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数字化趋势与出版业创新——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数字化转型为例

2015-04-14 11:39万晓琼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期刊数字化数据库

■万晓琼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服务功能的拓展,以及电脑、电子阅读器和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等新兴传媒介质的不断普及,人们的传统阅读方式也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据统计,纸质阅读虽然仍然主导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但是它所占据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而电子阅读方式所占的比重却在逐年提升,在成人尤其是年轻人群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电子阅读将取代纸质阅读逐步统领人们的阅读方式。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在改变用户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的同时,也使期刊出版与传播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1]。特别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期刊的读者转换为用户,他们需要的是有用信息,而并不一定是某种具体刊物[2],这就需要传统期刊在办刊理念、盈利模式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转型。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数字出版产业初步成型。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2540.35亿元,比2012年增长31.25%,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2.15亿元。[3]但是,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数字化形式单一、知识产权保护难、与受众互动不足、产业链还不完善等。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集成和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面对数字出版发展趋势,他们在适应数字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以及加快数字出版的步伐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本文以“中心”期刊出版数字化实践为例,对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及出版业创新等问题进行研究。

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

(一)数字期刊的界定

数字期刊,即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或网络中并通过数字媒体进行发行和阅读使用的一种连续出版物。数字期刊的概念,经历了电子期刊 (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电子媒介上并通过电子媒介发行和阅读使用的期刊)、互联网期刊 (以数字化方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和发行的期刊)和数字化期刊(以数字化的方式编辑、出版、发行的期刊)等概念的演变过程。数字期刊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数字期刊必须是一种连续出版物;二是数字期刊的整个出版流程以及读者的阅读使用,都是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的。从实践来看,参与数字期刊出版活动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将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化,构建数字出版平台;二是整合发布数字化的期刊内容,开发多媒体期刊在线平台;三是出版发行完全数字化的期刊。目前,我国数字期刊出版活动主要以将传统期刊数字化为主,而在纸质期刊数字化之后,期刊内容的集成性数字出版平台成为传播的主要方式。完全数字化的期刊,尤其是多媒体期刊,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数字期刊的优越性

由于具备支持快速传播信息的超级强大功能,互联网在现实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体角色,它对传统纸质出版的意识、思路和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出版业展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催生了传统期刊的变革契机。这种新鲜事物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核心要素都是内容生产。[4]然而,虽然纸质期刊拥有自身独特优势 (如内容的原创性和品质的权威性等),但是其信息量有限,获取渠道单一且传播速度慢,而数字期刊因具有信息海量、获取渠道快捷等特点很快成为读者的首选。[5]归纳起来,相比较传统纸质期刊,数字期刊具有以下一些优越性。

一是低成本性。数字期刊以数字化手段进行内容的生产加工并主要通过网络发行,可以实现免印刷、无纸化出版、无库存发行,因而更加节约成本。二是即时性。借助于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的强大功能,数字期刊不仅内容更新便捷,可以随时增加或更新内容,而且传播速度迅速,网上发布的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传至世界各地。如电子期刊在编辑完成后,可以同时发送给全球数亿万用户,一键瞬间完成。可以单篇内容形式即时出版,而无须整本期刊内容完成后再出版。三是海量性。从理论上来说,数字期刊的信息容量是无上限的,可以无限量地增加相关链接。它既可以图文,也可以声影,能够承载更多和更丰富的内容。海量的存储空间能够支撑起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巨大的信息容量突破了纸质期刊的版面限制。四是共享性。数字期刊不仅能够快速实现所传播信息和资源超越时空的广泛共享,可供千万读者在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在线阅读,而且具有开放性和服务性等多种良好特性,能够实现编辑、作者和读者“直连”的双向或多向沟通、交流和互动。

此外,数字化出版还有以下优势。(1)可以按需在线阅读和下载。读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在线阅读或下载所使用期刊的内容,购买时仅需购买所需内容,而无须购买整本期刊,使购买和使用方式更加灵活。(2)使用性能强大。数字期刊可实现内容检索、超文本链接等,使用更加方便,但是数字期刊对设备的依赖性较强,需借助一定的数字化设备进行读取。(3)纠错和修订便捷。传统期刊无法修改,只能事后刊登更正声明,而当数字期刊的内容出现错误或有不完善之处时,可直接在原文中修订或添加修订链接,因而数字期刊事后的更改、修订更加方便。

(三)数字化是期刊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的传播载体”[6]。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把继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和传播作为出版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大力发展内容产业”[7]。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指标:“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形成8~1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园区。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8]由此可见,数字出版已是大势所趋。这种发展趋势要求各出版单位积极尽快做出调整,创新编辑出版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出版。

