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途径探析

2015-04-15 16:38管华
关键词:实力影响力文化产业

管华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途径探析

管华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关键在于提高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发展的开放性、掌握文化领域斗争和竞争的话语权来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影响力;文化产业;途径

世界发展的历史、现实和趋势都表明,一个国家若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务必在提升经济实力、国防力量和科技实力的同时,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入新世纪,我国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提到重要日程,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软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讲,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还不平衡,软实力现状与国际地位在很多方面还不相适应。

在笔者看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注意到其发挥作用的方式,要看到文化软实力并非是直接作用在对方身上,而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感染影响对方,实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影响力。所以,我们探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可以从提高文化影响力为切入点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笔者从四个方面具体探究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途径。

一、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1.转变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实行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探寻规模化、集约化之路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文化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文化产业集团的内在整合重组,实现效益最大化。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集团的成功运营与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改进,创新文化产业集团发展模式。要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加多元的产业结构,依靠其经营的灵活性增强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2.突出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性,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现有文化产业资源和产业结构,增强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要结合区域的文化发展现状,打造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协同性,比如,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可以通过文化市场的内在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部地区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可以通过整合历史资源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西北地区拥有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通过打造民族形象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文化的优势,通过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立良好高效的文化互动关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3.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要由只重视国内市场转向既重视国内市场,也重视国际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展现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方面,要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文化传播规划,通过有效的传播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将中国文化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另一方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语言、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障碍,根据文化输入目标国的特点偏好设计文化内容和传播方式,促进文化对外传播。

二、增强文化凝聚力

1.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要加强传统文化创新性研究。注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先进文化有机融合,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在文化发展上,我国著名学者方克立先生提出“马魂、中体、西用”的三流合一、综合创新学说,学说突破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传统思维模式,对当前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很有借鉴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阐释弘扬。要注意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根据我国的国情与文化市场特点,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无地域限制、受众面广等优势,可以利用文化创意产品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如美国以中国国宝熊猫和中国武术等元素,创意改编的动漫《功夫熊猫》获得极大的成功,就是借助现代媒体传播的文化创意的典范。要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本着“文化为体、科技为用”的原则,借助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制作为数码文化产品,提升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公共文化承载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任,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是增进人民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理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使公共文化均等化从硬件建设回到文化精神建设和精神创造。要注意打造亮点突出的公共艺术,提供的文化产品真正符合群众切实需求。要注重公共艺术均等化建设。公共艺术是政府、艺术家和大众平等对话的平台,是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和历史的标志性载体,具体建设中要注意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主体和接受对象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地位的均等化,尤其要注重深层的文化心理层面客体地位的主体化建设,通过官方组织和社会力量协调推进。要注意发挥好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组建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协会社团,有助于统筹规划各地区的公共艺术建设,有利于国际间进行非官方机构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形成民间和政府的合力,更好发挥出公共外交的特殊作用。

3.实现民众的文化认同。马克思讲:“虽然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是创造的过程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他们无法选定历史的创造条件,只能基于过去继承的条件,碰到什么条件就随机的创造什么样的历史。也就是说,先辈们的传统像是梦一样,永远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1]这段话向我们传递了两个不变的真理:第一,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都受到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二,只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发展才有可能满足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想要增强中国的发展能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以自尊、自觉、自信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民族核心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增强整个民族的生命力与意志力。要以理性平和、包容差异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客观公正、辩证睿智地看待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走出一条理性沟通、利己利人的文化发展道路。

三、增强文化发展的开放性

1.增加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要科学规划与协调对外文化交流方案,既重视官方组织交流,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拓展民间交流,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来。实际上,民间文化力量能够实现文化输出的最高境界,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文化巧妙传播到其他国家和民族之中。应积极鼓励各种学术以及艺术团体出国访问,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为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更大的政策优惠倾斜,为他们搭建与国外文化市场联系的桥梁。要把握对外交流文化时机,坚持与时俱进,选择时下国际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或者项目,将其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切入点,不断加深文化交流的深度,拓展文化交流的范围。

2.加大对外文化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对外宣传,增强文化宣传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从而激发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对内文化宣传与对外文化宣传由于目标受众不同,其具体宣传模式也应各有侧重。要尊重国家受众的文化接受习惯,在文化对外宣传过程中尊重受众的特殊性,善于借助外来力量,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不同的文化宣传方式,提高宣传的实效性。在“互联网+”时代,要注重依托互联网拓展文化对外宣传渠道,借此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3.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现代社会中,媒体扮演着信息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是人们了解身边世界的最直接渠道。美国文化对外传播效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其有着全世界一流的媒体,例如CNN、ABC、FOX等,这些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具有极高的首发率与真实性,往往在第一时间将全世界范围内的突发事件信息及时传播给受众。目前我国还没有如此成功的媒体,但发达国家的这些媒体资源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就可以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利用这些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要加大自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力度,及时、准确、公正、客观地向全世界传播新闻与文化信息,借此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让中国特色声音也成为国际主流声音之一。

四、掌握文化领域斗争和竞争的话语权

1.提高国家硬实力。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硬实力直接决定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文化话语权。现阶段,国际社会中的文化话语权主要控制在西方国家手中,主要原因是国家之间的硬实力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也逐渐累积了一定的影响力,只要我们坚定意志,积极向国际舞台的中心靠拢,将拥有的权益转变为文化发声权利,科学合理设计文化输出方案,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也一定能够增强文化话语权,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争取到更多属于自己的国际文化话语权。

2.加快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进程。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冲击与挑战,我们要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只有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我们才能保证社会建设工作的正确性与发展性。”[2]新时期,我国应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环境,有机融合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量身定制话语体系,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中国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从而掌握更大的文化主导权,增强文化影响力。

3.增强中国文化话语的国际化传播能力。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融合性越来越高,要不断改变文化话语的国际传播方式,增强国际化传播能力,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喜欢的语言将中华文化传向全世界。具体的传播策略包括三方面:涉及到中国的国际事务,必须抢占先机,第一时间将客观、准确的信息传递出去,争取主动;[3]虽然无法掌握总体的话语权,但可以集中资源创造条件争取掌握某个特定部分的话语权,之后再设计科学合理的话语传播方案,及时、准确报道这类主流信息,争取更大的国际文化话语权。要注意的是,在为自己量身定制“话语平台”的同时也应根据竞争对手的特点为其构建“话语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话语权竞争秩序。◆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19(01).

[3]张铭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权[DB/OL].中国社会

科学网,2012-08-14.

http://www.qstheory.cn/special/2012/dwwh/201208/t20120814_ 175699.htm.

The way to Strengthen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Guan Hua
(Bohai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121013)

Enhanc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is the aim of China's one hundred yearsofstruggle.The goalof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is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We can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rough accelerat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al adjustment,enhancing the cohesion of the culture and the openness of culture developmentandmastering the discourse powerofstruggle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cultural influence,cultural industry,way

H15

A

1674-0416(2015)04-0130-03

[责任编辑:王靖宇]

2015-06-11

管华,男,1985年生,辽宁锦州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实力影响力文化产业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天才影响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