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先行一步

2015-04-20 02:10石杏茹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壳牌跨国油价

○ 文/本刊记者 郑 丹 于 洋 石杏茹

跨国公司先行一步

○ 文/本刊记者 郑 丹 于 洋 石杏茹

除延续以往既定“瘦身”战略外,跨国石油公司对兼并重组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态度。

是抱团取暖还是分拆业务?是步步为营还是适度扩张?是缩减投资还是解囊收购?

在中国同行忙着降本增效的时候,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也在多方筹谋。相对来说,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就参与市场竞争,见惯了市场起伏,跨国公司应对此轮油价走低显得更加从容,准备也稍早一点。

根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IHS)主席丹尼尔·耶金预测,2015年很多油气公司的经营主题可能要聚焦于降成本。跨国石油企业对成本和投资的关注将是以前的4至8倍。对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室罗佐县博士直言不讳:“2015年,全球石油行业将进入降本时代。”

在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看来:“跨国石油公司采取的应对低油价方法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资产结构情况。若上游资产比重偏大,则本轮油价暴跌中损失就会相对严重,比如油服公司;而一体化程度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强,应对手段就相对丰富。”

“瘦身”战略成首选

1月23日,道达尔中国区总裁努北堂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今年将在去年260亿美元资本支出的基础上削减10%。这些支出主要集中在勘探方面的资本投入。具体来说,减少北海地区和加拿大油砂矿区的投资,并缩减美国和其他地区的页岩油产量。

除道达尔外,别的国际石油公司也宣布了一系列项目搁置和缩减开支的“瘦身”计划。壳牌1月14日表示,已经放弃与卡塔尔石油公司合作开展的一个价值65亿美元的石化项目计划,原因是“能源行业当前的经济气候不佳”。雪佛龙石油公司加拿大分公司也致信加拿大能源委员会,决定无限期停止推进在加拿大北极水域波佛海的深海钻探开采油气资源项目,并解释此举的部分原因是能源工业局势的不确定性。

低油价让俄罗斯的冬天更难熬。 供图/CFP

加拿大西北特区政府负责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的专家马修斯指出,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半年跌了一半,不但是加拿大的石油公司,全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都在采取收缩开发规模的做法,以节省现金。

例如,在亚太地区,马来西亚国油已宣布,推迟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LNG项目的投资决策时间;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设施的重要投资方Santos公司则通过削减开支来减少资产负债率。

除压缩投资外,BP、壳牌、雪佛龙还公布了相应的减员计划。

1月16日,BP宣布计划今年在其北海业务部门裁员300人。去年12月,BP称将在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业务部门裁员数千人。康菲石油公司2014年12月则削减了近14%的在英员工。

三家国际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哈里伯顿(Halliburton)和贝克休斯(Baker Hughes)也打出了裁员大旗。其中,斯伦贝谢宣布裁员9000人,占员工总数的7%左右。

上游勘探开发投资的紧缩会直接传导给依附自己的油气服务公司。据美国经济预测机构IHS经济学家预计,国际油价若在今年第二季度保持在56美元/桶左右,今年年底美国油服公司可能裁员4万人,约占行业从业人数的9%。而石油设备生产公司或裁员5000~6000人,约占这类公司裁员总人数的6%。

罗佐县说:“石油公司要降本,油服公司可能要先行,否则就可能在竞争中落败。所以应对低油价,油服公司首先做出反应,符合石油行业特征。”

石油公司要降本,工程技术和服务类企业必须率先做出努力。以北美页岩油气为例,罗佐县指出,在油价这么低的时期怎么生存下去,就得降本,而降本的切入点首先在技术服务这一块。面对这一形势,服务公司必须提升整体效率。

依靠技术革新实现整体降本,也是跨国石油公司手段的一种。

BP在2013年提出依靠地震成像等核心技术赢得效益与市场。壳牌提出凭借浮式液化天然气(LNG)与深海勘探技术等特色技术‘闯天下’。据罗佐县分析,低油价时期,石油公司关键技术与特色技术的用武之地将被大幅拓展。

总结了跨国石油公司应对低油价的历史经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得出结论:“跨国石油公司目前采取的措施与以往并没有很大不同,当然这与油价走低的趋势判断有关。”他进一步分析,如果油价走低的时间持续下去,还会有更加激烈的措施;如果油价很快反弹了,很多措施也会中止。

先行部署保业绩

世界石油工业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从“石油七姐妹”演变为至今的这些跨国石油巨头累积了丰富的风险防范经验,在历次油价涨跌大潮中用一套常规化的手段掌控驾驭着企业的航船。

受低油价的冲击,BP的日子也不好过。 供图/CFP

郭海涛说:“风险防范是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优势能力之一。根据以前的经验,跨国油企基于对未来油价走势的判断,在每次危机时都会做出一些调整投资支出范围和卖出一些低收益资产的举措,以此降低财务风险并减轻企业负担。”

