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121例疗效观察

2015-04-19 06:29李合云郭正红丁连鹤金朱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2期
关键词:制霉菌素碳酸氢钠白斑

李合云 郭正红 丁连鹤 金朱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一种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损伤,由念珠菌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的薄膜。一般见于婴儿或者新生儿,主要发病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抗生素滥用或者新生儿本身的免疫功能较差[1]。最常见发病于舌头、牙龈、上下颚,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感染的黏膜会不断扩大,蔓延至咽喉及扁桃体处,甚至蔓延到支气管、肺部等组织。患儿在此时也常伴有干呕、纳差等症状。临床常用甲紫溶液以及制霉菌素进行治疗,但这些方法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或者疗效欠佳,或者刺激性大,患儿耐受性不好。因此,寻找到有效的小儿鹅口疮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9月本院入院治疗的242例0~6个月鹅口疮小儿患者,其中男婴142例,女婴100例,年龄0~6个月,平均(4.4±1.1)月,所有患儿均使用了广谱抗生素4 d以上,其中31例还使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所有患儿均符合鹅口疮诊断标准,包括:口腔黏膜呈现弥漫性分布的白色黏膜,不易拭去,擦去后可见明显的黏膜充血,患儿出现干呕、流涎、纳差。将2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每次涂药前采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对照组患儿采用制霉菌素片(50万单位),溶于纯净温水,配置成2万单位/mL的溶液,涂抹于口腔患处,4次/d;治疗组患儿采用同样制霉菌素片(50万单位),溶于2%的碳酸氢钠,最终浓度为2万单位/mL,涂抹于口腔患处,4次/d。涂抹药物后30 min内不能进食,并详细记录口腔黏膜的变化,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每天清晨检查患儿的口腔,对患儿的口腔黏膜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口腔黏膜的整体状况、面积、白斑块的个数、大小、恢复时间等。并记录治愈后3个月内及6个月内鹅口疮的复发情况。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儿口腔黏膜白斑全部消失,可以正常进食,皮疹、恶心、流涎等临床不良反应消失;有效:口腔黏膜白斑明显减少,皮疹、恶心、流涎等不良反应减少,患儿可以进食;无效:口腔黏膜白斑没有减少,甚至加重,皮疹、恶心、流涎等不良反应物减少,患儿略有进食。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斑消失例数比较 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时间点白斑消失的例数比较如表1所示,治疗组大部分患儿白色斑点的消失在前两天发生,治疗组患儿在第1、2天白斑的消失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时间点白斑消失的例数比较 例(%)

2.2 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比较如表2所示,治疗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比较 例(%)

2.3 临床中有效率比较 两组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比较如表3所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如表4所示,治疗组患儿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鹅口疮是一种多发于新生儿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疾病,特别是免疫力差、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小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也会导致鹅口疮的发生[1]。有文献[2]表明,新生儿在出生后IgG的水平仅相当于成年人的1/3,随着年龄的增加,IgG的比例不断提高,因此,在新生儿阶段,抵御微生物的能力较差,容易引发鹅口疮[3]。

新生儿的鹅口疮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口腔黏膜呈白色凝胶样薄膜,患儿哭闹不安以及流涎,并且容易复发。症状较轻的时候,患儿全身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感染的加深,感染的黏膜可扩大至咽喉、扁桃体、支气管乃至肺部,严重者可以引起呼吸障碍导致死亡[4]。因此,寻找对于鹅口疮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制霉菌素是一种多烯型抗生素,主要针对霉菌有效,其母盒上的共轭多烯大环内酯结构,能显著的抑制真菌和皮藓菌的活性,临床有片剂、栓剂、泡腾片、软膏等剂型,用于白色念珠菌感染[5]。有文献[5]报道,制霉菌素可以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从而引起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引起细胞溶解,从而起到抗真菌的作用。有文献[6-7]报道,制霉菌素口服后不被胃肠道吸收,全部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在局部用药过程中,也不会渗透至皮肤,因此用药安全,适合儿童用药[8-9]。

制霉菌素应用于鹅口疮的治疗,大多数均以鱼肝油作为载体,将制霉菌素溶于其中,涂抹于患处,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增大脂溶性药物制霉菌素的药物浓度,并且延长药物停留在患处的时间,但这仅仅发挥了制霉菌素杀菌的效果,念珠菌的生长环境并未得到改变,采用水做溶剂,更无法达到改变口腔环境的效果[10-11]。有文献[12-13]报道,碳酸氢钠略显碱性,可以明显的改变口腔内的酸碱环境,提高pH值,这种条件下,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同时,碳酸氢钠还可以清除口腔内的有机物,切断白色念珠菌繁殖的基础,因此可以与制霉菌素起到协同作用,大大增强临床效果[14-15]。

本次研究中,笔者重点考察了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临床效果,通过对242例鹅口疮小儿患者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联合用药组患儿在1~2 d内白斑消失例数明显高于单一的制霉菌素治疗;治疗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0%的总有效率,说明碳酸氢钠与制霉菌素协同起效,在杀菌和抑菌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治疗,因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之,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临床效果显著,患儿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11-2412.

[2]朱建华.江山市小儿鹅口疮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0-11.

[3]沈晓明.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

[4]于新颖,刘红梅,王一鸣.维生素AD滴剂联合制霉菌素治疗新生儿鹅口疮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5(15):3560-3561.

[5]程明,王亚均.自制依曲康唑口腔涂剂治疗新生儿鹅口疮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126-127.

[6]任南,文细毛,王洁如.白色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2(2):144,157-158.

[7]蒋永梅,李美丽.不同浓度制霉菌素护理鹅口疮的效果比较[J].护理进修杂志,2008,4(7):663-665.

[8]王林丽,吴寒寅,罗桂芳.制霉菌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中国药业,2001,10(1):58-59.

[9]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5.

[10]潘广红.氟康唑治疗鹅口疮108例疗效观察[J].医学创新研究,5(17):79-80.

[11]石兵,李小红,罗丽君,等.开塞露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口腔霉菌感染[J].护理研究,2012,18(11B):2044

[12]周莹,王忠,万敏.氟康唑和酮康唑对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1946-1947.

[13]刘瑞霞.1.5%碳酸氢钠口腔护理预防新生儿鹅口疮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812-4814.

[14]沈佩璋.昏迷病人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12(2):106-108.

[15]王晓真.新生儿病室内患儿最佳口腔护理药液效果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92-93.

猜你喜欢
制霉菌素碳酸氢钠白斑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
不同剂量低浓度制霉菌素治疗中度鹅口疮患儿的临床效果
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预防肿瘤患者放疗后口腔感染的分析
碳酸钠及碳酸氢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的探究
甲硝唑联合制霉菌素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维吾尔医治疗85例外阴白斑临床疗效总结
经声带浅固有层切除手术治疗声带白斑的观察研究
EM发酵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饲喂奶山羊的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