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梅尔文·P. 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

2015-04-18 06:48丁何昕子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苏联

丁何昕子

作者梅尔文·莱弗勒有关本书构想的灵光一闪来自东欧剧变带给他的震动。虽然学界对于冷战缘何终结,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冷战结束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众说纷纭,但作者认为这两位意识形态大相径庭的领导人的确致力于改善美苏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开始对他们前任的所作所为展开了研究,本书便在这样的线索中勾勒、铺陈开来。

就本书的主旨而言,作者力图阐述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如何构建了国家领导人对于国际形势的认识并最终影响他们的战略决策。作者认为由于意识形态上的禁锢,美苏领导人一次次与结束冷战失之交臂。

本书并非以时间为线索的“冷战史叙事”,而是对作者认为的冷战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五个“时刻”进行描述。如果没有理解错,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回应作者最初的疑问即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前任在美苏缓和上的作为;其二是想通过分析影响冷战发生、发展要素的相互关系阐明冷战中的潜在因素。说得更简单一点,便是探索那些可能终结冷战却曾被错过的历史机遇。

基于这种思考,本书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介绍斯大林与杜鲁门在冷战发端中的作用。作者从斯大林的生平入手,阐述了他的经历以及对于西方国家的历史记忆如何强化了他的意识形态。在二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意识形态的中心早已不是世界革命的理想,而是一种浓烈的保卫苏联国家安全的民族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包含了对于德日卷土重来、资本主义东山再起的忧虑,尤其是对于德国的惊缀之感。因而斯大林在战后谋求的是任何一个增进苏联国家安全与实力的机会并且希望这种渴望能够得到英美等国的理解与认同。作者认为杜鲁门在面对美国国家安全与战略利益的立场上同样强硬,他同斯大林一样都认为战时同盟仍有其价值并希望这种联盟可以得到延续。但是他们二人的经历使得他们在意识形态上强化了对于对方恐惧的同时又觉得必须有所行动,否则他们的国家将陷入危机之中。作者认为斯大林与杜鲁门都是小心、谨慎的,但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对于国际形势的不同看法却使得国家间的合作化为泡影。“冷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国际形势衍生出了杜鲁门和斯大林都不能接受的危机,以及双方都不能抵挡的机遇。无论是世界上最强国的总统,还是史上最残酷的独裁者,都无法掌控历史事件。而这两个人的信仰和经历,又夸大了他们对威胁的感知和对背叛的恐惧。两个人都觉得必须有所行动,因为危机正在迫近。两个人都觉得必须有所行动,因为机遇正在召唤。”*[美]梅尔文·P. 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第47页。

第二章阐述的是马林科夫与艾森豪威尔时期可能存在的和平机遇。这章以及之后的几章在论述模式上与第一章基本一致。作者从斯大林的继任者们开始阐述,认为他们明确地认识到了缓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必不可少,克里姆林宫内因此迅速着手缓和国际局势。而华盛顿一方,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斯大林的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进攻机会。他们小心翼翼观察着克林姆林宫的举措,但认为这是新的苏联政府为了争取一个喘息时机而放出的烟雾弹,艾森豪威尔对于苏联的历史记忆让他认定苏联并不值得信任。而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拉美并不平静的局面也让华盛顿从未打消过对于共产主义威胁的疑虑,艾森豪威尔对苏联频频抛出质疑。对于苏联来说,缓和与妥协并不意味着按照对手的要求全盘退让,而是在更为和平的状态进行竞争。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愿意为和平而冒巨大风险,无论是德国、越南还是中国,这些潜在危险牢牢拴住了美国决策者的思维。综合而言,艾森豪威尔明白对抗的风险,但他更清楚和平可能付出的代价,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美国坚持守护自身的利益比缓和更为重要。

第三章所写是古巴导弹危机直至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美苏关系。作者认为在古巴部署导弹实际是赫鲁晓夫的精心策划,他将这一危机作为一场博弈,希望通过让美国人面临与苏联同样威胁的方式来迫使美国以认真的态度思考裁军与德国问题。在具体问题上,他希望以此举换取美国不入侵古巴以及撤除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导弹。赫鲁晓夫希望能在更宏观的议题上达成共识并在落实军备削减问题上有实质性的发展,这一期望自然与赫鲁晓夫促进苏联经济发展的构想无法分割。但肯尼迪的心思却集中在1964年的总统大选上,赫鲁晓夫的提议并未引起他足够的重视。

