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求高效

2015-04-14 19:23顾云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扫路天游峰开朗

顾云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教育因素众多,关系颇为复杂。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如果阅读教学中,在有限的一节课内,教学内容太多太杂,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教学方法非语文化或泛语文化,我们的阅读课就会走入“高耗低效”的怪圈。在教学时,只有精准教学目标、精选探究主题、精简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本文试着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阅读教学中精简求高效的尝试。

一、精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课堂行为的一面旗帜。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挖掘出文本独有的语文训练要素和特有的语文魅力。还应真切理解三维目标,努力做到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交融和整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散文,课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细致入神。

备课组的老师在第一备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6个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了解课文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3.感悟作者描写扫路人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培养这种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一篇课文八个教学目标,任务艰巨。而且八个目标中,有的相互交叉,有的相互重复,有的过于拔高,所以我在二备时,把教学目标精简成四个: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耸险峻的特点,以及对人物的衬托作用。

3.通过对文字的品读,感受扫路人开朗豁达的精神品格。

4.学习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这样简约、集中的目标,扣住了文本的主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相信教学目标精准了,课堂就能步入言意兼得、文法共赢的高效境界。

二、精选探究话题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探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探究话题的设定上。如果探究的话题过于琐碎,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精选探究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潜心会文,交流碰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让学生先提前学习课文并质疑,再从学生的问题中精选出两个问题作为课堂同步探究的主题:

1.天游峰有什么特点?课文明明写扫路人,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笔墨来写天游峰?

2.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课文用什么方法让老人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贯穿于全文,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有一定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又与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一致。有了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就会着眼全文,通过品词析句,感悟到文章的意蕴、情感及表达方法,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精简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能够反映出教学推进的过程。好的教学环节简洁清晰,环环相扣,高潮迭起,流畅自然,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教学的佳境,在无痕的训练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不好的教学环节拖沓繁杂,教学不能扣其要害,常常在某教学点上,反复地纠结缠绕,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环节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整合。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中,我没有一段一段地讲,一个一个知识点地教,而是始终围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探究话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品词赏句,交流分享,将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训练整合到简单清晰的教学环节中,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再让学生读读、想想天游峰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在学生品读交流及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天游峰高耸险峻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着提出第二个探究话题:一个扫路人,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扫路人在作者的眼中他是怎样的人呢?自由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语句,仔细品读后,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老人的特点,写在句子的旁边。学生带着问题默读静思,目光自然地停留在那些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上,在上面圈画批注。随即进行交流:随着作者和扫路人的交流不断深入,老人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和丰满。他精瘦朴实、健康慈善、热情乐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当一位学生交流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一句时,我就及时追问:“老人真的不累吗?刚才我们已经领略了天游峰的高耸、险峻。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一个70岁的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能不累吗?”学生恍然大悟:是老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才使他忘记了疲劳和艰辛。我再次追问:“现在你们知道课文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描写天都峰的高耸、险峻了吗?”这样就很自然地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当学生交流到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我又及时追问学生对这话的理解。“声音稍纵即逝,回荡在作者心里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吗?”学生经过讨论得知,不仅仅是笑声,还有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精神。作者这样写是希望老人豁达开朗的精神能永远伴随自己,也永远伴随别人。

最后在解读完扫路人形象,感悟开朗豁达的精神的基础上,我趁势让学生学习文章写作方法,并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

整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简洁清晰,环环相扣,流畅自然,学生在不断地阅读探究、品词品句、感情朗读中不知不觉步入学习的佳境,在无痕的训练中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

四、精心设计练习

训练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完整的有实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显性的任务,还应当完成理解和欣赏语言文字的文采、条理与章法和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及其组织章法等隐性任务,这样才能全面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在解读完扫路人形象,理解课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当堂写话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20年后作者和扫路人相见的情景。

20年后,我再次来到天游峰。在山脚下的一座小屋前见到了老人,我一眼就认出了他……(重点外貌描写)

我迎上去和老人打招呼,他略微迟疑一下,也想起我来了……(重点动作描写)

他搬个小凳在我旁边坐下,他依然那么健谈……(重点语言描写)

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我让每三个同学组成合作组,每人自主选择一个环节写,五分钟后,各小组拼成一篇文章,并围绕“是否体现老人朴实健康、豁达开朗的个性特点”进行评价修改。最后每一组都完成了一篇很好的习作。灵活选择的自主性、多元评价的开放性、小组合作的趣味性使整个练习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最优的发展。

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只有精选教学目标,精简探究话题,精简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抓住一点或者两点做足文章,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自由,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走向扎实和高效,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其特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扫路天游峰开朗
丹山碧水
2019年我国扫路车市场回顾及2020年前四月市场分析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扫路车多功能配置分析及研究
俄罗斯留学生: 中国人的热情与开朗打动了我
地名有关
徐工“环保小蜜蜂”纯电动扫路车正式下线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相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