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一例

2015-04-14 05:54刘昌盛李永贤
海南医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潜血基底膜系膜

刘昌盛,李永贤

(莒南县人民医院内五科,山东 莒南276600)

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一例

刘昌盛,李永贤

(莒南县人民医院内五科,山东 莒南276600)

膜性肾病;IgA肾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与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共同发生于同一患者极为少见,其发病率[1]约占肾脏穿刺病例的0.1%。本文通过对1例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分析及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特点。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42岁,因双下肢反复水肿7年于2013年5月9日入院。7年前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查尿常规示蛋白++,潜血++,于上级医院诊断为“肾小球肾炎”,口服“泼尼松、金水宝”治疗,未行肾活检。多次复查尿常规示蛋白减少至转阴,泼尼松逐渐减量,7个月后停用,间断服用“金水宝”。每年定期查尿常规示蛋白阴性,潜血+~++。入院前10 d前患者又出现上述症状,来我院查尿常规示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0~5/HP。无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Bp)130/80 mmHg(1 mmHg=0.133 kPa),眼睑水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0~5/HP;生化:尿毒氨(BUN)3.2mmol/L,肌酐(Cr)48.8µmol/L,总蛋白(TP)60.7 g/L,血清白蛋白(ALB)28.0 g/L,甘油三酯(TG)2.09mmol/L,总固醇(CHO)7.90mmol/L,LDL4.57mmol/L;24 h尿蛋白定量5734 mg;血常规正常;抗核抗体8项阴性,免疫球蛋白全套正常,补体C3、C4正常;乙肝、丙肝标志物阴性;肿瘤标志物阴性。B超示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行肾穿刺活检,病理:光镜见36个肾小球,未见肾小球球性及节段性硬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轻-中度增生,局灶节段性加重伴内皮细胞增生,系膜区、上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基底膜增厚,钉突样结构不明显,可见2个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图1)。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小灶状萎缩,肾间质小灶状炎症细胞浸润,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免疫荧光:IgG(++)、C3(+)沿毛细血管袢颗粒状沉积(图2),IgA(+++)沿系膜区团块状沉积(图3)。电镜(图4):检测到1个肾小球,基底膜节段性增厚,厚度达1390 nm,上皮下、基底膜内见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弥漫融合;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肾间质无特殊改变,小动脉管壁增厚。诊断为Ⅰ期膜性肾病伴局灶增生性IgA肾病。依据患者病情继续甲泼尼龙40 mg/d静滴,环磷酰胺1.0 mg静滴/月(共6次),贝那普利5 mg/d治疗;于第4周改为甲泼尼龙40 mg/d口服,第9周开始减量,每10 d减4 mg,减至16 mg时维持2周,继续减量至8 mg/d维持。随访12个月,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0.09 g,尿常规蛋白-,潜血+,肾功能BUN3.6mmol/L,Cr54.8 umol/L,TP80.3 g/L,ALB38.2 g/L。

图1 PAS见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伴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图2 免疫荧光IgG沿毛细血管袢颗粒状沉积;图3 免疫荧光IgA沿沿系膜区团块状沉积;图4 电镜检测到一个肾小球,基底膜节段性增厚等

2 讨 论

IgAN和MN是发病机制不同的两种肾小球疾病,前者主要为血清IgA1铰链区糖基化缺陷,易形成多聚IgA1或被自身抗体识别形成IgA1IC,二者与肾小球系膜细胞有较高的亲和力,结合后诱导炎症反应导致IgAN。免疫病理特征为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膜性肾病分为特发性(IMN)和继发性两大类。IMN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很少出现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免疫病理为IgG、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Th2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IMN发病过程,形成以IgG4为主的原位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目前发现的原位抗原[2]有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IgAN与IMN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易感基因。Guella等[3]发现家族型IgAN合并MN病例,而且IgAN与MN均与HLA-DR2相关[4]。目前多数观点更支持两种疾病独立发生于同一患者。

本例患者7年前倾向于单纯IgAN,再次入院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经肾活检明确为MN合并IgAN。也有报道1例IMN患者14年后转变为IMN合并IgAN[4]。回顾迄今为止国内报道22例IMN合并IgAN患者,女性多见(13例),年龄17~73岁,全部患者均有肾病范围蛋白尿、血尿,其中15例尿蛋白>3.5 g/d,肾功能均正常,临床表现兼具IMN、IgAN特点,也有学者认为与IMN更相关[5]。病理表现符合王素霞等[1]提出的IgAN与IMN诊断标准,并表明电镜及免疫电镜在诊断该病中具有重要价值。确诊IgAN合并IMN时需排除继发性肾病,常见的为狼疮性肾炎、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继发性肾病发病机制复杂,除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外,还存在循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作用,病理也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系膜细胞增生,多种免疫复合物在多个部位沉积。该患者无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炎、肿瘤临床表现,抗核抗体谱、肝炎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均阴性,免疫荧光C1q阴性,排除继发性肾病。

患者明确诊断后应用甲泼尼龙、环磷酰胺治疗。随访12个月,尿蛋白逐渐下降至转阴,肾功能在正常范围。目前多数文献[5-7]认为IgAN合并IMN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大,但仍需要长期观察,必要时重复肾脏穿刺。

[1]王素霞,邹万忠,杨 莉,等.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3):171-174.

[2]丁小强,刘春凤.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2):108-112.

[3]Guella A,Akhtar M,Ronco P.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n identical twins[J].Am J Kidney Dis,1997,29(1):115-118.

[4]Miyazaki K,Miyazaki M,Tsurutani H,et al.Development of IgA nephropathy14 years after diagnosis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 [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2,17(1):140-143.

[5]马序竹,张 宏,王素霞,等.IgA肾病合并原发性膜性肾病二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72-474.

[6]刘旺霞.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8):755-756.

[7]宋 岩,李冀军,张壹言,等.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二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文献复习[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436-11440.

R692

D

1003—6350(2015)20—3107—02

2015-03-21)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0.1130

刘昌盛。E-mail:857401147@qq.com

猜你喜欢
潜血基底膜系膜
新生小鼠耳蜗基底膜的取材培养技术*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金属离子/环糊精包合物在潜血指纹显现中的应用
尿潜血“+”是肾炎吗
豚鼠耳蜗基底膜响应特性的实验测试与分析
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基于螺旋型耳蜗的数值分析
尿液潜血检验在临床检查中的效果
腹腔镜下直肠癌系膜全切除和盆腔自主神经的关系
不同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