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渊源瓷脉 发扬华夏文化
——记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杨国政先生

2015-04-15 06:18马玲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政杨老钧瓷

○文/马玲

传承渊源瓷脉 发扬华夏文化
——记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杨国政先生

○文/马玲

被誉为“华夏第一都”的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这里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尤其是禹州市神垕镇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而出生在这一方宝地的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杨国政先生,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书写了一段瑰丽的钧瓷传奇,为我国瓷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渊源瓷脉 倾注一生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风雨兼程,1974年高中毕业后,年仅21岁的杨国政进入神垕镇东风工艺美术瓷厂工作,在这里开启了他的瓷器人生。由于其在钧瓷烧制方面特有的天分,进厂三年后他就开始担任该厂钧瓷试验组组长。杨老回忆道:“当时高中毕业进厂后,我曾师从王镇江教授等学习雕塑造型。当时王教授雕了很多型,但是由于厂里的技术还很薄弱,需要请大厂的老师傅进行烧制,为此在烧制的过程中厂里选派了4个人当学徒。但是在后来烧制的过程中仍烧不成,厂领导只好又请老师傅过来,最后我自荐承担这个工作,领导说你干吧。”

烧窑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而当年杨国政等人的烧窑条件更是难以想象的差。他记得当时大雪纷飞,还没有窑棚,他把窑棚的锋刃摘下来放在关火的地上,用锋刃在那烧窑。除了非常辛苦以外,晚上一个人的寂寞更是常人难以忍受。但凭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他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怕苦、不怕累,也从不计较名利。当时家里没有电,他经常是清晨很早就赶到厂里设计雕塑,中午下班后回家匆匆吃完饭又赶回厂里,晚上下班后别人都走了,他还在继续工作,加班加点,也从不计报酬,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了钧瓷的研究和烧制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攻关,杨国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厂里还在广播里宣传表扬。结果一下子烧了五个窑。第一个窑烧成了,第二个窑他根据以前的经验烧的更漂亮,紧接着第三窑、第四窑、第五窑,烧制钧瓷的技艺愈加炉火纯青。当时他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开始被请去当老师,随后他开始在钧瓷界崭露头角。1980年,他在禹县瓷厂任技术攻关组组长,1984年调入神垕钧瓷研究所任钧瓷烧成组组长,1985年调入钧瓷一厂试验室工作,任钧瓷组组长。

1988年是杨国政人生中产生重大转机的一年,那一年他组建了国政钧瓷工作室。回忆当年,他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他的良好机遇。提到当时的情况,杨老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当时我上班的时候一天工资是一块多钱,后来我回家烧窑,一个窑就卖了1000多块钱,相当于每个月挣到100块钱,这是什么概念呢?”到哪里都是钧瓷一把手的杨老,之所以有这样的魄力,源于他对钧瓷的热爱以及多年来不懈的学习结果。他曾先后在中央工艺美院陶瓷造型设计班进行深造,参加全国陶瓷行业中小厂长技术培训,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禹州陶瓷高级研修班”等,为他的钧瓷人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荷口洗 (口:24.3cm 高:17cm 底:13.4cm)

古朴厚重 灵性俱显

我国瓷器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据杨国政介绍,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改革开放后,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得到了跨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历经上千年的风雨磨练,我国的钧瓷依然屹立于世界并熠熠生辉,这与钧瓷传承人们的辛勤和智慧是分不开的,杨国政就是他们中的一位。在多年的钧瓷研究和烧制过程中,杨老总是事必躬亲,也因此他的钧瓷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1977年他烧制的钧瓷作品双鹤瓶在《人民画报》(1978年11期)上发表,1984年获得农、牧、渔业部级金奖;1979年烧制的钧瓷作品短颈孔雀瓶被《人民中国》(1979年3期)刊载;1982年和1984年制作的作品长豹线枕和孔雀瓶在省旅游产品评比中获得优秀奖。

吉祥尊 (口:26.6cm 高:19cm 底:15.6cm)

组建国政钧瓷工作室后,杨国政的钧瓷作品创作达到鼎盛时期。2005年,他在河南省钧瓷文化宣传周展评会上被聘为专家评委,参展的钧瓷罗汉钵、天蓝红斑双系罐、玫瑰紫鱼缸等五件作品获得钧瓷珍品奖;2006年,他的作品红斑双系罐在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民间精品展中荣获银奖,作品月白釉窑变红斑双系罐荣获首届“超越杯”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作与设计大奖赛银奖;同年,他被河南省中国钧瓷文化节技术能手拉坯与雕塑大赛聘为专家评委,参展的钧瓷作品古币洗、三足炉、罗汉钵荣获珍品奖,古币钵、折边碗、荷口洗获精品奖,钧魂尊获旅游产品银奖;2007年,他的作品四系罐被评为陶瓷艺术设计类金奖,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双沿洗荣获金奖。