苏联的缓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不仅赫鲁晓夫面对来自党内的巨大压力,还要应对与中国日益扩大的分歧和来自苏联盟国的质疑。就约翰逊的表现来看,他似乎更希望能够名利双收,他呼吁和平,但并非将缓和事业作为重点。约翰逊在越南问题态度上表现强硬,他恐惧共产主义势力在东南亚的扩张并信奉多米诺骨牌效应所可能产生的风暴般的影响,他惧怕第三世界的动荡以及危机国内“伟大社会”的因素。美苏虽然避开了一触即发的核战争,但却无力将缓和持续下去。意识形态的束缚使他们找不出对抗以外的其他选项。

第四章描述的是勃列日涅夫与卡特时期在缓和政策上的渐行渐远。作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虽较赫鲁晓夫时强硬,但并非排斥缓和政策。相反,他拥护美苏缓和并坚信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是建立在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若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美国并不会考虑缓和的选项。在尼克松任期内,美苏在限武会谈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签订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但是卡特在这条道路上似乎走得太快太远了,他提出的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远远超出了克里姆林宫的接受范围。不仅如此,卡特的人权外交让莫斯科觉得这是对苏联内政的干涉,美苏关系急转直下。阿富汗问题则是最后被捅破的那层窗户纸,美国与北约在欧洲部署新的核力量让苏联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苏联最终向阿富汗派军颠覆阿明并扶植卡尔迈勒,缓和至此宣告终结。

第五章主要内容为冷战的终结。作者认为里根与往届美国政府一样强调美国实力优势的重要性,但在意识形态上,他并不惧怕共产主义,反而充分相信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优越性。正是因为这种自信,他乐于接受与苏联的和平竞争。里根一方面对苏联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维持着与克里姆林宫的对话。就苏联方面来说,戈尔巴乔夫无疑是老态龙钟的苏联政府团队中的新鲜血液。“新思维”昭示着戈尔巴乔夫在意识形态上的重大转变。在外交上,戈尔巴乔夫努力改善苏联的国际形象,打破传统中有关穷兵黩武的“邪恶帝国”的看法并从阿富汗撤军。戈尔巴乔夫相信核战争并不会发生,并认为更大的危险在于苏联内部的衰败,因此他的关注重点在国内改革与经济发展上。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的共同努力使得冷战的终结成为可能,尤其是戈尔巴乔夫,虽然他未能在国内经济建设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促成了冷战的结束。

在档案材料的选用上,作者坦言他并不会俄语,但他的朋友提供的有关苏联的大量翻译材料使得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莫斯科的决策过程并且几乎能达到分析华盛顿决策时的深度与广度*[美]梅尔文·P. 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第3页。。作者使用了回忆录、转引自俄文专著的相关档案、当事人的书信、会议记录、公开文件*作者认为从新的档案资料来看,“公众演讲与私下谈话之间的差异并不太大”。(第4页)以及大量的新解密的档案来充实本书的内容,在史料详实的同时不乏风趣。因为这些档案材料使得作者得以用更为“均衡”的冷战视野来撰写本书。冷战的最大的两个实体是美国和苏联,但以往有关研究因为材料或者观点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或无意的削弱了有关苏联集团的描述。本书给与了美苏双方均等的笔墨,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双方在冷战中的立场、动因。

就作者的主要观点来看,冷战争夺的是“人心的向背”,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及对于自身所理解的生活方式的捍卫。苏联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终将被埋葬,共产主义代表的是更优越的生活方式。美国方面则竖立着资本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宣扬着自身制度的不可撼动。双方都认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模式应当顺随着自己的观点进行,将对方视作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二者之间只有替代没有共存。领导人的历史记忆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已然根深蒂固的成见,也导致他们对于国际形势上的机遇与威胁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冷战为何绵延了半个世纪却错过了一次次缓和机会的原因所在。