2013年,虽然石油行业发展形势较好,国际油价长期盘桓于100美元/桶,但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看,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复苏步伐缓慢、增长动力不足,总体需求疲软。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需求已在走弱,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虽然需求在增长,但增速在下降。跨国石油公司正是注意到了这样的风向,为避免日后经营业务和利润受到大的影响,提前做出了一些控制投资、剥离非核心资产的“瘦身”行动。

壳牌(Shell)实行限制投资、重视资源配置与特色技术等措施。道达尔则将2014年作为勘探扩张期限,若不能取得期待的大发现,将实施有节制的投资策略,以控制投资总量。与前几家做法略有不同的是雪佛龙(Chevron),提出在萧条形势下继续追加投资以扩大上游油气规模的计划,同时辅之以价值增长为目标的投资约束条件。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则计划剥离部分投入巨大、运营成本高昂的非常规油气资产。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BP。

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BP公司开展了控制投资规模和大项目数量、剥离非核心资产、重视推广特色技术的举措。这些措施包括:设定250亿美元左右的年度投资限额,审慎投资中长期项目,控制净投资额在2.5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2013年完成之前制定的380亿美元资产剥离计划,并计划在2015年之前继续剥离100亿美元资产;大幅推广和应用地震成像和提高采收率等技术,促进公司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

通过上述战略举措,2013年,在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低迷、竞争对手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BP实现了业绩逆流而上。公司年报显示,投资回报高于以往五年平均水平,成为反超壳牌、雪佛龙和道达尔,业绩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跨国石油企业。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铁了心似的一路狂跌,把2008年创下的147.25美元/桶的历史高点纪录消耗了2/3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石油企业的大型航船既要保持前进,又要尽可能地规避国际油价可能长期下跌的风险,因此之前实施的降成本促盈利措施随之变成了压缩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业绩下滑的低油价应对术。

如果将当前的形势跟BP前几年面临的形势做一个类比,当时的BP急需提高盈利能力、促进业绩提升;而现在的跨国石油公司在油价一降再降时要考虑怎么减少负重、轻装前进,情况有些相似。而这些战略举措从短期看正是起到了一个缓冲器的作用,旨在使石油公司的业绩下降得慢一些、亏损少一些。

在采访中,罗佐县指出,在现在的低油价背景下,壳牌、道达尔、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采取的应对方略不同程度上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走BP走过的业绩改良之路。“总的说来,这些应对措施大同小异,但因为每个公司的情况都有特殊性,所以在力度、时间和节点上会有所不同。”

兼并扩张步伐暂缓

在国际原油市场寒冬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情况下就是抱团取暖,来壮大市值,提高竞争力。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曾掀起过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潮。虽然石油企业兼并与收购的盛行不是必然与国际油价的大幅走低联系在一起的,但也不可否认低油价为石油企业的并购提供了机遇——资产缩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收购成本。

上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引发了一连串的并购交易,正是这次的并购塑造了能源行业如今的格局。1998年BP用50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阿莫科公司,收购后市值达1460亿美元,跃居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前列。一年后,美国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埃克森和美孚合并成立埃克森美孚公司,一跃成为现在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的石油巨头。

此次油价下行,是否预示着新一轮的并购高潮就要涌起呢?

道达尔中国区总裁努北堂说:“兼并与收购的盛行取决于低油价维持的时间长短。”他举例说,2008年国际油价从最高点的147.25美元/桶飞速降到30多美元/桶。这本来是一个并购的好时机,但是因为这段低油价维持的时间很短,不到一年就上升到100美元/桶的合理油价区间,所以并购案发生的并不多。

此次国际油价低迷影响有多大,对跨国石油公司来说仍不明朗。贸然行动,风险较大。高级经济师朱润民认为:“从目前跨国石油公司经营策略的特点以及目前局势的不明朗来看,近期收购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兼并重组非常“热衷”的一些国家石油公司也并没有采取大的行动。如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仅是宣布,2014年至2018年期间将在货物和服务采购、租赁服务和公共工程方面减少支出213亿比索(1美元约合14.5比索),包括半数的采购中心,辞退17%的员工,合同减少21%。

“油价低迷时发生的几轮并购潮,经过跨国公司若干年实践反馈发现,有些并购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大型油企对并购的态度有了一些变化。”罗佐县说,“随着全球石油市场的变化,石油公司对之前的投资观念和发展思路进行深刻反省,家大业大的观点逐渐向注重效益靠拢。”

努北堂说:“目前跨国石油公司的并购案例主要发生在油服企业之间或者中小企业之间。如哈里伯顿对斯伦贝谢的收购。因为产业项目非常全面,道达尔不需要并购。我们目前没有并购的计划。当然,如果未来有合适的项目,我们也会适时出手。”