二、中心期刊出版流程

“中心”现在的编辑出版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料收集与整理。资料室每年通过征订、交换等方式,征集国内公开出版的人文社科类期刊、报纸及部分以书代刊的集刊。资料室将当日收到的期刊、报纸的出版信息进行登记,建立原发刊出版信息电子数据库,实现报刊资料信息网上查询。

文章的专题分类。书报资料中心共有148种期刊,每种期刊根据其学科归属,设有一个专题代号,如《国民经济管理》专题代号为F10。“中心”设有圈选编辑室,圈选编辑根据当期杂志、报纸每篇文章的学科归属给一个相应的专题代号,并制作稿件信息卡。

集合文章,制作稿件信息卡。每篇文章都附有一张“稿件信息卡”。圈选编辑对单篇文章进行分类以后,交打卡组制作文章的 “稿件信息卡”。“稿件信息卡”用来刊载原发文章的主要信息,包括文章的专题分类号、标题、起止页码、原发报刊刊名、刊期、出版地和作者简介等内容。“稿件信息卡”制作完毕以后再与相应的文章订装在一起,即成为完整的“复印报刊资料”备选资料。

文章的类目细分。编辑室指定专人按时到资料选材室领取稿件,将相同专题的文章集合一起分送不同专题的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根据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参照“专题分类表”,依据“分门别类,集中同类”的原则,对每篇文章进行类目的细分,每篇文章配置一个相应的类目号。

选稿、审稿。(1)初选。责任编辑从文章“创新度、论证完备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等方面认真审阅每篇文章,精选优质文章组成当期稿件,送学术顾问评审,并附送《审稿意见表》,在“责编审稿意见栏”写明本期组稿思路、文章安排等内容。(2)二审。学术顾问在责任编辑初选基础上进行二次审稿,并在《审稿意见表》上填写顾问审稿意见。(3)整理、查重。责任编辑对顾问返回的稿件进行再次审阅、整理,拟定具体栏目及文章。拟转载的文章需进行查重,查重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本刊近年转载文章的查重,另一部分是对学科交叉性较大的其他相关期刊转载文章的查重。(4)终审、定稿。责任编辑将稿件连同填写好的《录入刊发稿作业单》和《审稿意见表》一并送交编辑室主任审核和签字,确定最后发稿总目。

此外,“中心”的编辑出版流程还包括:录入、排版、校对;互审、终审,由相关学科期刊的编辑进行互审,由编辑室主任或室主任指定的资深编辑进行终审定稿;质检、审查;印制出版等。

三、中心数字化编辑出版流程创新

数字化时代不但对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作为期刊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和期刊编辑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9]因此,在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下,“中心”抓紧对多个传统流程进行数字化创新改造,简化并删减某些不必要的流程。

资料收集与整理。中心现收集有国内公开出版的人文社科类期刊、报纸及部分以书代刊的集刊,约3500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通过免费获赠方式收集了一部分原发刊的电子数据,今后可以继续该项工作,尽可能多地获取原发刊的电子数据,并可以考虑对不能免费获赠的核心重点期刊付费获取。无法获取电子数据的期刊论文可采用扫描方式,转化为电子数据。通过科技手段,技术人员设计相应程序,使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原发刊数据能够转化成统一格式可供再次编辑处理,并为每一篇论文设置相应的唯一识别码,链接相应的信息。内容除传统“稿件信息卡”包含的内容外,还可以添加基金项目信息等,并以此建立多层次不同授权可供编辑提取的来源期刊电子数据库,如论文数据库、作者信息库、基金项目信息库等。根据“中心”多年转载数据的统计分析,挑选一定比例的高频转载期刊,建立核心期刊数据库(此数据库可以按年度定期更新、补充)。

文章的专题分类。“中心”圈选编辑在论文数据库中对每篇有价值的文章进行专题分类,并按专题号形成不同专题电子数据子库,如“‘国民经济管理’论文数据库”。

文章的类目细分及论文打分。各个责任编辑进入相应专题数据库,对本期稿件进行审读,按各专题分类表对文章进行类目细分,并根据中心论文评价体系从文章 “创新度、论证完备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打分,通过事先设定的计分公式得出一篇文章的综合得分,然后形成初审后专题数据库。同时,授权各专题的专家顾问、期刊同行评审专家进入专题数据库审读文章,对文章进行二次打分。系统根据两次打分结果按照一定程序计算文章的最终评分,按照评分结果从高到低排列,形成专家评选后论文数据库,并依据一定的比例选取分数靠前的文章,最终形成本专题本期待选论文数据库。

