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肾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5-04-14 05:54焦次来刘再加王宇翔
海南医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肾动脉血尿肾盂

焦次来,刘再加,王宇翔,夏 萌

(鄂州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湖北 鄂州436000)

左肾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焦次来,刘再加,王宇翔,夏 萌

(鄂州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湖北 鄂州436000)

肾脏;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肾血管瘤是极少见的良性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术前确诊困难,常误诊为肾盂癌等恶性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瘤的CT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病进行复习,旨在提高肾血管瘤的诊断水平。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6岁。因“肉眼血尿”于2015年2月5日入院。患者约3 d前无特殊诱因出现肉眼血尿,呈全程肉眼血尿,尿色呈鲜红色,否认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腰腹部疼痛麻木等。体温(T)36.5℃,心率(P)72次/min(规则),呼吸(R)20次/min(规则),血压(BP)125/82 mmHg(1 mmHg=0.133 kPa)。体格检查:双侧肾区未及叩击疼,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尿潜血(BLD)+++,尿蛋白(PRO)+。器械检查:外院彩超显示双侧肾脏及膀胱未见异常。入院后予留置尿管行膀胱冲洗,引流出大量肉眼血尿,并行3次尿液脱落细胞检查,3次尿液脱落细胞检查提示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CT扫描:左肾下极肾实质内可见一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影,CT值约为74 Hu,最大横截面约为1.8cm×2.0cm,密度较均匀,边缘尚清楚;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无明显强化,CT值约为79 Hu,实质期及肾盂期病灶仍无强化,CT值均约为76 Hu,边缘清楚,密度均匀,与髓质密度接近;邻近肾皮质无明显侵蚀呈延迟性强化,表现为皮质期呈等密度,实质期及肾盂期密度增高;肾动脉CTA显示病灶内未见明显的血管影,病灶周围肾窦内见纤细的血管影走行,左肾动脉、静脉以及下腔静脉内未见明显异常;CTU显示瘤体区充盈缺损,周围肾盂肾盏受压但无侵蚀征象,肾周间隙清晰(图1~6)。CT诊断:左肾下极肿瘤性病变,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能性大,肾盂癌不除外。

图1 CT平扫左肾下极实质内不规则形高密度肿块,CT值约为76 Hu;图2 增强扫描皮质期无明显强化,CT值约为79 Hu;图3、4 实质期与肾盂期仍无强化,CT值约为76 Hu,病灶边缘清楚,邻近肾皮质形态无异常,密度减低,呈延迟性强化;图5 CTU显示病灶区充盈缺损,肾盏肾盂受压、无侵蚀;图5肾动脉CTA显示病灶内未见明显的血管影,肾窦内见纤细的血管影迂曲走行,左肾动脉、静脉以及下腔静脉内未见明显异常。

手术所见: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左肾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左肾及左侧输尿管,左侧输尿管末端及膀胱壁间段袖套样切除,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发现距离肾门1cm见2cm×2cm的褐红色区域;术后解剖标本证实左肾下极肿瘤性病变,肾盏内及左侧输尿管全程未见明显异常肿物,膀胱内未见异常肿物。术后留置肾床及耻骨后引流管。

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左侧肾髓质近肾盂处)血管瘤(图7)。

图7 病理图片显示大小不一扩张的血管(HE×100)

2 讨 论

肾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起源于胚胎时期未发育成正常的残余血管细胞,是由病变部位血管或淋巴管聚集增生而形成的肿瘤样结构,可以压迫周围组织,不侵犯邻近组织,但不与周围血管相通,一般无完整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属于良性肿瘤[1]。肾血管瘤以单侧多发,双侧者仅占12%,往往伴有其他部位血管瘤如脑、骨、肝脏或大肠等,与种族、性别和肾脏位置无关[2]。肾血管瘤多发生于肾盂黏膜下层、肾盏或肾皮质,大多发生在髓质[3]。组织学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其中以肾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肿瘤大小不同,小的如针尖,大的直径大10cm以上,大体标本为暗红色的质软肿块,没有明显包膜;镜下可见大量上皮细胞组成的各种形状的空腔,腔隙内可见充满红细胞及小栓子。

