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研究30年再思考

2015-04-18 03:43
法国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法关系法国研究

王 鲲

导言:全球化的深入对法国研究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从而立迈向不惑之年。这三十余年间,我们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崛起和社会转型过程。这个转型带来了思想意识上的深层次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中国对自己历史的认识上,也体现在对世界的看法中。作为新兴国家的翘楚,崛起的中国不仅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复兴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在世界舞台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还需要重新审视世界与自己的关系。中国需要省思自己眼光的变化,过去曾经如何看待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而现在眼光发生了哪些改变,应当怎样看待他者。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经济体的崛起,世界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而中国看西方的心态,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生,发达国家也不再是教师爷。经过多年的交流、学习和博弈,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得到增进,认识得以深化,处理起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矛盾,也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多的参照,有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回旋余地。同时,中国和西方也都共同意识到,虽然全球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世界各国,但其对世界的深刻改变是任何国家、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大趋势。今天中国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必要寻求更广泛的共同立场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从一极化向多极化演变的世界中,携手寻找自己的新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在庆祝中国的法国研究 30年之际,我们会更加清醒和深刻地意识到全球化给中法关系带来的变化。一部中国的法国研究史,也应该自然地被视为是中国逐步寻求纳入全球化进程的缩影,是中国从置身事外到投身其中的视角变化的历史。通过对法国研究当中折射出的视角、思路、方法的演进,我们可以观察到目的、对象和方法三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即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转变、从单一研究到多元研究的转变、从单学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的转变。

一、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转变

从研究目的的角度看,虽然中国的法国研究一贯重视比较研究,但是由于中国发展阶段以及中法之间的差异,前期的法国研究更加侧重理论性的梳理和概况性的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社会改革的推进,中国的发展当中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从发达国家身上吸取经验,或者教训,这就使得法国研究当中的实践性色彩逐步加强,让法国在各个领域探索的路径为中国所借鉴,在各个方面的最佳实践为中国的社会管理提供灵感。

例如在教育领域,过去的研究方法是对法国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做较为详尽的描述性介绍,但对于中国如何能够从中看到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汲取到有益的东西,反思不足。而近年来的法国研究,是从中国教育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带着问题去了解、分析、译介,侧重于认识法国教育行政当中非常具体的制度性安排,例如校车法、学校安全法、中小学公立教师补课规定等等。再如,在卫生与计划生育领域,法国的人口政策在传统上被视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不符,并无大用。但是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中国的人口学界开始重视法国在如何迎接老龄化、稳定人口结构、鼓励家庭生育等方面所采取的举措,法国的家庭政策,及其配套的税收政策、养老政策等,都被纳入了调研、考察的范畴。

这些例子让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和法国社会差距的缩小,两国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共识,法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法国的教训,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因此,在中国发展的这个历史阶段,应用研究势必会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然而,与普遍认识不同的是,理论研究不仅和应用研究不是分庭抗礼的对手,反而是最大的支持力量。例如,着力于澄清双方异同和彼此关联的比较历史研究明确地建立了良好的参照系统、思维框架、评价标准,为中国的法国研究提供了更坚实可靠的思想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后的法国研究会迎来更多的应用性思考,但是应用研究是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而理论研究也为应用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分析框架,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二、从单一研究到多元研究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以贸易为先导的信息、资本、商品、人员、服务的世界性流动。这个流动的速度越快,全球化的进程也就越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就越紧密。而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是紧密,就越难找到一个可以被孤立起来单独研究的对象。今天的法国研究正处在这样一种境地之中。一方面,传统的研究方式不断地揭示法国内部所经历的经济低迷、政治失信和社会危机等现象,另一方面,学者们有不得不跳出法国自身,来寻找这些问题的成因和答案。

例如,说到法国的经济现状,传统的研究方法满足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描述和就当局解决经济问题提出方案提出评述,而今天的研究就不得不将诸多外部因素纳入考察对象,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包括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全球金融时局(投资、利率、汇率)、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等,当然也不能忘记俄欧关系这类的经典地缘政治因素。又比如,对查理周刊事件的分析,除了探讨法国社会融入机制的失败和左右派政党在此问题上的低效外,也不能不检讨欧洲一体化进程过快,脱离欧洲经济发展实践所带来的脱节问题,以及法国经济低迷带来的社会身份认同恶果、法国在全球的军事干预的余波、宗教文明之间的冲突甚至是打击武器走私等有跨国组织犯罪不利等全局因素。

此外,要了解法国在外交方面的政策,不仅牵涉法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涉及到众多的全球治理体系框架,从最经典的联合国及其下属各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7峰会,到涵盖新兴国家的G20峰会、决定全球环境命运的COP21峰会,法国不仅努力试图左右世界的走向,某种程度上也被全球治理的各个机制推着不断向前走。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在研究中法关系发展时,不会忽略包含两国在内的多变合作机制的作用,更会重视中法在未来就亚投行(AIIB)的决策机制建设方面合作的可能、法国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的努力以及法国关于一带一路构想的积极态度。中法关系当中还有一个虽然距离遥远,但是注定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非洲。如何寻找和促成中法在非洲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和妥协,将是发展和谐、可持续的中非关系的重要一环。

三、从单学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目前的法国研究已经明确地从单一学科研究方式,向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式转变。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来自于我们刚刚提到过的研究对象从一元性到多元性的转变。还举中法关系研究的例子,在过去的双边交流框架内,政治交流是双边关系的引导,经贸交往是双边关系的实质,而人文思想层面上的交往,则是双边关系的升华和保障。但是,中法关系升级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双边的交往呈现出多元互动的趋势,让单一领域研究不再可能。双边外交关系、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作为中法关系的三大支柱,形成的态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中法高层次人文交流机制的确立和实施,使得双边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社会、司法等领域的交流发展迅速,而以此为依托的双边政府交流、地方政府交流、民间交往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比如,今天我们很难说中法双方在体育方面的合作是一个简单的行业性合作,因为这个事件已经杂糅了两国间高度的政治互信、长期的经贸合作经验、良好的市场基础、协调的制度和法律环境、发达的传播媒体、成熟的文化交流机制、深入的教育合作、真诚的民间交往以及体育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的根本诉求。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促使我们的研究手段发生了变化,从书籍、杂志到电子期刊和网络信息,从拉鲁斯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学科间的壁垒也被大大削弱。科学知识的总量不断扩大,互动性增强,学科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例如,随着人类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越来越普及,社会学的深度访谈和决策分析、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和民族志方法,都被借鉴到其他学科中去研究越来越复杂和多元的人类生存形态——大都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实力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重组、现代性危机的发生,经济学、货币金融等学科的知识和分析方法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的基础研究手段。由于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有关传统能源、新能源、能源的存储与输送、碳排放和交易等科技知识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结合,带来了地缘政治学、能源经济学和环境社会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试图引发的反思是今天的法国研究需要顺应研究对象的多元化趋势,充分利用研究手段的跨学科性、包容性等特点,去更好地了解、认识、研究、思考、呈现和传播我们的研究对象——法国,更好地为我们的应用研究目标服务。这也是我们的思考核心,即中国今天和未来的法国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国重新审视世界,寻找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确立自己的立场和价值体系,制定符合全球化发展方向的政策,在未来世界中站稳一席之地,提供忠实可信的、具有宽广视野和足够前瞻性的观点作为参考。以上仅为个人一点感悟,作为抛砖引玉,请各位方家斧正。

猜你喜欢
中法关系法国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法国(三)
法国(一)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萨科齐执政期间中法关系波动及原因分析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中法外交关系的走向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