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背後的民生之痛

2015-04-16 14:58吳榮義
澳门月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遊客旅遊影響

吳榮義

今年“兩會”,有關港澳議題還是離不開旅遊承載力。觀乎香港日漸激烈的反“自由行”行為,反觀澳人相當克制和冷靜,未有受到影響,本澳以旅遊服務業為主,居民比較理解和不想影響經濟命脈。但這並不等於政府就可安枕無憂,每逢大時大節中區逼爆,便黔驢技窮似的只會分流手段,疲於應對,缺乏宏觀掌控。須知數千萬遊客湧澳,就算人流不再集中於牌坊、新馬路,到其它區間也會逼爆,如水銀瀉地。

那麼問題出在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根本途徑是什麼?連日來不僅人大、政協代表,坊間民眾均在熱烈探討,甚而針鋒相對的爭論,爭議的焦點便是問題的源頭、頂層設計,中央惠澳十年之久的“自由行”政策實施至今要不要限制,優化,削減?

彈丸之地的澳門每年接待三千多萬遊客,中聯辦主任李剛稱“奇蹟”,然而,奇蹟背後的隱患倘若不除,誰也不能保證香港“驅蝗”,圍攻水貨客,抗議自由行旅客的事件不會在澳門發生,這點已成澳門社會共識。自由行,2003年是一盤活水,2008年開始至今已變成淹沒澳門的一江洪水,沒有一本通書能醫澳門百病,只有把所有雞蛋放在一籃子的危機。中央十年前已要求澳門行經濟多元之路,其實十分高瞻遠矚。奈何特區政府把活路走成死路,發展龍頭來吃掉龍身,把旅遊博彩搞成博彩旅遊,客源亦越來越窄,在賭收跌跌不休後方如夢初醒。然卻沉屙積重,痼疾難治。

但澳門城市大學秦斌博士在《澳門月刊》三月號撰文質疑,“澳門的承載力出問題,就是自由行的錯嗎?”,在他看來,世界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旅遊城市會為旅客數目設限,尤其對中國遊客。他舉例英法德等國都在想盡辦法如48小時發放簽證,吸引中國遊客,澳門反而拒絕,這從經濟和文化上都說不過去。這裡作者顯然犯了個概念上的錯誤,即:三十幾平方公里的澳門怎麼能和地大物博的歐洲國家相比?但其不能“以數量的角度評價承載力”的觀點是對的。而承載力究竟是個什麼問題?文中告訴我們,是政府內部管理機制問題,是利益分配失衡,亦即有人拿走了人民幣,卻把人民推向了另一部分人。而這“另部分人”沒享受到發展紅利,便極易產生不滿情緒,在他們看來,自己沒得利,又何必怕失去?從而“常常站到了政府政策的對立面”。這種抵觸與不滿情緒一直升溫,最終於香港,借“自由行”爆發,拿內地客渲泄不平;於澳門,表面和諧底下其實也暗濤洶湧,整個社會被承載力緊繃得如火藥桶,只差一星之火點燃。

而要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問題亦非一日之工。個人認為,眼下調整、優化自由行是必須亦正當其時。試想,如果居民出行和生活質素兩項起碼要求都無法實現,加上財富二次分配雷聲大雨點小,那麼世界第一賭城的名聲也只是負資產,即使再多豪華賭城落成,三億人次的自由行,只會推高民怨。因為澳門人的寬容、忍耐性並非必然,更不是無限的。

猜你喜欢
遊客旅遊影響
論唐代《詩經》研究對詩學理論的影響
日本伝統文化が中日の若者への影響――和服を中心に
2020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2017年全球旅遊投资将超839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