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新语》对党报改进话语体系的启示

2015-04-17 07:10梅剑飞
唯实 2015年4期
关键词:之江新语党报

梅剑飞

“话语”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特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活动,它既是一种表述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毋庸讳言,不好的话语风格形成的不良文风,会直接损害党报“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宣传成效也将大打折扣。党报党刊,理应不断努力改进话语体系,多用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多用亲民的群众语言,不装腔作势,不僵化地讲空话和套话,力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才能在感情、思维和风格上更加贴近读者。《之江新语》一书的作者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该书是将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上所写的专栏文章集结而成。2007年5月,应读者要求,浙江日报社在再三征求习近平的意见后予以出版。习近平《之江新语》篇幅不长却意味深长,文章多在300字左右,朴实无华,都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并且充满真知灼见,颇值得咀嚼和回味。当前,随着社会发展,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更新话语体系,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语言,不落潮流地走近读者、服务群众。党报作为党的喉舌,不妨从《之江新语》中汲取改进话语体系的营养。

党报话语体系改进,向“亲民语言”转变

长期以来,党报话语体系或多或少存有诟病。如政治概念术语过多,板着脸讲话,动辄“指出”、“强调”、“要求”、“坚决”等,居高临下,拒人于千里之外,饱含官本位的机关做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观点认为党报既然是给领导看的,就应该“严肃认真”。这显然是认识的误区,文件语气符合文件本身特性,并不代表也适合媒体传播。参照语言学对话语的界定:“在某个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表达思想感情或主观意图的口语或文本”,可以理解为,新闻媒体应遵循媒体自身话语传播属性和规律,形成一套区别于其他载体的叙事框架和识别符号,为受众所直接感受认知,然后产生社会影响。

传播不是灌输,当受众从一些党报的“文件体”新闻中感觉到“压力”,甚至与之格格不入时,媒体的传播价值将大打折扣,更奢谈影响力。所以,对一张报纸来说,什么样的语言最吸引人?厘清此点,至关重要。值得提出,“机关语言”理应向“亲民语言”转变,拥有通俗平实的话语体系无疑是留住读者的重要元素。

通览《之江新语》,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亲切”。如《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中,“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的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也要救他。当地就有一些干部不由地发出了‘假如我病倒了,会有多少村民来救我这样的感慨!郑九万所做的一切都体现在了村民的回报上,是老百姓心中那杆秤称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分量。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1]全都是实实在在的话,字字落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既“亲民”,也“亲官”,对党员干部有如师者的谆谆教诲,细细叮咛嘱托,这样的语气,各种阶层的读者都愿意看、看得懂,也愿意听,而且听得进。

党报说话应从中得到启迪,媒体可不可亲、可不可信,话语起着基础性作用。党报应摆脱掉例行公事般的文件复制,力避“机关”口气,把领导机关的意图通过动听的话语转换“翻译”给受众,在细致关切的描述中增进亲和力。正如《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所说:“独到的言论不在于声嘶力竭,而在于好好说话,和观众平起平坐,而不是高高在上。”

“好好说话”,事关党报的“传话筒”当得是否合格。话语形态反映出来的文风能折射的是党风、政风,关系党的形象。曾有杂志发文批评一些报刊被其所属的党政官员当作自己的“说话自留地”,上面官话、套话、废话疯长。文中引用中央高层曾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位领导同志的看法:“你想告诉大家的,已经反复说了许多遍;大家想知道的,你一句也没说。”[2]所以,多站在受众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受众,切忌把他们当作靶标一味去灌输,一定要放下身段“好好说话”。

党报话语体系改进,向“群众语言”靠近

群众语言,顾名思义是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语言,能集中群众智慧,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指导实践。党报中有没有群众语言,可以检验出这张报纸是否接地气。

