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亲切的诉说——电影《归来》声音构成与设计探析

2015-04-14 09:47
科技视界 2015年13期
关键词:陆焉归来段落

朱 頔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 北京 100000)

1 电影《归来》声音构成分析

1.1 主题音乐:钢琴独奏,深情诉说而简单亲切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是一部兼具历史内涵和艺术特色的作品,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的尾点。描写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变迁故事,“把时代和历史的沉淀放在后面,而呈现在眼前的是个人的等待、企盼和坚守。”[1]

《归来》的主题是含蓄内敛的,表现出特有的悲情时代下主人公小家庭的悲剧。为了烘托出悲情的主题,在主题音乐方面,导演尝试着做减法,选择了单一的钢琴、小提琴独奏,主旋律优美婉转中带有一丝凄凉,如同一首缓缓道来的诗歌,不紧不慢,感人至深。音乐在塑造主人公性格的同时,与单一深沉的时代色彩交相辉映,不断地敲击着观众的心灵。尤其在几处高潮时加入了无歌词的女声哼鸣,让忧思的情绪不断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钢琴独奏并不是导演为了匹配主题而随性选择的旋律。笔者认为,在演奏乐器的选择上该影片也有其独特的考究。在高潮段落,陆焉识为了帮助妻子冯婉瑜恢复记忆来到家中弹钢琴,与妻子相拥而泣,陆焉识弹奏的旋律便是《渔光曲》,而镜头内钢琴演奏的声音刚作停顿,画外主题音乐又以女声哼唱的方式渐起,这种画内画外的呼应是影片在主题音乐构思上的一大亮点。

1.2 多样的场景音乐:烘托时代氛围

《归来》在叙事上有三个时间段,一是文革期间陆焉识越狱后又被捕,二是文革结束三年后陆焉识的归来,三是很多年后陆焉识夫妇满头白发去火车站“接人”。具体到每一时间段甚至每一幕场景,导演和音乐指导都有细心地琢磨当时时代背景,并选择最具年代特色的音乐,将观众瞬间拉回那个年代。

在影片开头,《娘子军连歌》的歌声一响起,熟悉那个时代音乐的观众立即能够将时间定位在文革期间。而之后《红色娘子军》选段在多处出现,音乐节奏十分紧凑,可以从侧面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

此外,在影片三个不同时间段之中,大街上播放的歌曲是各具时代特征的。例如文革期间第一次冯婉瑜奔向火车站与陆焉识会面时,街上播放的是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而文革后冯婉瑜去火车站“接人”的路上,播放的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欢快的旋律再也没有惶恐的紧张感,但婉瑜的状态仍令人担忧;第三个时间段出现了晨练的歌曲,表现出在新时代人们追求健康,不再笼罩在革命主题的生活之下。在影片后半部分电视机传来了春晚中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这样的场景音乐让观众联想到过年时的团圆,与陆家形成反差,突出悲剧的主题,也为后文冯婉瑜送饺子的段落做了铺垫。

2 声音设计在《归来》中的体现

2.1 声音风格: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结合

电影声音的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现实主义风格和表现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获得的艺术真实。[2]电影《归来》中,现实主义的声音设计手法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

例如在女儿丹丹跳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时,排练厅内舞鞋与地板摩擦发出的哒哒声,战士拿起枪杆发出的咔咔声,都是尽量去还原当时客观场景的真实声音。影片中出现了多次下雨的情节,与情节、人物心理的设计直接相关,而不同场景雨声音量的大小、雨声所占声音的比重都与画面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现主义的手法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陆焉识偷跑回家慢慢转动门把手门却没开的情节有较为显著的体现。此刻屋外的雨声被刻意的屏蔽减弱,房间内静的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而镜头特写给陆焉识转动门把手,唯一能听到的声音便是老化的门把手转动发出的金属音响效果,[3]同样的处理还可以在影片第二段落的丹丹喊了声“爸”的情节体现出来。这些特殊处理化的声音与正常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形象地刻画人物的主观感受。

2.2 声音细节:主观客观、片头片尾、画内画外的设计

声音细节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故事中的地点、人物、时间、事件的基调,而在叙事视点层面的斟酌、片头片尾音乐的考虑、过渡音效的设计、画内画外声音的对比等等都能为声音细节的设计提供帮助。在《归来》中笔者就发现了几处十分典型的案例。

1)叙事视点上主客观的结合

视点决定了观众观看影片的角度,进而决定了观众理解声音和画面的切入点。好莱坞著名声音设计师兰迪·索姆在一次采访中指出:“电影中最有力的声音设计段落就是那些主观视点段落。主观视点段落为声音设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为一旦观众意识到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来源于某个人的主观感受,电影制作者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制造他想要的一切,而观众将无条件地予以接受。”[4]

在电影《归来》的第二部分段落,陆焉识在晚上进入家门帮冯婉瑜盖被子,冯从睡梦中惊醒,哭嚎着将陆赶出房门……在这一段中,镜头上存在着主客观视角的切换,当陆焉识去给冯婉瑜盖被子的过程中,镜头从客观视角切换到冯婉瑜的主观视角,看到的是被子向镜头前盖过来,此时环境声的音量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主观视角冯婉瑜从睡梦中醒过来时周围的环境是寂静无声的,而客观视角中环境声是能够被察觉的。这样的主客观视点的切换存在着导演一定的动机,借此表现矛盾冲突发生前人物心理发生的微妙变化。