肾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中青年,以30~40岁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男女均等。血管瘤小者,常无明显的异常症状,大者可引起血尿甚至于大出血,血尿为大量全程肉眼血尿,可为持续性,大多数为间歇性,持续与间隔时间无一定规律。当血块堵塞输尿管时,可有肾绞痛表现。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肾脏肿瘤最常规方法[4]。超声检查可作为肾血管瘤首选的初筛检查方式,可了解瘤体内的血流分布情况,小的可无阳性发现,大于1.0cm者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的团块,呈中低回声或中高回声。典型肾血管瘤CT检查平扫显示肾血管瘤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扫描有结节状、团块状强化,肾窦脂肪内见走行异常的血管影。本例患者CT平扫呈高密度,边缘清楚,三期扫描(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均未见强化,强化方式与文献报道延时强化不符,可能与瘤体出血、血管较多血栓、反复机化等因素有关;此外,笔者还注意到本病例三期扫描中肾皮质形态正常呈延迟性强化,推测此征象与肾血管瘤是由扩张大小不一的血管构成,内部结构疏松呈海绵状扩张改变,具有较多腔隙,从而引起“盗血”作用导致瘤体所属区域肾皮质缺血而显影延迟,复习笔者所查有关文献尚无对此征象描述,此征象有无特征性亟需更多病例证实。静脉肾盂造影或逆行肾盂造影对肾血管瘤诊断有限,可显示正常,或显示充盈缺损;CTU显示瘤体区充盈缺损,周围肾盂肾盏受压。肾动脉造影对肾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5],肾动脉造影中血管瘤可表现为动脉期的快速充盈,血管扭曲、变形成团,无明显占位效应;静脉期病变染色较深,造影剂排泄较缓慢,静脉后期病灶明显。本例肾动脉CTA显示病灶内无明显血管影,病灶周围肾窦内见纤细的血管影走行。

肾血管瘤是极少见的良性肿瘤,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在术前依靠CT无法明显诊断,常误诊为肾盂癌等恶性肿瘤。肾血管瘤主要需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盂癌等鉴别:(1)肾盂癌:好发于40岁以后,平扫呈肾盂内软组织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2)乳头状肾细胞癌:常见于长期血液透析和获得性肾囊性疾病的患者,好发于50岁左右,40%为多中心病灶,CT平扫病灶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钙化较常见,属于乏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3)乏脂肪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女性多见,平扫呈高或等密度,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边缘清楚,常见劈裂征或杯口征;增强呈均匀强化和持续性强化是其特征。(4)嫌色细胞癌:好发于60岁左右,多位于髓质,乏血供肿瘤,多数轻度均匀强化,50%有包膜。

手术切除是治疗肾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可根据血管瘤的部位、范围、大小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体积较小而局限的肾血管瘤可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术。本例临床为了谨慎起见,采用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膀胱袖状切除术。若能术前明确诊断,采取肿瘤挖出术或部分切除术,就可避免不必要的肾切除术,最大程度地为患者保留正常肾单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出现以下几点应该考虑肾血管瘤:40岁以前患者突发出现大量全程肉眼血尿,有反复、间歇性时间长及无痛性特点;多次尿液脱落细胞检查中查找肿瘤细胞阳性;CT检查明确肾盂或肾实质内占位,体积不大,无明显侵润,增强扫描呈结节状、团块状强化,肾窦脂肪内见走行异常的血管影。即使多次尿液脱落细胞检查中查找肿瘤细胞仍阴性、影像学检查不具备典型血管瘤“快进慢出”特点的血尿患者,亦不能排除血管瘤可能,可考虑行进一步肾动脉造影或输尿管软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最终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

[1]任亚军,王成明,马兆寅.左肾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4,35(6):437.

[2]魏一娟,王小鹏,高剑波.肾血管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5):757.

[3]肖云翔,陶 然,孔祥田.肾血管瘤二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10):635.

[4]唐 浩,胡桂周,张 玲,等.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3,28(10):1037-1041.

[5]秦 奋,郭全喜,常保东.肾血管瘤及肾窦血管瘤的诊疗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0,5(31):62-63.

R737.11

D

1003—6350(2015)20—3105—03

2015-05-09)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0.1129

焦次来。E-mail:jcl8628@163.com

猜你喜欢
肾动脉血尿肾盂
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肾盂旁囊肿21例体会
彩超对预测胎儿肾盂分离转归的临床价值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
胎儿肾盂扩张相关疾病的三维超声诊断研究
肾动脉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