对此,郭海涛表示:“大规模削减上游投资可以保证企业现时的稳定经营,并购则是针对未来竞争力的提高。这反映了跨国油企在油价危机时不仅做减法,也会做加法。”

“天哪,油价还在降!” 供图/CFP

一体化业务结构是方向

2014年6月以来的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使得过去在高油价盈利能力较强的上游业务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盈利能力普遍减弱。壳牌、BP发布的第三季度年报信息显示,第三季度的盈利情况主要来自减少上游勘探开发的投入和在下游炼厂提高了运营和贸易。

低油价形势下,跨国石油公司经营现金流减少,运行和管理容易出现障碍,海外资产也大幅缩水,加之对油价走势不确定的预期,往往会给公司未来几年的投资计划带来重大调整。特别是上游资产随国际油价暴跌大幅贬值,对于业务集中于上游勘探开发的石油公司而言受冲击较大。此时,产业链完备,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此外,从产业内部因素看,石油产业链的上下游业务对投资的依赖强度有差异。据业内专家介绍,下游业务与上游业务相比,一个显著不同点是投入产出比较稳定。上游业务有无法避免的风险,像勘探的失败率就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公司的管理水平再高,技术水平再先进,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一问题。

罗佐县分析,由于一体化优势在油价相对低时比较突出,若低油价持续下去,石油公司发挥低油价下中下游成本降低优势,用下游业绩增长来抵消上游业绩下滑是完全可能的。

高油价时期,由于下游业务的运营情况不乐观,康菲石油公司曾做出了剥离下游资产的决策。这种行为曾经一度让康菲获得不少收益。但是,随着油价的下行,加之经济形势的低迷,康菲石油公司去年第三季度的年报显示,其利润已经较上年同期出现下降。若油价继续下行,康菲的经营业绩或许还会继续受到冲击。

在康菲决定剥离下游资产的同时,BP、壳牌等就明确表示,不会剥离下游资产。发展到现在,五大跨国石油公司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各自形成自己不同的结构比。道达尔、雪佛龙和壳牌的上下游业务比例大致维持在50%~60%之间。BP的上下游比例最大,超过了100%,但是在进行上游扩张的同时,也保持了下游必要的规模。

业绩最好的埃克森美孚一直是五大跨国石油公司中上下游结构最为稳定的一家,始终维持在40%~50%。“除了企业运营情况的因素外,在抗击油价波动的常态化下,特别是在影响油价因素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上下游结构的合理,对公司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罗佐县说。

低油价时期,不同的企业有着自身的不同情况,除了资产剥离、公司业务结构合理外,还需要“有充足的现金流的保障”。朱润民说:“不论对于大公司,还是业务相对单一的小公司,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在低油价时期保持观望态度的保障。”

链 接

壳牌能否收购BP

尽管哈里伯顿对斯伦贝谢的收购还没有引发更大规模的兼并浪潮,但是一些分析人士已经开始寻找未来并购最可能采取动作的目标——BP与壳牌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遭受了长达五年的“墨西哥漏油事故”事件的惩罚后,BP顺势而为的“瘦身”使其在2013年的业绩出现逆转,但2014年夏天到现在的油价下行,无疑又给其当头一棒。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综合多家投行分析师的分析,卢布在过去三个月里下滑了47%。这一数字将导致BP持有的19.75%的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份遭遇相关损失高达7.5亿美元。

不仅如此,受“深水地平线事件”的持续影响,1月20日,美国新奥尔良地方法官卡尔·巴尔比耶向BP开出了一张巨额罚单,总罚款金额为117亿美元。与“墨西哥漏油事故”发生前相比,BP“体重”已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共背负563亿美元的债务。加上北海油田的逐渐“老”化,奥本海默的股票分析师曾发布研究报告称,随着油价的下跌,再加上BP目前的市盈率已经下降了6/7左右,在同业公司中处于最低水平,因此该公司可能成为收购目标。

也有多位分析师对此并不赞同。在壳牌新任首席执行官本·范伯登的领导下,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在最近的几个月中一直在剥离资产。除此之外,对BP的并购是一项庞大的、可能需要耗时几年才能完成的交易。这两家公司都存在明显的业务重叠,欧洲反垄断监管机构会感到担心。

对此,罗佐县认为,壳牌收购BP的最终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这与跨国公司2013年底时做出的压缩投资进行“瘦身”的既定战略是背道而驰的。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猜你喜欢
壳牌跨国油价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陈秋梅 跨国共谱抗疫曲
下半年国际油价仍旧承压前行?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壳牌首次在英国推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
壳牌V—Power能效燃油登陆成都
壳牌的创新与合作帮助汽车动力总成系统节能减排