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与“视阈”之辨

2015-04-18 06:40罗昌繁
江海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阈限行健视阈

罗昌繁

“视域”与“视阈”之辨

罗昌繁

当今不少研究者常在学术著作中使用“视域”或“视阈”,旨在表达在某学科(或时代背景)范围或视角下来探讨研究对象。然而不少却混用了“视域”与“视阈”这组词,殊不知,二者的用法有别。

首先从字面来解读“域”、“阈”二字。“域”字,主要义项是指范围,如水域、海域、疆域、域外等词汇中即用此义项。而“阈”字,主要义项是指界限、临界值,如阈限、门阈等词汇即用此意。明白了“域”与“阈”字的主要义项,就容易分清二者的区别了。所谓“视域”,指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相当于视野、视角。“阈限”(又称“阈值”)则是指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中的常用概念。所谓“视阈”,即指产生视觉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视域”强调的是视野、视角之意,“视阈”强调的则是界限、强度之意。

再看“视域”与“视阈”的来源与演变。“视域”一词,古文中还不能算独立词汇。如宋明时期,常用“环视域中”、“细视域中”、“久视域中”等,这里的“视域”是动宾关系。直到晚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象纬考》中,在记载镜片等仪器时,开始多次使用“视域”一词,如“其像在视域中心者,以简单凸镜片为最良”。所以“视域”在晚清民国时期才具有了独立的名词属性。而“视阈”一词,古文中未见。古文中常单用“阈”字,指门槛、门户,泛指界限、范围之义。现代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专有名词多源于海外,国内研究者在翻译“threshold”时,用汉字“阈限”或“阈值”表示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如“听阈”(auditory threshold)指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刺激量、“痛阈”(pain threshold)指能引起疼痛的最小刺激量、“视阈”(visual threshold)指能引起视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些词都是来源于“阈限”的衍生翻译。故而,作为名词,“视阈”出现得比“视域”要晚,而且“视阈”带有的学科特征更明显,主要用在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

可见,表达视角、范围等意义时,应用“视域”,而不是“视阈”。严格说来“视域”与“视阈”不是异形词,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版)谓可通用,但国家语委对异形词整理规范时,已将其明确区分(见《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词典》未能及时更正。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10年第2版),在解释“视域”时,曾特别注明“不宜写作视阈”。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11年第2版)、《异形词规范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都谓表示视野、视角宜以“视域”为推荐词形。这一点值得学者在使用时引起注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阈限行健视阈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Man and Music
A review of kidnapped
From“TheUglyDuckling”to“TheWildSwan”
过渡礼仪视阔下的少先队入队仪式分析
仪式过程理论“阈限”范畴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莘莘学子来远方 行健不息须自强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