIP票以及副看台的套票已经售罄。这样的上座率比外界预期的要乐观。

“高大上”的F1赛车运动进入中国之初,曾是轰动一时的世界级新闻。11年来,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关注度不升反降。F1官方独家轮胎供应商倍耐力赛事运动总监保罗·亨贝利连续6年在上海参与赛事的技术支持。在他看来,上海站的一切硬件都是特大号的,这让人们记住了中国的强大实力。但设施上的“硬气”掩盖不住人气上的“疲弱”。上海的士司机张宇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很难拉到专门看F1的顾客。资深车迷李先生提前两个月在网上花费900元订到K区套票,上周五提前从北京飞到上海。他告诉记者,很多车迷和他一样,被F1赛事组织的专业和高效吸引到现场观赛。但从去年开始,F1赛车发动机改为V61.6T的引擎,这让许多车迷觉得现场观感打了折扣,“我的不少朋友今年没来上海”。

高昂的票价也被视为阻挡普通观众的原因之一。尽管与2004年主看台套票3980元相比,今年2180元的票价降低不少,但相对于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依然偏高。“2000多的票价挺贵的,看来中国人很有钱。”保罗·亨贝利对记者调侃道。“在一些欧美国家,看F1赛事就像过节一样,很接地气。”在倍耐力从事赛事公关工作的李倩每年跟随赛事团队前往世界各地赛道,她坦言,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观众对F1赛事的关注依然排名靠后。

此前被中外媒体视为“首位进入F1的中国籍车手”的马青骅,如今已经转为效力雪铁龙WTCC车队,投身世界房车锦标赛。“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F1赛车界的机会”,凤凰汽车赛事频道负责人费超说,“另外,政府在F1赛事方面显然有些审美疲劳,F1曾经是上海的重要名片,现在上海时装周、上海车展似乎推广力度更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记者发现,沪上主流媒体对F1的宣传并不多。央视今年没有进行赛事直播,仅有上海本地的五星体育播出了赛事实况。费超表示:“尽管今年有乐视网这样的新媒体取得F1直播权,但没有全国性电视媒体参与报道无疑是件憾事。”

保罗·亨贝利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要想推广F1文化,中国汽联可以多做一些卡丁车比赛,选拔和挖掘赛车新星,并通过这些亲民的比赛聚集人气,获得社会关注度。德国纽伦堡市一名官员12日对记者说,德国拥有良好的赛车梯级比赛,最上层的是F1,最基层的就是各地政府支持的草根爱好赛。四五岁大的孩子也能参加卡丁车赛。一些车厂也支持初级赛车活动,像大众集团资助的波罗杯就专门面向民间车手。德国各地还开展老爷车等兴趣赛车活动。这些草根赛事既释放了民众的飙车热情,也为赛车人才提供了露脸的平台。▲

猜你喜欢
上海站车迷车手
中国车手受伤
上海站开行动车组货运的探讨
赛车手
ACME打造色彩斑斓的狂欢舞台
2016 House of Vans上海站完美落幕
为2015 Wörthersee GTI车迷大会献礼
关于新一代BMW M3、M4
绝对车迷
被拷问的车迷
分站冠军数决定F1最佳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