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两国权力距离对比及其对高校德语教学的意义

2015-04-15 16:38曲冰
关键词:中德德语权力

曲冰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中德两国权力距离对比及其对高校德语教学的意义

曲冰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中德两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在权力距离的大小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体现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是文化差异一种最直观的反映。从文化及跨文化角度入手,解释了什么是权力距离,对比了中德两国在权力距离上的差异,并且结合高校德语课堂教学实际,探讨了将权力距离差异应用到高校德语课堂中对于教学的益处及方法。让学生在“低权力距离”的氛围下学习德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切身体会到德国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权力距离;高校德语教学

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次研究,选取了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所提出的文化维度中的权力距离维度,比较了中德两国的差异,并探讨如何将这种差异融入到高校德语教学之中,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对于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并且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文化、跨文化交际与权力距离

“文化”一词,在当今社会尤为流行。随着“文化”时代的到来,当人们认真去研究究竟什么是文化的时候,研究者们赋予了“文化”不同角度的概念。我国学者季羡林认为,世界上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1],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之中,随着人们经济领域合作的不断加深,其他领域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越来越多的跨国交流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或习俗习惯,而这些差异往往在交流之中会产生误解,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可能甚至导致交流的彻底失败。因此,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开创了对工作场所文化的科学研究。他曾经两次在IBM调查了11.6万名员工,从大量的调查数据着手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能够解释导致大范围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基于“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这一观点,他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各个国家文化特征: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后来又将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补充到了其研究之中[2]。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和民族,通常都会有鲜明的社会等级差异,夸大地位高和地位低、权力大和权利小、富人与穷人、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差异,不太容忍社会地位上迁的可能性,因此权力距离就比较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与人之间比较平等,其价值观念多半是民主、平等与机会的公平,不太强调地位的差异,因此,权力距离就比较小。

二、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比中德两国的权力距离

中德两国有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背景,权力距离在两国的表现也大大不同。众所周知,中国属于权力距离较高的国家,而德国属于权力距离相对较低的国家。权力距离的差异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权力距离”之于家庭。“家”对于中国人和德国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各个成员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都崇尚家族及血缘关系。父母在家庭中就是权威,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听长辈的话。在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在一个家庭之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点也体现在对家庭人员的称呼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称谓划分的十分详尽。此外,称呼的排列顺序也十分重要:“兄弟”、“姐妹”、“父子”……“兄”永远位于“弟”之前,“姐”永远在“妹”之前,“父”永远在“子”之前。为了表明排位顺序,在“哥”“姐”之前,通常还冠有“大”“二”等表示顺序的数字。绝不允许对长辈直呼其名。除了称呼之外,父母抚养子女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子女18岁成年甚至婚后,也仍然与父母住在一起。父母有权决定子女生活或者是学业,可以参与子女的重大选择。而当父母年老,孝敬父母是子女责无旁贷的任务,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循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在中国的大街上,最常见的是老年人陪伴着自己的孙子外孙在玩耍。

相比之下,德国的家庭关系相对松散。称呼上,德语中只有简单的几个称谓,比如Vater(父亲),Mutter(母亲),Tante(姑姑,阿姨,婶婶,伯母……),Onkel(伯父,叔叔,姨夫……),Groβvater(爷爷,外公) 以及 Groβmutter(奶奶,外婆)。德国人从小就可以对家庭成员直呼其名,甚至一个刚刚开始会说话的娃娃也可以称呼一个八十多岁的外公的名字。在德国人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德国人向来崇尚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注重自我,尊重个性。因此大多说德国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平等相处,互不干扰的。父母没有权利为子女做决定,只能提供意见,他们可以辅导子女,或对子女进行帮助。子女成年后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年老之后,不会依赖子女,可以选择去养老院生活。而德国大街上常见的,是一位老人牵着自己养的宠物狗在散步。

