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桩再生稻品种的筛选及主要机械化生产技术

2015-04-17 23:55姜照伟张数标郑家团徐倩华
福建稻麦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齐穗再生稻杂交稻

姜照伟,张数标,郑家团,徐倩华,张 琳

(1.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8;2.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福州350003)

·栽培技术·

低桩再生稻品种的筛选及主要机械化生产技术

姜照伟1,张数标1,郑家团1,徐倩华2,张 琳1

(1.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8;2.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福州350003)

从2010年起开展适宜机收再生稻品种的筛选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筛选出福建省首个两季产量都高的低桩杂交稻再生稻品种甬优2640,具有穗大粒多产量高,抗倒性强,后期转色好,稻米食味佳,适合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优点。总结了甬优2640的筛选过程、特征特性、主要机械化栽培技术。

低桩;再生稻;甬优2640;筛选;机械化

再生稻一次播栽,两次收成,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稻作。中国南方1997年种植面积曾达75万hm2,平均每667m2产量136 kg。再生稻头季传统采用高桩手割,颇花工费力,在当前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劳动力紧缺条件下,再生稻生产有萎缩之势。为此,各地正在试行机械收割。据考察,再生稻采用高桩机割,1.5 m割幅割5行,3/5株行早抽穗早成熟,2/5株行经收割机履带碾压,中上部腋芽损伤,基部腋芽大量萌发成穗,但抽穗迟,结果群体熟期参差,引发减产。实行低桩机割,机械收获时的碾压对再生芽的影响较小,再生分蘖生育整齐度较高,因而有利于实现再生稻收获的机械化。目前福建省较好的低桩再生稻品种是常规稻佳辐占,但其头季稻产量不高,大面积每667m2产量水平在400~450 kg,与高桩型杂交再生稻头季每667m2产量差距约150 kg,影响其全年总产量的提高。因而筛选两季产量都高的低桩杂交稻再生稻品种对保证实施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同时保持其全年总产的高产水平有积极意义。

1 筛选过程

2013年在福州市盖山镇吴凤村福建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选择甬优2640、甬优12、甬优4940等23个籼粳型和籼型杂交稻品种进行低桩再生稻品种筛选。

1.1 播种育秧

在当地早稻正常播种季节3月15日,将供试品种按当地常规育秧方法播种育秧。

1.2 移栽与田间管理

4月15日开始,按当地正常栽培管理技术实施插秧和田间管理,每个品种插6丛×14丛,插植规格20 cm×20 cm,穴插2粒谷。

1.3 头季生育期筛选

再生稻头季产量与生育期长短多为正相关,但生育期长度超过一定值时,继续延长生育期对其增产潜力有限,反而增加倒伏风险和农药成本,对再生季的安全齐穗也不利。根据经验,头季较为理想的生育期为140~145 d,相应成熟期为8月3—8日。将此期间成熟的品种留下,其它品种全部淘汰。

1.4 头季收获与再生季管理

头季收获时留桩高度15~20 cm,收获后一周内保持田间湿润;一周后灌水施肥,每667m2施尿素15 kg;割后14~17 d施第2次肥,每667m2施尿素和氯化钾各5 kg。

1.5 再生季安全齐穗期筛选

再生季齐穗期过迟则不易安全齐穗,参照福建省粮食主产区的主要安全齐穗期指标,将9月23日之后齐穗的品种全部淘汰。

1.6 综合性状筛选

将保留下的品种进行年总产及其它性状比较,最终筛选出的低桩再生稻品种只有甬优2640较为理想。

2 主要性状表现

甬优2640(甬粳26A/F7540)由宁波市种子公司育成,2013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审稻2013024),是三系杂交稻,属籼粳交特早熟晚稻。其抗倒性较强,感光性较弱,分蘖力中等,后期转色好,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感飞虱和稻曲病。经浙江省2 a特早熟晚粳稻区试,平均生育期125.7 d,平均株高96 cm,千粒重24.4 g,平均每667m2产量536.5 kg。

2013年在福州作为低桩再生稻筛选种植:头季生育期143 d,株高96 cm,平均每丛穗数8穗,收获后折算每667m2产量602.5 kg;再生季9月9日齐穗期,10月15日成熟期,再生季生育期71 d,平均每丛10.5穗,收获后折算每667m2产量303 kg。

2014—2015年,该品种在福建省福州、浦城、建阳、南平、沙县等地作为低桩再生稻试种,头季稻每667m2产量在588.5~630 kg,再生季最高产量为315 kg(头季为机械收获)。普遍表现为穗大粒多产量高,抗倒性强,后期转色好,稻米食味佳。

3 主要机械化栽培技术

3.1 机械化育插秧

各种机插秧的育秧方式均可采用。以稀泥育秧法技术最为简单,且成本低,质量好。播种密度每盘60~70 g,大田每667m2用种量1.5 kg。秧苗叶龄3.1~4.1叶,秧龄约25~30 d。大田每667m2用秧量22~25盘,机插规格30 cm×14 cm。

3.2 头季田间管理

应特别注意杂草与病虫防治。应在大田耕耙平整后马上施用丁草胺封闭,保留水层3~5 cm,5 d后再排水插秧。其它管理措施参照当地杂交早稻管理方式实施。该品种齐穗至成熟期较其它品种多10 d左右,故植株体内养分消耗大,必须在齐穗后15~20 d施1次尿素作促芽肥,每667m2施用量为5 kg。

3.3 头季机收与再生季管理

头季接近完熟期就可收获。试验表明,机收时保留稻桩高度15~20 cm效果最佳。与佳辐占不同,平茬收割反而不利再生芽萌发。收获后一周内保持田间湿润,不可建立水层,以防再生芽生长受影响。一周后灌水建立水层并施肥,每667m2施尿素15 kg;割后14~17 d再补肥1次,尿素和氯化钾每667m2各施5 kg。

Screening and Mechan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Ratoon Rice Combination

JIANG Zhao-wei1, ZHANG Shu-biao1, ZHENG Jia-tuan1, XU Qian-hua2, ZHANG LIN1
(1.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18; 2.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ation, Fuzhou, Fujian 350003)

Through screening of lots of ratoon varieties and research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we have screened a ratoon rice variety from 2010, Yongyou 2640, which was a new hybrid rice combination, which showed extensive adaptability, eating well, high and stable yield.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planting performance,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mechan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Yongyou 2640.

low pile; ratooning rice; Yongyou 2640; screening; mechanization

S511.048

B

1008 - 9799(2015)04 - 0015 - 02

2015 - 09 - 13

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闽财指[2014]1032);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13NZ0002-2)

姜照伟(1973 -),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稻栽培技术

猜你喜欢
齐穗再生稻杂交稻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浙江省水稻品种耐迟播性研究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穗部套袋遮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