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5-04-17 13:17李帅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5年0期
关键词:信阳民歌文化遗产

李帅超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李帅超①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载体,它彰显了人类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信阳一贯以来都享有河南歌舞之乡的佳誉,拥有众多的汉族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表现风格上和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有很大的差异。2008年,信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分析信阳民歌的传承现状,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阳民歌 传承 发展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在巴黎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前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做的类别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等十大类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十套集成工作,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抢救和保护工作。信阳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展开的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文化活动。

一、信阳民歌概说

河南省信阳市,古时称为义阳、申州,又名申城、茶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民间艺术蕴藏量极为丰富,如花鼓戏、咳子戏、皮影戏、灶戏、吹打乐、地灯、民间舞蹈、民间歌曲等,其中民歌更是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具有鲜明的信阳特色。

关于信阳民歌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居住在淮河流域的东夷部落以鸟为图腾,认为鸟的歌唱是神发出的声音。有一位先民先是模仿鸟的歌唱,这时岩壁回应了他的歌声,这种回声让他异常兴奋。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歌声,唱出他想唱的曲调。这位先民被称作信阳的第一个歌手,他回荡在岩壁间的歌声就是信阳的第一首民歌。目前商城的锣鼓唱、车水歌等民歌依旧保留着六朝时期的形式,宋元时期,信阳民歌又深受戏曲、曲艺的影响,到了明清之际,信阳民间乐班更是蓬勃发展。随着封建帝制的推翻和新中国的成立,信阳地区歌舞久盛不衰,创作了很多革命历史歌曲,并且多次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中以《八月桂花遍地开》最为著名。改革开放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信阳民歌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句子是信阳民歌的最大特色。五句子中劳动歌是其精华,情歌又是精华中的精华。例如这首《床底下挖个养鱼塘》:“想郎想得脸焦黄,夜夜睡觉想着郎。打开枕头给郎看,眼泪发芽二寸长。床底下挖个养鱼塘。”前两句是白描,第三句开始起跳,第四句是奇句,第五句跟进,这样的创作模式在其他民歌中实属罕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信阳民歌历久不衰。

另外,信阳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东西南北各种声腔的戏曲及风格各异的民歌汇集于此。吴歌楚辞、皖腔苏韵、中州戏曲、昆腔京曲等都与当地的方言土语、音韵节奏融合在一起,在这个环境中,信阳民歌采纳了大量其他地区的民歌,并将它们的精华吸收融合进自己的躯体中。这种兼收并蓄使得其形式多样,种类齐全,题材广泛。如果按照体裁分类法来对信阳民歌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五类:即“号子”“田歌”“山歌”“小调”和“灯歌”。若以题材分类,信阳民歌种类更为广泛,可分为茶歌、酒歌、哭丧歌、哭嫁歌、农事歌、节气歌、表现爱情的民歌(情歌)、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民歌、新中国成立以后产生的新民歌等等。①韩冰、黄铁成:《信阳民歌音乐结构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2008年6月14日,信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在中国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环境新语境下保护和传承信阳民歌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信阳民歌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信阳民歌的历史发展过程漫长,再加上信阳南北相交的地理位置,使得信阳民歌渐渐失去了它原生态的面貌,流传至今的曲目并不是很多,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更少之又少。现如今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少数的茶农以自娱自乐的形式在传唱,年轻一代更多的是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由于长时间不唱或无人传唱,信阳民歌中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歌谣已渐渐失传。信阳民歌的传播群体在逐渐缩小,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自信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信阳地区政府开始注重对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地方文化部门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对旧民歌的词曲进行整理,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新民歌,使得信阳民歌在演唱风格和歌词内容上面更加新颖。此外,民歌整理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信阳地区民歌卷》,1500余首民歌是从近万首民歌中精选出来的;王道云、陈有才编辑的《信阳地区歌谣卷》选录两千多首信阳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共收录信阳民歌224首,占河南卷总数的1/5;《河南民间文学集成·信阳地区歌谣卷》收录信阳各类民歌849首;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信阳民歌》,收录了信阳各类传统民歌387首并附有光盘。政府部门也对民歌传承人设立了专项资金,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让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民歌创作和传授。这些举措使得很多濒临消失的民歌曲目保存了下来,民歌的记录整理存档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信阳民歌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8年信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信阳民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民歌失去其生长土壤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改变,小农经济逐渐萎缩,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信阳民歌慢慢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比如说田歌和号子,都是在田间集体劳作时,用于农作娱乐和配合劳动节奏所创作的。但是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改进,已经不需要石匠一锤一锤地上山采石,也不需要人工打夯、打峨了,妇女也没有必要在家纺线织布。很多人都把土地流转或者承包出去,自己外出务工赚钱。这样一来,与这些劳作活动相关的信阳民歌,就失去了其传唱的空间。