《之江新语》善于汲取、提炼群众语言,可谓一部融合群众感情的“百科全书”。在《打好“团结牌”》中,论述“一把手”应在团结上带好头,将“大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关系做了引申,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握指成拳”来比喻团结;用群众语言“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来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生动形象。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的语句书中比比皆是。从中可见:一方面,习近平同志用生动的笔触、凝练的语言,阐述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为官之道和为官之德,字里行间都体现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想要用心服务群众,用情对待群众,就要把群众当“教科书”,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吸收营养。

可以发现,鲜活的群众语言,没有华丽的外表,却蕴含深刻哲理,如讲发展与环境问题,概括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提倡真抓实干比喻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等。生动而有新意,通俗易懂中朴实无华,言简意赅中以小见大。听起来言真意切,闻起来泥土芬芳,品起来意味深长。

党报改进话语体系,应广泛吸收群众语言。这需要记者多深入基层,和群众交朋友,品读群众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抓住时代变迁的气息。例如新华日报《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专栏,让记者沉浸到基层中采访,各种写人写事的稿件,满是群众语言,活灵活现,不生硬、不空洞,好读、耐读。[3]可见,记者沉得越低,写稿时越有话说,写出来的稿件越会让读者看得有滋有味。

从方法论角度看,讲群众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艺术,也是一种能力体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4]党报运用好群众语言,在变通中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没有板着面孔的说教意味,丢弃故作高深的抽象议论,群众喜欢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去写报道,把要说的同群众想看的相结合,把党委、政府的“大道理”通俗化、具体化,让群众明明白白,媒体传播价值得到最大化呈现,党的正确主张会自然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如此良性循环,党报的影响力会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扩大。

党报话语体系改进,向“个性语言”深挖

想在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当然需要“个性”的展露。改变党报话语体系,需要多些个性化语言去做好“感染”工作。

《之江新语》读来使人兴奋、让人深思,之所以让人品味到一个“新”字,还在于做到了“个性”。书里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充满了诗书气,个性十足,读来趣味横生、让人难忘。譬如《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一文,其观点“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做官”[5]针对性强,一语中的,振聋发聩。许多文章融会名言典故,意到笔到,恰到好处。不论是杜少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还是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感念,旁征博引的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为民爱民之情。习近平同志的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背后,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知识底蕴:要求党员干部加强自律,引用《礼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强调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引用《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此类案例,不胜枚举,运用娴熟,言之成句,句句在理。

思想性强,观点敏锐清晰,形式生动活泼,讲道理浅显易懂,《之江新语》谈古论今,有张有弛,拿捏有度,不但让文章平添魅力与深度,还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与思考。对党报的启示是,一篇稿件如果做到了“个性到位”,讲一件事或道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能给一张报纸增加不可估量的精彩。对党报记者的启示是,想要写出个性文章,需要自身积累,如习近平同志在传统文化上的深厚学养,注重吸收古代圣贤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定然是日积月累勤思考的结果,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信息化时代,资讯传播渠道广,世界风云千变万化。尤其是互联网文化的日新月异,几乎改变了年轻人的思维和阅读习惯。党报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要放下严肃的架子,打好主动仗,主动求变。因此,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党报要想好看,在自身定位范围内,应鼓励记者增加创造力的绽放,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应让报纸在百花齐放、斑斓多彩的个性融合中唱响主旋律。

综上,党报作为主流媒体,要处理好“宣传”同“媒体”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必须要掌握话语权,改进话语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党报的话语形态,不只是要简单回归到“新闻话语”,还需在多个细节处有所改变和突破。当改进的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主流媒体的主导角色不但不会在新媒体时代褪色,反而会继续占领话语高地,引领舆论,并给社会以强大影响。毫无疑问,《之江新语》为此提供了一份改进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钟玉明.党政官员,你会“说话”吗?[J].瞭望,2003(52).

[3]周跃敏.改变话语体系[J].新闻战线,2009(9).

[4]王国生.学会群众语言 做好群众工作[N].人民日报,2013-8-22.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社)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之江新语党报
新语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新语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上线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暴风雪
采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