通过分析这四次被错过的机遇,作者的结论是“冷战并非预先注定,而是各国领导人作出的选择”*[美]梅尔文·P. 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第433页。。但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被错过,人类的进程又是否会因为不同的选择而改写,这显然是一个更为庞大的命题。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偶然与未知,但历史的发展同样有其必然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必定有其发生的原因”*《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网外交专栏圆桌书评会对梅尔文·莱弗勒〈人心之争〉一书的评论》,《冷战国际史研究》No. 7,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222页。。被错过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领袖们的意识形态与历史回忆加深了他们对于对手、世界局势的认识,这使得其决策的发展方向无法避免,但这种认识终究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局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冷战发生于杜鲁门与斯大林时期,但笔者认为,即使罗斯福未曾离世,冷战或许会被延缓或者会以不同方式呈现,但未必就能避免。

作者构建这样的一个结构挑选了五个个案,这种构建使得他的写作重点更有效地聚焦在冷战中的“缓和”上。但这也同样产生了些许的疑问——“缓和”究竟指代什么?杰尔·伦德斯塔德(Geir Lundestad)在给本书的评论中写道:“在书中,缓和差不多就是指做任何一种事情——从减少紧张状态的较小努力,例如依赖有限的军备控制协定,到结束对抗本身的崩溃全方位的努力。实际上,在‘调节’‘避免’或消除紧张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网外交专栏圆桌书评会对梅尔文·莱弗勒〈人心之争〉一书的评论》,《冷战国际史研究》No. 7,第224页。那么,我们便不禁要疑问“缓和”究竟是贯穿冷战始终的状况还是在特定时期使用的战术亦或是战略?“尼克松的缓和政策如他自己所说,是从通过对抗的遏制走向通过谈判的遏制。”*潘锐:《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从老布什到小布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11页。并且,“缓和政策”的发起人尼克松并未占据文章多少篇幅,作者反而是截取了“缓和战略”中卡特在任期内集中探讨缓和走向衰亡的原因。

作者描写的重点仍是在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核心团队上,分析和揣摩他们运筹帷幄的动因、目的及手段以及他们的决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造成的影响。作者并未忽略外在因素对于冷战进程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国际局势、盟国态度对于决策的影响。但文中的“外在因素”也基本局限于此。作者提到领导人在“制定政策时毫不顾忌国内选民、政府机构及利益集团,任何地方都找不出这般在权力真空中行事的领导人”*梅尔文·P. 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第3页。,但他在行文中依然弱化了对于外部因素的描述。文中有关群众对冷战的影响提及较少,基本局限于美国大选时期政治需要的寥寥数笔。作者在赫鲁晓夫时期提到了赫鲁晓夫为了进行“缓和”在苏共中央内部的处境颇为艰难,但是对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的内部观点论述却相对较少。

有关冷战结束的争论从未降温,作者认为是戈尔巴乔夫结束了冷战,因为他在意识形态中的开明与彻底的变革使他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并非威胁苏联安全的主要因素。同样,作者认为里根在意识形态上与戈尔巴乔夫的共鸣同样是冷战结束的关键因素。在这点上拉尔夫·B·I. 利弗林(Ralph B. I. Levering)认为莱弗勒“把冷战的结束过多归功于里根”*Levering, Ralph B. I., “For the Soul of Mankind: The United State,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Summer 2010, Vol. 12, Issue 2, p. 186.,伊丽莎白·斯波尔丁(Elizabeth Spalding)则认为莱弗勒贬低了里根复活遏制政策对戈尔巴乔夫改变其基本信念的影响。*《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网外交专栏圆桌书评会对梅尔文·莱弗勒〈人心之争〉一书的评论》,《冷战国际史研究》No. 7,第213页。布热津斯基则认为冷战的结束是因为苏联内部的衰败,而非某位领导的特殊贡献。

有关冷战开始和结束的原因学界内有着不同的观点,本书着重于从意识形态角度重新审视冷战的发端、进程与结束,这也是本书贡献所在。不同于加迪斯《冷战》中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角度、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中追求自由市场的经济角度,本书提供了观察冷战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拓展了“意识形态”这样一个研究角度,如果没有理解错,莱弗勒更倾向于解释领导人“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影响。迈克尔·H. 亨特在其《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中认为遏制理论是美国旧有意识形态加强后的冷战政策*[美]迈克尔·H. 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63页。,他从文化分析法的角度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更为宽泛灵活的概念。而更多的衍生问题,例如如何准确定义意识形态,它包含哪些内容,意识形态是个人层次、群体层次还是国家层次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发展变化,它的影响是连续的还是间歇性的,我们又应当如何证实与评估这种影响,都有赖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苏联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有关1991、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民意调查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