2)片头的火车轰鸣声及片尾女声哼鸣

一部佳作必然需要一个良好的开头,而开头配合什么样的声音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影片设定氛围、提供情节发展关键信息、交代角色故事背景等等,让观众能很快进入到观影状态。《归来》的开头选用一段火车横向驶过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作为开头,而这里的火车轰鸣声便包含着多层寓意。

3)画外空间的拓展,进行渲染或对比

在《归来》中,张艺谋在画面色彩方面运用淡寡的色彩配合简洁干净的背景来营造氛围。然而部分场景狭窄的室内光线较为昏暗,画面为冯婉瑜对着镜子梳理鬓角,想要表现冬日天未亮但却已至清晨的信息,导演采用了在画外添加鸟鸣的音响效果,从而让观众透过画面能够提取到时间信息:已经来到了新一天的清晨,冯婉瑜正在梳妆准备去车站接丈夫。这里鸟鸣声的添加便起到了阐明画外信息,渲染氛围的作用。

而在影片第二段落过年陆家却无法团圆的段落,窗外能够传来清晰的炮竹声,这里炮竹声的设计既是还原过年时候的客观环境声,又能够使得画面空间得到拓展,通过屋外节日气氛的浓厚热闹与屋内家里的冷清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进一步烘托悲凉的气氛。

3 《归来》音乐音响之独特探析

3.1 动机:但凡“阅读、凝视”之处必有乐器独奏

在拉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影片中人物但凡出现“阅读、凝视”的动作,往往音乐会与之相配合,并选用单一的钢琴或小提琴独奏。具体的情节画面与声音的配合见图1。

由图1中可见,导演之所以选择特定的镜头进行配乐是带有一定动机的,而声音的动机为的是表示某种含义和意图。故事中重要的情节,场景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需要通过声音动机的运用,来将观众引导到关注焦点,注意力吸引到某些细节上。[5]在《归来》中,凡是主人公进入阅读或凝望的状态,往往进入了情感的抒发点与情绪的高潮点,此时导演为了传达某种含义,进行人物与空间的塑造,选用专一的旋律进行配合,从而给观众以引导和期待。

图1

而影片中反复出现单一的钢琴伴奏是值得探讨的一点。从积极层面来看,钢琴旋律的统一能够使得整部影片显得整齐划一,风格鲜明突出,通过不断强化音乐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状态和心理是不断在变化的,在情绪需求高于音乐属性的情况下,单一的独奏很难表现出情绪前后的变化以及人物复杂的心理。

音乐情绪单一导致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整部影片情绪的高潮段落:陆焉识弹起家中钢琴企图唤醒冯婉瑜的记忆,冯婉瑜哭泣着与陆相拥后忽然情绪骤变,将陆推开。在这一部分,情绪渐起时钢琴与女声的配合是点睛之处,但当情绪突变时音乐却丝毫没有发生变化,这就容易让观众的情绪滞留在原处,导致情感把握的不准确。笔者认为,更为恰当的方法是当冯婉瑜脸色稍稍开始变化时,音乐也给予一定铺垫与暗示,通过转调或渐强的方式让情绪骤起,在冯将陆推开的刹那音乐也骤停,从而将惊讶恐惧的情感抒发到极致。

3.2 “火车轰鸣”意象的选择

电影的影像符号画面所传达的意义,即“象”与“意”,而富有文化意蕴的意象一定渗透了张艺谋个人的主观情感和价值取向,通过构图、色彩、声音等让观众耳目一新。[6]火车作为具体的意象,能够在电影中起到传递情感和衬托主题的作用。在《归来》整部电影当中,火车轰鸣声不仅出现在开头,之后的多处段落也反复出现,与开头相互呼应,从而形成段落感与整体节奏感。

4 结语

电影的艺术不仅是纯粹的画面艺术,同时带给观众的是视听艺术。给观众带来听觉的感官享受是一部优秀电影应具备的要素。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在声音构成上,通过做减法的方式,向观众深情诉说但却简单亲切,成为了整部影片的亮点。在声音设计上也通过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风格的结合、主观客观视点音乐音响效果的配合、典型意象音效的选择、典型情节环境音乐设定的动机等使得影片更具个人风格化,而笔者认为单一主题音乐和重复音响效果的选择是该影片值得商榷之处。

[1]刘阳.用电影勘探人心[N].人民日报,2014-05-19(012).

[2]王珏.电影声音设计的概念及方法[J].当代电影,2010(03).

[3]李立.电影表演:情绪、情感的艺术[D].重庆大学,2011.

[4]游飞.观看与呈现:论电影化的视点[J].当代电影,2009,11:65-71.

[5]赵婷婷.王丹戎电影作品中声音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6]范丽云.张艺谋电影意象的诠释[D].浙江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陆焉归来段落
心理小测试
荒诞历史之下的人性与自由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陆焉识形象论
电影《归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