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育策略思考

2015-04-15 16:38张凌铎
关键词:艺术类艺术作品文艺

张凌铎

(渤海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高校艺术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育策略思考

张凌铎

(渤海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指明方向,也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面对目前文艺界暴露出来的各种综合文化素养低下的现象,提高作为未来文艺工作接班人的艺术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迫在眉睫。就此提出夯实综合文化基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开阔艺术视野、育国家化人才的培育策略。

艺术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育策略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文艺座谈会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提升文艺工作者的综合文化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同时,习总书记也指出:“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文化素养是文艺作品精神的根基、是文艺作品底蕴的沉淀、是准确演绎文艺作品的基本素养。所以,文化素养是文艺工作者重要的基本素养。

一、文艺工作者综合素养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学艺术也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大批反映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涌现,歌颂了伟大的时代,触动了观众的心灵,为时代添彩、为人民抒怀。但是,近年来文艺界也面临着文化多元化、文化市场化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准确的指出了当前文化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充斥在各大卫视,节目的娱乐性、商业性永远排在艺术价值之上,节目拼炒作、拼冠名费反倒成了评价节目价值的标准。电影、电视剧也存在做市场的奴隶、为人民币服务的现象。电影商业化气息严重,票房较量成为了唯一衡量标准,很多文艺片在市场机制下很难走进大众视野,而一些低质量、靠炒作上位的电影却大捞人民币。所以电影市场出现了比丑、比“槽点”的不良现象,观众越是不满、越是“吐槽”就越是电影的炒作点,反而获得更多的票房,最终造成了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不成正相关,也渐渐地影响着观众的审美水准。电视剧作为更为大众的艺术作品,有的是一味的互相抄袭、毫无新意;有的主题思想腐化堕落、拜金炫富充斥其中;有的作品以“雷”取胜、歪曲历史,一系列的抗日雷剧、历史穿越剧应运而生。“猎奇”的心理下,大量观众被吸引,收视率也随之迅速提升,但是道德文明不断下滑,有很多甚至触及了道德底线。

艺术作品及艺术创作的乱象,与文艺创作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曾经广泛使用的“文艺工作”一词,似乎也不大出现,而“娱乐圈”一词却每天无数次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娱乐圈”的文艺工作者被叫做“艺人”,“艺人”们更多的时间不是用在苦练基本功、磨练艺术作品、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上,而是不断的炒作、不惜用绯闻刷存在感;缺乏自律精神,黄赌毒等丑闻屡遭爆料;丧失了基本职业道德准则的娱乐记者推波助澜,以抬高其身价。于是,是非越多、身价越高怪相不断涌现。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文学家、艺术家却很少被提及,他们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默默耕耘,而他们倾尽一生心血的真正的艺术作品,却很少有机会走进大众视野。

面对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艺术类学生作为新生代艺术工作者,其艺术素养、艺术成就、艺术品格决定了未来艺术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决定了艺术的未来发展高度。所以如何打造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文艺工作者、如何提升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命题。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策略

1.夯实综合文化基础。艺术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门类,它是一定物质经意识加工而成的意识成果,它是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与文学、政治相关联的学科。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即艺术反映了自然、反映了社会、反映了意识形态。由此可见,艺术不是凭空的想象,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撑,所以夯实艺术类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未来合格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懂得历史文化、又要懂得现代文明;既要具备艺术专业能力和素养,又要具有现代人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天的信息化时代服务。为了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与市场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工作者需要将大量的现代科技、现代意识、现代思想和观念融入到艺术作品及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但是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进入大学之前,更多的注重专业学习,而忽视了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其中包括中学阶段所学的语文、历史、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知识。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应是简单的“另起炉灶”,而应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大学教育一方面要对基础教育有继承性,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所以,鉴于艺术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有限、学生本身基础文化知识薄弱的这一现实情况,大学教育应担负起艺术类学生基础文化的“补课”工作。应在原有的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他们原有基础水平、又能提升的目标任务,让学生学习“够得着”、“跟得上”。对于史地政理化生的课程不必单独开课,可编写相关常识学习教材,完善艺术类学生在上述学科中的“盲点”,做到“不精通”,但“了解”。对于政治学科的学习,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授课群体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学科学习的不扎实性,从而改变教学方式、放慢教学脚步,让学生能从听得懂到乐意接受。