2008年9月,在第五届禹州市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评中,杨国政的钧瓷作品罗汉钵、荷口洗荣获金奖;2009年11月,第六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钧瓷作品展评中,三足炉、双系罐、玄纹尊、笔筒的等五件作品获珍品奖,荷口碗、鸡心碗等7件作品获精品奖;2010年7月,在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举办的钧瓷文化台湾行钧瓷作品展评会上,他有2件作品荣获金奖,4件作品荣获银奖,8件作品荣获珍品奖;9月,作品玄纹钵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上获金奖,这次获奖是杨老认为最能体现其艺术价值的经历,让他在钧瓷界名声鹊起;10月,在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与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质量评审委员会举办的“2010年河南省艺术陶瓷作品展评会”上,他有3件作品荣获金奖,同时,其作品吉祥尊在上海世博会河南馆展出;11月,他的作品钟式尊在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主办的“中原之星陶瓷设计艺术与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12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他有1件作品荣获金奖;作品三足炉被国家一级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2011年5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与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举办的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中,他有1件作品荣获银奖。

随着各种荣誉的到来,杨国政先生开始声名远扬。2008年4月,他被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聘为陶瓷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2009年11月7日,在第六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上,受到省委书记接见并合影留念,为其题词“显钧瓷魅力,扬大师风范”,嘉勉他不断创新,发扬光大钧瓷艺术,11月20日的《河南日报》进行了报道;同年12月4日,《郑州晚报》发表专版文章《钧瓷:“一把火”的传奇》,介绍杨国政的艺术经历;12月11日,《东方今报》发表专版文章《杨国政:就爱钧瓷那把火》;12月17日,《经济视点报》刊登专版《杨国政:用心铸就艺术精品》。2010年1月26日,《大河报》刊载介绍杨国政《钧瓷产业期待“窑变”》专题文章;同年5月19日,《书法导报》刊载介绍杨国政《钧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钧瓷以窑变为神,而窑变就在于一把火》,专题报道。2011年5月,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授予“河南省杰出陶瓷艺术家。

传承文明,促海峡两岸艺术交流

中国的瓷器文化需要不断的传承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杨国政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他说:“我参加过中央美院的培训学习,当时他们都很赞成传统的东西,说现在的东西没有传统的东西做得好,这其中包括雕刻。所以我对传统瓷器文化很重视,我从开始烧窑就是传承传统的工艺,开始都是很简单,后来慢慢发展到现在这样。当时我还以别人从北京带来的古代钧瓷作为参考,通过研究烧制成功。”

双系罐 (口:17.2cm 高:20.5cm 底)

罗汉炉 (口:22cm 高:20.2cm)

如意尊 (口:22.3cm 高:19.7cm 底:11.1cm)

谈到如何创新这一百年文化,杨老认为,对于这一传统工艺如果不能很好地传承,就谈不上创新,“你连走都不会走,就想跑那是不可能的,传承创新需要先把传承做好,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创新。如果没有继承传统的工艺,只是一味的追求创新,做出的作品就失去了它原本的精神和意义,背离了艺术家的初衷。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做到水到渠成。”

除了在钧瓷文化传承创新上的努力,杨国政先生还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瓷器文化的交流合作。他生产的钧瓷作品已经畅销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他经常参加海峡两岸的瓷器展览,其作品受到海峡两岸同胞的喜爱。在2007年瓷器文化节上,一位对瓷器很有研究的上海商人看到他的作品和杂志报道,表示非常喜欢他的作品。经过打电话磋商,杨老按照对方提出的要求进行烧制,完成后对方非常满意并称赞:“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将来肯定是中国工艺的大师级的人物”。此后,这个商人经常收藏杨老的作品,交往时间久了,杨老才知道对方来自台湾,在合作中推动了两岸艺术的民间交流。

杨国政工作照

杨国政工作照

谈到目前海峡两岸钧瓷艺术的区别,杨老认为台湾的钧瓷作品大多是贯穿的比较多,有点新工艺的味道,看着比较单调,没有大陆的内涵丰富,更具古朴的神韵。所以说,海峡两岸同胞应该学会“走出去,请进来,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两岸是一家人,如果能够团结一致,加强合作交流,必将把祖国陶瓷事业推向辉煌。”

老当益壮 不坠青云之志

几十年如一日,杨国政老先生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他热爱的钧瓷事业上,虽已年逾花甲,但谈到钧瓷仍精神矍铄。作为老一辈的钧瓷艺术家,他为祖国钧瓷文化的传承呕心沥血,并为钧瓷将来的发展尽心竭力。他将自己秉承的“做事先做人”原则传授给下一代,更希望中国的瓷文化走得更远、更久。

杨国政,1953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政钧窑创始人。他的作品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极具宋钧神韵。

猜你喜欢
国政杨老钧瓷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笼中鸟
UNIQUENESS OF THE INVERSE TRANSMISSION SCATTERING WITH A CONDUCTIVE BOUNDARY CONDITION∗
鉴宝大师
鉴宝大师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排水沟引发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