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新地”与徙、戍的推行——兼论秦汉时期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

2015-04-16 07:33孙闻博
古代文明 2015年2期
关键词:戍边秦汉帝国

孙闻博

[作者孙闻博(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北京,100872]

秦汉帝国的成立是一个“新地”拓辟、延展,边界扩张、确立的过程。帝国在建立、发展中夺取“新地”、巩固边界,往往推行徙、戍,或以“蛮夷”葆塞。而随着时局、军事形势的变化,措施上采取徙民实边还是行役戍边,常常发生争论。这些争论,反映出秦汉时期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以往关于两汉徙、戍问题已有丰富研究,将之与秦汉帝国确立过程中对“新地”的经营相联系,从国家视角做更整体性的观察,思考相关政策背后的内外观念及政策特征,应能使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

一、秦“新地”、“新地吏”与徙、戍推行

以上及唯不盈三,一岁病不视事盈三月以上者,皆免;病有瘳(?),令为新地吏及戍。如吏有适过废免为新地吏。(1865)

里耶秦简中也出现有“新地吏”内容的简文:

廿六年十二月癸丑朔庚申,迁陵守禄敢言之:沮守瘳言:课廿四年畜息子得钱殿。沮守周主。为

二、汉代的徙、戍互补与边策选择

除此以外,一岁而更的北边戍守在面对胡族侵扰时的防御效能,亦令当时汉廷大臣有所忧虑。西汉文帝时,晁错上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二事,其中提到:

三、秦汉时代的内外之别与内外政策差异

帝国于边地推行徙、戍背后,凸显秦汉在内郡、边郡问题上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而边郡与内郡相对,在形成自身差异性同时,又与后者相互影响。

四、边政运行与邻郡、中央之关系

边郡行政的顺利运转,往往需国家投入较多财力,采取多种措施,具体涉及邻郡供给、中央调控、募民输粟及军士屯田。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前文对秦汉“徙”、“戍”相关问题,结合帝国建立时“新地”的获取与经营,进行了讨论,并关注有关措施推行背后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其中有些是过去未注意或注意不够的问题,也有些则是补充或纠正前人说法。这里对有关工作做一小结:秦汉帝国的建立伴随“新地”推展和确立的过程。政府在派遣“新地吏”同时,往往推行徙民实边、行役戍边政策。在后来的发展中,实边较戍边更为边策所重。其原因既涉及财政、舆论,也有对防御效能的考虑。两汉时期,内地与边郡之间的差别有所扩大,影响到朝廷内外政策的差异。边郡军事负担甚巨,而且因军队屯驻造成经济残破与社会动荡。边郡维持运转,常需邻郡供给、中央调控、募民输粟及军士屯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中轻徭薄赋的惠政,与边政状况直接相关。

猜你喜欢
戍边秦汉帝国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卫国戍边英雄家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皮克斯的动画帝国
谪戍边疆的林则徐
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原因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六 大不列颠空战(下)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四 战争魔影(下)
秦汉秘祝源流考论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