查重、选稿、审稿。各专题编辑根据最终评分结果,按照本期栏目设计,从高到低选择所需文章,并将每篇文章在“中心”已刊登论文总库中进行查重,删除已刊选的文章,组成本期电子刊物的初稿。然后,由复审定稿人员进行再审,确定最终电子期刊文章,同时上传定稿目录,以备“中心”其他刊物查重。

修改、审查、刊发数字期刊。对确定的文章进行编辑修改,修正其中明显的错误,交由排版人员排版;质检人员对排版后的电子稿件进行刊发前的核查,确定无误后立即网上刊发,并形成各专题已刊发期刊电子数据子库,融入总的“中心”已刊发期刊数据库中。

数据库的利用和深加工。在新流程中,同步创建了多个可供后期重新加工利用的数据库。如:利用中心来源期刊数据库,包括下属的各专题子库不仅可以提供给读者进行论文查询,还可以按顾客要求的主题检索定制所需产品,如果有纸本定制需求时,也可以考虑印制出版纸本期刊;依据各专题经过打分的专家评选后论文数据库,可以从中选取优秀论文进行二次摘编,形成不同专题的文摘数字期刊;各专题编辑可以据此归集相关学术热点,提出学术热点报告,并撰写综述文章,还可以进行期刊评价工作,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排序评价;通过已刊发数据库,可以统计分析各学术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质量,评价各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并且可以细化到某研究机构在某方面领域的科研水平,在各不同领域对各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序评价,以上评价结果每年在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报刊上按期发布。此外,新的编辑出版系统是一个包容性的开放系统,获得授权的作者、读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要求查阅、下载中心数据资料,还可以与编辑进行在线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中心”可以及时从中洞察新的市场需求,创新的产品;读者、作者参与论文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心”评价体系的公信力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以上新的编辑流程均为无纸化电子操作,与传统流程比较,省去了后期录入、校对和印制出版的环节,且简化合并了某些环节。如集合文章和制作稿件信息卡,在新流程的第一个环节“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环节中就一并完成了,而印制出版环节则完全省略,这样既节省了成本也大大提高了文章刊发的时效性。

四、数字化背景下期刊出版创新

数字化全面解构着传统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也包括信息传播方式。[10]因此,数字化是期刊出版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要求期刊服务内容互动化、媒介质移动化以及盈利模式多元化等。为此,传统期刊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转型,重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创新阅读方式。一方面,实现跨媒体出版。跨媒体出版是指出版者在完成出版设计和制作后,把相同内容传输到不同媒体上,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的过程。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力量。新媒体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涵盖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多种信息媒介,借助博客、播客、维客、微博等多种信息发布方式[11]。特别是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更倾向于具有智能化和个性化的便携式移动媒体。[12]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期刊应打破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在定位、审稿、编辑、发行和定价等环节进行业务流程重构和创新。

第二,创新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方式。网络的高度交互性使人们可以迅速地反馈信息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目前我国期刊出版业还处于数字化的起步阶段,原有的单向性传播特性并未有实质性改变。然而,受众能够及时发表与反馈的互动性内容,恰恰是数字化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最具竞争力的因素。新媒体的发展,为数字化期刊与受众对象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及时性、互动性和便捷性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期刊与受众进行互动更为便捷。为此,期刊出版单位要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平台,及时反馈受众信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创新盈利模式多元化。传统期刊主要有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发行收入,另一种是广告收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化,传统期刊这两种盈利模式势必受到挑战,盈利空间会被大幅度压缩。在这种背景下,必须不断开发多种衍生产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融合以及盈利模式多元化。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互动性强、受众广的传播优势,将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转变为实现跨行业盈利及运营策略。[2]

[1]宋迎迎.学术期刊数字化方式探究[J].青年记者,2013,(24).

[2]叶金宝.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转型升级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J].出版发行研究,2014,(9).

[4]吴星,徐铭瞳.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现况解析及发展趋向[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2).

[5]柯锦华.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的创新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29.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人民网,2006-09-13.

[7]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人民网,2011-03-17.

[8]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2010-09-15.

[9]贺朝霞.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14,(5).

[10]叶娟丽.“综合性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学术研讨会综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3).

[11]李海燕.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12]马金玉.数字化出版视域下传统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5,(2).

猜你喜欢
期刊数字化数据库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期刊问答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据库
数字化制胜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