2.新媒体的冲击,民歌失去其发展市场

在讲求效率的当代社会,速食文化深受大家的喜爱,人们更愿意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社交软件去交流和联系,发短信和打电话远比唱一首民歌省事得多。再加上娱乐活动的日益丰富,电视节目和娱乐设施的增加,唱民歌早已不再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民歌的娱乐功能渐渐被遗忘,只成为对外宣传的一种手段。

3.老一辈传承人先后辞世,民歌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差异,它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民歌这种依靠口头传承的原生态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就是文化的活化石和载体,传承人是要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存在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现象,有着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①薛艺兵:《“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人民音乐》2008年第2期。信阳民歌是口耳相传的原生态艺术,老一辈的民歌传承人渐渐老去,青年人或外出务工赚钱,或追求时尚,对民歌没有深厚的感情,民歌作为人们感情交流和情感表达的功能渐渐衰退。我们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能够教授和传承信阳民歌的艺人年龄层次相差很大,可以演唱民歌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调查显示:“非物质民间文化传承人平均年龄64岁,年龄最大的109岁。”②周斌、郭兴华:《传承人越来越老,河南民间文化难找继承人》,《大河报》2006年8月23日。信阳民歌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三、促进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原生态民俗村,培育民歌的生存空间

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潮下,原生态民俗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信阳地方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在原生态环境保存条件良好、民歌传唱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小规模的原生态民歌民俗村。这样不仅可以为民歌的发展提供生存土壤,而且还能带动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利用发展民俗旅游的收入,为民歌的传承保护提供经费支持,实现多赢的局面。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扩大民歌影响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虽然民歌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但是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借助新媒体大力宣传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例如,可以借助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这个舞台,积极“走出去”。或者利用网络这个公众平台,拍摄信阳民歌纪录片,设立信阳民歌公众微信号,定期更新微博微信动态,让更多的人了解信阳民歌,爱上信阳民歌。

(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培养信阳民歌传承人

信阳民歌是一种口头传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载体。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保护措施,设立培训机构,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请当地著名的民歌传承人对一些对民歌感兴趣的人进行专业培训,使更多的人能够掌握信阳民歌的演唱技巧。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民歌的保护意识比较淡漠,并不了解应该如何去保护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可以邀请民歌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对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文化部门人员和民歌传承人讲解信阳民歌保护的知识,让他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掌握保护的相关措施。

(四)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高等院校设立学科研究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机构和一些民间组织去做这项工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在高校。信阳民歌是我国原生态民歌的珍宝,它唱法独特,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各高校要积极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爱上民间文化。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位于信阳市浉河区,是河南省重点高师音乐教育基地之一。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的课题规划,设置相关的师资队伍,学生也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民歌的田野调查,观看民歌表演团体的演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编制教材,推动信阳民歌传承的专业化发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信阳民歌不仅表达了信阳地区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心理素质和审美取向,也反映了许多信阳地区过往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可以说是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信阳民歌确实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这个发展需要持续下去。传承与保护信阳民歌,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性,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本文的阐述,笔者希望对于民歌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入人心,成为全民族自发性活动,使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① 李帅超,女,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信阳民歌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信阳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