2.“权力距离”之于学校。运用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中德两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差异,不难看出,“权力距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模式及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尊师重教”,更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人们对于教师的崇敬可见一斑。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容辩驳,中国的师德讲究“一视同仁”,而中国又是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这就导致了中国教师在教学中,把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授课,并且采用相同的方式方法来授课。学生在课堂上也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讲解,所谓“拿来主义”。老师所讲就是正确的,不容辩驳的,学生不可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之中随意的打断,而大多数的老师也不允许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课堂上,学生们都是面向讲桌而坐,倾听老师授课,举手回答问题,课堂秩序相对良好。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固定的答案,方便记忆或者参加考试的时候,凭借标准答案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对于最后成绩的认定,中国大多数都以考试为主,而试题大多数都出自于老师课堂所授内容,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及测验之中,都扮演着主导角色。

在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洪堡提出,教育要尊重“自由与平等”。课堂上注重的是师生平等。而德国又是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因此,德国的教师更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每个个体提供适合其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只是引导者的作用,师生关系较为平等,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打断教师的授课,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不会因此而发怒,会和学生认真讨论。然而这也导致了德国的课堂容易出现混乱现象。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开放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作答,只要符合实际符合逻辑即可,他们期待学生能够作出充满新意的答案。这也使德国的教师随时面临着来自于学生的挑战。对于最后成绩的认定,更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而非记忆能力,考试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以及测验的过程之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对平衡。

三、权力距离的差异对于高校德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作为一名德语教师,首先要在自身意识到不同的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单纯讲授语法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剥离开文化,而只讲求语言本身,必然导致有很多语言现象或者语言内容,用单纯的语法知识是无法解释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了解德国文化,并有意识的将文化植入教学,在教学中时刻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上面已经分析过,由于权力距离的差异存在,中德两国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完全不同。德国人更讲求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相对平等,学生是课堂的主导。但是中国学生由于经过了十二年之久的中小学灌输式教育,自然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即使是在大学的课堂上,尤其是面对一门陌生的语言,很难有勇气自主学习,更加会依赖教师的教学。而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则更为重要。

首先,站在讲桌前,教师应该首先清楚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习惯德国的文化,以及德国课堂的低权力距离,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只是课堂的参与者,而非引导者,教师不是授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放弃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更不能让学生觉得不易接近。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提醒学生,中德两国文化的不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不能只依赖于课本上的知识去学习一门语言。

再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而不只是一味的听课。例如,授课过程中随时向学生询问,是否理解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回答,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即使学生回答不出,也不能够责怪学生,尽量引导学生。答案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标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安排学生自主做一些练习,例如每节课利用3到5分钟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分享一些见闻,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或者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将课文讲出来。随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表达意识自然更加强烈,不会再惧怕教师,也不会惧怕出现错误的时候被老师责备,或者被其他同学取笑。[3]

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文化的差异对于语言的学习及使用十分的重要。在基础德语教学阶段,从学生的第一堂课开始,采取一些相应的方式,让学生习惯低权力距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意识到这种差异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利用低权力距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尽量的释放自己的能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之中,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学到语言知识本身,并且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因此,意识到权力距离差异对于课堂的意义,并将这种差异应用到大学基础德语课堂教学之中,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德国的文化,为学生高年级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德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吴桂韩,文化及其相关概念阐释与辨析[J].文化建设,2013(3):62-68.

[2]李文娟.霍夫斯泰德文化唯独与跨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9(12):126-129.

[3]葛艳.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77-80

The Contrast of Power Distance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nd Its Importance for the German-teaching in High School

Qu Bing
(Bohai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121013)

China and Germany have their each special culture and there are also big differences in power distance.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Language i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From culturaland interculturalangles,this research hasexplicated what ispowerdistance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ofpower distance between German and China.By combiningwith teaching practices it tries to find out the benefitsandmethods to use the differences.Under the atmosphere of low power distance,students can know about the culture ofGermanywhile they are learningGerm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ower distance,German language teaching in college

H319

A

1674-0416(2015)04-0124-03

[责任编辑:王靖宇]

2015-04-01

本文系锦州市2014年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跨文化视野下中德两国权力对比差异及其对高校德育教学的意义”(编号:锦社结字(2014)第74号)的研究成果。

曲冰,女,1985年生,营口盖州人,讲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中德德语权力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中德SGAVE项目对汽车机电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权力的网络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