2.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提到,“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大学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中领悟真谛、吸收养分、修养自身”。[3]艺术是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源于生活、更是源于历史,历史文明的积淀与传承形成的优秀文化,最终成为艺术的源泉。作为艺术的传承者与创作者,艺术类学生应打破以往的文化课水平低、艺术学习发展为主的基本定位,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艺术类学生的重要必备素质。使艺术类学生对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积累的同时,加深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感悟、认同,使其成为以艺术形式传承、传播中华历史文化的担当者。艺术类学生应加强历史观和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与历史史实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包括对民族语言、文字、传统礼仪、历史遗迹、民族风俗、生活习惯演变等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而历史史实教育包括对历史进程、历史人物、文化史、艺术史等的准确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认识。对历史的深刻认知必将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民族自豪感、国家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创作出有历史感、民族感、国家荣誉感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是继承历史、发展历史、融会贯通的学科门类,艺术类学生不应仅限于现代门类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学习,应加强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了解与认识,传统艺术形式是艺术发展的根基,是艺术学习的源头。艺术类学生的艺术深造,应从加深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认识开始,尊重艺术发展的继承性,打好艺术学习的根基,也只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坚实,才能让未来的艺术学习与艺术发展根深叶茂。

3.开阔艺术视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提到“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起来,必须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艺术无国界,艺术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相融相生的,艺术除了具有民族的个性,更应符合世界审美,具有世界艺术的共性,拥有世界品质的艺术才能是具有广泛传播可能性的艺术作品,才能是未来有生命力的作品。富有精神力量的艺术作品是富有长久生命力的,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才是最终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中国的艺术不仅应是中国的文化成果,更应该是走向世界的。这就要求艺术类学生,应不断开阔艺术视野,成为具有国际化艺术理念和艺术水准的学生。有学者提到“要从全方位角度为教育主体明确实践锻炼法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并提供全力支持”,[4]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与世界艺术接轨的机会,坚持艺术教育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艺术理论,艺术教育理念,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艺术专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内容,提升我国艺术教育的层次。引进西方的高校艺术团体走进中国校园,进行艺术交流,学习其先进的艺术表达形式、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并结合中国文化导向,创作出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艺术作品。同时坚持“走出去”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走出国门展示艺术成果的机会。艺术类学生作为文化艺术的中国使者,在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感知中国文化的世界魅力,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艺术作品需要在传播中磨练与创新,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类学生可以在传播艺术的过程中锻炼艺术能力、提升艺术水准、提高艺术素养。艺术教育也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结出了教育果实。最终我们的艺术人才将成为开放的人、国际化的人、具有开阔艺术视野的人。◆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N].人民日报,2014-10-16(01).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879.

[3]张春梅,陈佳.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54-56.

[4]回畅,张春梅,王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法及其强化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37-39.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ultural Quality for the College Art Students

Zhang Lingduo
(Bohai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121013)

Speech at the forum of art and literature by Xi Jinping has shown a clear direction for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And he also put high expectations for literary and art workers.Fac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low literacy,the artistic students,as the artist of the future,need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cultural quality urgently.This paper proposed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cultural foundation,enric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background and broaden thehorizonsof thenational talent.

art students,comprehensive cultural quality,cultivation strategy

G460

A

1674-0416(2015)04-0082-03

[责任编辑:刘 芳]

2015-06-18

本文系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轨迹和培养策略研究——兼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理想信念”(编号:14JD710033)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构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编号:14JD710047)的研究成果。

张凌铎,男,1993年生,辽宁阜新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2级学生。

猜你喜欢
艺术类艺术作品文艺
1942,文艺之春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